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03

第3章 肩周炎 (2)

第2章 肩周炎 (2)

【经验体会】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著名方剂之一。本方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畅气机,其活血化瘀作用已被临床所证实,从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血细胞比容、血沉、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血瘀证使用本方前后的变化可以清楚认识到其“活”的实质,“化”的意义。方中柴胡、枳壳、赤芍、甘草宗《伤寒论》四逆散之义,疏肝达郁,运转气机,气行则血行,从根本上去除瘀血;当归养血滋阴,逐瘀无耗阴血之虑;桔梗引药上行至胸中血府,直攻邪之所在,助宣畅胸中之气;牛膝引药下行,令上焦之瘀血下达,开邪之出路;佐以木瓜、桂枝等舒筋通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

【方剂来源】 石德庆.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肩周炎32例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37

6.阳和活络汤

【药物组成】 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炙麻黄3g。

【随症加减】 寒湿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量用至12~15g,或加细辛6g、威灵仙10g;痰瘀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薄白或腻,脉细涩),加全蝎6g、白花蛇10g,络损血瘀(症见有外伤史或骨折病史,舌紫气或紫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桃仁、三七各10g。

【治疗方法】 每天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约100ml,滤汁混匀,分早、晚饭后服。药渣装袋,扎口放不锈钢锅内,再煎约30分钟,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继续用药2~3个疗程,巩固疗效。

【功效主治】 温经活络、搜风除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96例,经1~3个疗程治疗,96例中,痊愈76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患者张某,女,56岁。右肩关节疼痛3个月余,夜间痛剧,不能安寐,梳头、穿衣尤为困难。近半月因气候变化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经络。治以温补肝肾,通经活络。拟阳和活络汤加味。处方:熟地黄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制川乌、制草乌、白芥子、桂枝、地龙各9g,胆南星、制没药、制乳香、细辛各6g,炙麻黄3g。每天1剂,水煎服。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以上方加减连用25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多因中年或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痹阻,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活动受限。自拟阳和活络汤乃阳和汤合小活络丹化裁而成。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养肝肾填精益髓;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炙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胆南星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养肝肾、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之功。制川乌、制草乌用量,可从6g渐递增至12~15g,均宜先煎1小时以上,以避毒性反应。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局部,乃借助热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方剂来源】 伍荣芝.阳和活络汤治疗肩周炎96例.四川中医,2001,21(1):71

7.活络舒肩汤

【药物组成】 熟地黄30g,白芍30g,黄芪15g,鹿角胶、当归各12g,白芥子、桂枝、干姜、地龙各9g,制川乌、制草乌各3g,制天南星、制乳香、制没药各6g,炙麻黄3g。

【随症加减】 寒湿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中制川乌、制草乌量用至12~15g,或加细辛6g,威灵仙10g。痰瘀痹阻症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薄白或腻,脉细涩,加全蝎6g,白花蛇1条。络损血瘀症见有外伤史或骨折病史,舌紫或紫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桃仁各10g,三七3g另服。

【治疗方法】 每天1剂,煎煮2次,每次约100ml,滤汁混匀,分早、晚饭后服。药渣装袋扎口,再煎约30分钟,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天为1个疗程,巩固疗效。

【功效主治】 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96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76例,占79%;显效14例,占15%;好转6例,占6%。

【经验体会】 本病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又叫“五十岁肩”,中年或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脉痹阻,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活动受限。方中熟地黄、鹿角胶养肝肾填精益髓;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白芍可以有效的缓解肌肉痉挛;炙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胆南星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痰;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干姜温辛通络,可协川乌、草乌之除湿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引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养肝肾、温经活络、搜风除湿、逐瘀化痰之功。制川乌、制草乌用量,可从6g渐递增至12~15g,均宜先煎1小时以上,以避毒性反应。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局部,乃借助热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利于炎症痊愈。

