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14

第14章 类风湿关节炎 (10)

第3章 类风湿关节炎 (10)

【经验体会】 蚂蚁消痹汤是以黑蚂蚁为君配合其他中药,具有补气益肾,舒筋通络,祛风除痹之功。其中黑蚂蚁补益肝肾,温阳壮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蚂蚁制剂能促进胸腺等免疫器官增生,免疫活性增强,是广谱的免疫兴奋剂,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蚂蚁具有祛风除湿作用,是治疗类风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黄芪能补一身正气,卫外而又行其内,补气益精而扶正。黄芪能提高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威灵仙祛风消肿,活络止痛,并可载药以达病所;秦艽善祛风寒湿痹;乌梢蛇、全蝎披剔窜透,通气和血,行经畅络而除深伏之邪;川芎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作用;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根据病情的变化,可随症灵活加减。诸药合用,补气血、益肝肾扶其正,祛瘀通络去其邪,标本兼顾,使痛止肿消顽疾除,关节活动正常,取效明显。

【方剂来源】 莫滚.蚂蚁消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8例.广西中医药,2005,28(6):44

52.鹿蕲酒

【药物组成】 鹿筋100g,蕲蛇100g,当归100g,海桐皮100g,赤芍100g,姜黄100g,地龙100g,丹参100g,伸筋藤100g,黄芪100g,川芎80g,制乳香、制没药各80g,豨莶草80g,川牛膝80g,三七60g,蜈蚣20条。

【治疗方法】 上药共碾为粗末,以白酒6kg密封浸泡2个月,滤渣取汁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l。1剂为1个疗程(约服8个月),服完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若不胜酒力者,可改常用量碾细末冲服,以白酒或米酒数滴为引。在服药期间停用对疗效观察有影响的其他药物。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补肾填精,除湿散寒。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6例,治愈14例,显效16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

【经验体会】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一般而言,正虚邪盛是致病的条件。由于女性有经、孕、胎、产的特点,加之家务操劳、洗涤等因素,所以精血暗耗,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机侵袭,出现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对称性关节肿大,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大。方中鹿筋益精血强筋骨、补肾以充髓;蕲蛇、蜈蚣透骨搜风、舒筋通络以祛风;三七、当归、川芎、丹参、川牛膝、姜黄、制乳香、制没药、赤芍活血祛瘀、行气化浊、通痹止痛祛瘀而生新;海桐皮、豨莶草、伸筋藤、地龙祛风除湿、舒经通络。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瘀化浊、补肾益精、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 曹正柳.鹿蕲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1):77

53.强筋壮骨丸

【药物组成】 鹿角胶60g,海马60g,生地黄120g,白芍120g,川牛膝120g,鹿蹄筋草120g,穿山龙120g,穿山甲60g,全蝎30g,白花蛇10条,制马钱子27g,甘草60g。

【治疗方法】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g(丸中的制马钱子含量一定不要超出国家药典内服规定用量,配制时含量必须计算准确)。每次服用1丸,黄酒送下,日服3次,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补肾滋肝,强筋壮骨,活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60例,经治疗1~5个疗程,临床治愈37例(占23.13%),显效116例(占72.50%),有效5例(占3.13%),无效2例(占1.25%),有效率为98.75%。

治验:张某,女,44岁。10年前因生育后,患周身大小关节疼痛,不断加重,行走困难。诊见患者面容呈满月状,黄胖少泽,两手指关节均呈天鹅颈样畸形,腕、踝等关节肿大,右足翘趾,触痛敏感;舌质暗淡,苔白少津,脉细弱无力。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历节病”肝肾双亏型。治宜:补肾滋肝,强筋壮骨,活络止痛。药用:强筋壮骨丸每次服2丸,日服3次,黄酒送下,并嘱其逐渐减停服用泼尼松片和其他止痛药物。患者服用强筋壮骨丸3个疗程后,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消失,化验复查各项指标均转为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嘱其续服强筋壮骨丸2个月。

【经验体会】 肾主骨而生髓,肾伤则骨伤髓枯,骨伤则痿弱不能行立,所以谓之“枯”;肝伤则筋伤血泄,筋伤则弛缓不用,不能随意运动,所以谓之“泄”;所谓“枯泄相搏,谓之断泄”,也正是讲肝肾俱伤,精亏血虚,筋骨失于精血充养而发为“历节病”的病因机制。根据“历节病”的病因机制,属肝肾两亏,故选用补肾滋肝,强筋壮骨,活络止痛为法则。自拟强筋壮骨丸,方中首选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海马补肾填精以壮骨;用生地黄、白芍、川牛膝、鹿蹄筋草滋补肝血而化阴,荣润宗筋;因本病缠绵难愈,久痛入络,故用穿山甲、穿山龙、全蝎、白花蛇活络止痛,以利关节;方中配用制马钱子适量,取其毒药霸剂,善除顽症之功;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用黄酒活血通经,助运药力以达百骸。运用强筋壮骨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从因论治,以治本为主,佐以活络止痛为辅,主张以缓取效,若能坚持服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消除病痛,达到治愈之目的。

【方剂来源】 王尚金.强筋壮骨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0例.河南中医,2003,23(10):30

54.秦知汤

【药物组成】 秦艽、豨莶草、穿山甲(先煎)各15g,桑枝、土茯苓、薏苡仁各30g,知母20g,牡丹皮、地骨皮、威灵仙各10g,白芥子、全蝎各6g。

【随症加减】 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各15g,生地黄30g;气血两虚者加太子参20g,白术15g,桑寄生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滋阴清热利湿,舒筋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2例,临床缓解32例(61.5%),好转16例(30.8%),未愈4例(7.7%),总有效率92.3%。

【经验体会】 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流注经络,日久湿热之邪滞络,筋膜骨节脉络气血不通,气滞血瘀,痰浊互结而致。对湿热夹痰瘀型患者采用自拟秦知汤治疗,方中秦艽、豨莶草、桑枝、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威灵仙并能引诸药达病所;土茯苓、薏苡仁渗湿除痹,利关节;知母、牡丹皮、地骨皮滋阴清热退骨蒸,活血祛瘀;穿山甲、全蝎搜风通经透络止痛;白芥子利气散结,祛经络之痰浊。全方有滋阴清热利湿,舒筋通经透络止痛,化解关节痰瘀之功效。

【方剂来源】 陈国治.秦知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2例临床观察.山西中医,2005,21(4):13

55.清热通痹汤

【药物组成】 雷公藤15g,忍冬藤20g,豨莶草15g,威灵仙12g,秦艽12g,生地黄15g,知母12g,赤芍12g,丹参15g,全蝎3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6例,显效30例(65.22%),有效13例(28.26%),无效3例(6.52%),总有效率93.48%。

【经验体会】 本病急性活动期皆因湿热之邪侵袭,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风寒湿邪入侵机体,留滞经络,郁久化热,导致气血壅滞不通,痹阻脉络而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拒按,触之发热,屈伸不利,治当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清热通痹汤中雷公藤、忍冬藤、豨莶草、威灵仙、秦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生地黄、知母、赤芍、丹参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全蝎穿筋透骨,祛风散瘀结痰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功。

【方剂来源】 周自祥.清热通痹汤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46例.广西中医药,2005,28(3):49

56.清热祛湿通络方

【药物组成】 麻黄6g,石膏30g,生地黄、玄参、防己、白术、茯苓、威灵仙、独活、桑枝、伸筋草、秦艽各10g。

【随症加减】 酌加黄芪、白芍、党参等扶正培本。红肿热痛甚者重用石膏、生地黄、玄参;关节疼痛剧烈而屈伸不利者宜加炙川乌、炙黄芪、白芍等;关节肿胀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者加海风藤或蜈蚣、全蝎,亦可酌加蛇类药以加强祛风之力;关节漫肿而痛,四肢酸困沉重,麻木不仁或经脉拘急不可屈伸者,为湿邪偏盛,酌加薏苡仁、泽泻等。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养阴,祛湿通络,伸筋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近期控制12例(占40%),显效9例(30%),有效5例(17.7%),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86.7%。

【经验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属“痹证”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阳遭阴,故为痹热”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相关症状的描述:“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本病按病因可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大类,临床以风湿热痹较为多见。唐·孙思邈首次提出“热毒流于四肢,历节肿痛”这一病理机制,确立了清热除湿的治疗原则。临床实践总结的清热祛湿通络法,对于控制该病的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受累关节的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剂来源】 刘锂.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2004,21(1):25

57.清热除湿活血方

【药物组成】 丁公藤、独活、豨莶草、威灵仙、川芎、忍冬藤、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各10g。

【随症加减】 发热重者加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疼痛明显加川乌、全蝎、土鳖虫;关节肿甚加防己,增加苍术、薏苡仁、川牛膝;正气不足去黄柏,加黄芪、当归、续断、桑寄生;久病不愈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具体剂量视儿童年龄及体质情况而定。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用于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例36,治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

【经验体会】 儿童稚阴稚阳体质,感受风寒湿邪后经络闭阻,较易从阳化热,故多见发热重等;又由于体质尚弱,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外邪,每致缠绵难愈。早期治疗应祛邪为主,侧重清热,后期则应加扶正之品。

方中,丁公藤祛风除湿,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远期疗效好;独活辛香走窜,升中有降,能散风邪,除伏风,通经络,利关节,胜湿气,止疼痛,善治痹痛;豨莶草走窜开泄,能祛风湿,调血脉,通经络,利关节,《本草正义》曾谓“凡风湿寒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威灵仙辛散而通,走而不守,祛风除湿,蠲痹止痛,收效迅速;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作用巨大;忍冬藤善清经络风热,对热痹功用宏著;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为清热利湿传统名方,疗效卓著,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注重用活血药,常用药如川芎、红花、桃仁、牛膝、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丹参、乳香、没药、土鳖虫等,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在应用清热药时,由于儿童是稚阳之体,注意勿伤其正气,正气损伤,不利于祛邪。另外,病久正气不足,加扶正之品可扶正祛邪;病久顽疾不解,加虫类药攻坚破积,搜络逐邪则病易恢复。

【方剂来源】 席崇.清热除湿活血法治疗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25(2):148

58.祛风除湿丸

【药物组成】 秦艽30g,防己40g,乌梢蛇50g,白花蛇2条,全蝎20g,薏苡仁30g,西洋参10g,黄芪30g,淫羊藿10g,土鳖虫20g,杜仲10g,桑寄生20g,忍冬藤30g,羌活10g,独活10g,当归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豨莶草10g。

【治疗方法】 以上诸药烘干粉碎后水泛为丸,每次口服10g,每日3次。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消肿、散寒通络、活血舒筋。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4例,近期治愈24例(44.44%),显效21例(38.89%);有效7例(12.96%);无效2例(3.70%);总有效率为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