【方剂来源】 崔志恒.活络舒肩汤治疗肩周炎96例.内蒙古中医药,2003,(4):11

8.肩痹解凝汤

【药物组成】 姜黄9g,威灵仙9g,羌活9g,独活9g,川芎9g,甘草8g,藁本8g,防风9g,制附子8g,丹参10g,杏仁8g,延胡索10g,桂枝10g组成。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若未愈再服第2个疗程。嘱患者在每次服药后40分钟内避风寒。

【功效主治】 活血祛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0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60例,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患者王某,女性,48岁。患者2年前双肩受凉后自感双肩疼痛、发冷、重着,双肩、肘关节活动不利。经诊断为肩周炎,用镇痛、消炎药物治疗无效而来诊。诊见患者面色发暗,双眉发紧,少言寡语。脉右手寸、关、尺俱紧缓,寸部尤甚,舌苔白腻,双臂活动不能自如。予羌活9g,独活9g,姜黄9g,川芎9g,甘草9g,藁本8g,防风9g,威灵仙9g,附子7g,延胡索9g,炒杏仁8g,丹参9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脉转平和。再服5剂巩固疗效而愈。

【经验体会】 肩周炎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虽有风、寒、湿、热之分,但寒痹夹风、夹湿、夹瘀者占十之七八。应用自拟肩痹解凝汤治疗本病。方中羌活驱散风寒;独活祛风湿而利关节;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兼通气血;延胡索、姜黄理血中之气;防风、藁本疏肌解表而发汗;桂枝长于祛风和血,为上肢要药;威灵仙散寒行气,善走经络;杏仁宣上而通肺气;附子温经散寒定痛;甘草调和诸药,以缓诸药辛散之性。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尽除,瘀化血畅,凝滞得通。

【方剂来源】 倪晓畴.肩痹解凝汤治疗肩周炎8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11(9):33

9.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药物组成】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25g,陈皮10g,茯苓15g,半夏15g,黄芪25g,川芎10g,当归15g,羌活12g,独活15g,桑寄生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g。

【随症加减】 痛甚者加制川乌15g,制草乌15g;寒湿化热者加秦艽6g,黄柏10g;夹有瘀血者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

【治疗方法】 开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日服1剂。服药期间慎起居、避风寒、宜保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功效主治】 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0例,治疗2个疗程后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轻型患者10例全部治愈;中型患者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例;重型患者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痊愈病例经1年随访无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多因中年或老年患者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加之长期劳累及肩部露卧受凉,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筋膜痹阻不通而致疼痛;日久气血瘀滞、瘀痰胶结,筋腱肌肉间胶滞粘连,故活动受限。治疗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轻升解肌、升津舒脉以润筋脉,宣通经脉之气止痹痛;佐以桂枝、羌活、独活、伸筋草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且皆为治上肢疼痛之要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以治挛急;川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健骨;合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祛络中之寒痰;配黄芪、当归,以益气补血,布精微,利血脉、长肌肉、壮筋骨、实皮毛,去诸症之痛,为增强免疫功能的扶正圣药;生姜温中散寒以助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止痛、补气血之功,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效,以消除肩关节炎症、水肿、渗出及粘连,增加肌肉弹性,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

【方剂来源】 邵亚辉.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周炎40例小结.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26

10.舒肩汤

【药物组成】 制川乌、制草乌各10~15g(均先煎30分钟),当归12g,白芍、续断、威灵仙各30g,黄芪22g,菟丝子、络石藤、木瓜各15g,桑枝、桂枝各10g,祖师麻3~6g,甘草4~8g。

【随症加减】 一般情况下,第1个疗程药物不作增减,在第2个疗程疼痛缓解后,减乌头用量,酌入补骨脂或淫羊藿。若阴虚象明显可加入北沙参20~3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煎2次,早晚于患肢锻炼后分服,15天为1个疗程。配合功能锻炼:以患肢手掌搭对侧肩膀,同时以另一掌上托患肢肘关节使之上抬,并作外展、上提动作,不要怕痛,超过60岁者手法宜轻柔,不宜过激,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主治】 补气祛邪、活络定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7例,痊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