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01

第1章 常用治法

第1章 常用治法

关节疾病中医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相对静止阶段。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急性发作经过治疗后,可转入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或关节已变形,或不痛不肿,寒热不甚明显。临床中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给辨证用药带来困难。

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邪实为主,祛邪时分别运用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益胃等法。

1.风寒湿痹型

临床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时轻时重,遇寒加重,得热缓解,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治则为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通痹。

方药用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寒行痹,乌头搜风散寒,温经止痛;黄芪益卫气;芍药理血痹;甘草和诸药煎加蜂蜜,既益血养筋,缓急止痛,又可制乌头燥热之毒;薏苡仁、苍术除湿通痹;白芍、甘草止挛急疼痛;川芎、当归调气血。乌头为大辛大热的毒药,开始用量要小,若药力不足时,可酌情加大,但必须煎熬时间要长,以防中毒。

关节肿大、湿盛者,用五积散;瘀滞者,酌加桃仁、红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络丸口服。

2.风湿热痹型

临床见于本病急性活动期。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汗出恶风,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淡黄,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为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化裁。石膏15~30g(先煎),知母、黄柏、桂枝、苍术各10g,粳米15g,胆南星、甘草、羌活、防风各6g,海桐皮、鸡血藤各12g。

3.毒热痹型

临床见关节红肿,焮热跳痛,不可触近,更不能转侧,皮下红斑,发热寒战,心烦,口渴,溲黄、大便干,苔黄,脉弦滑数。此证多为类风湿急性发作期表现。

治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痹。

方药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方中玄参、生地黄、金银花、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止痛之功;当归、赤芍、牛膝有活血祛瘀之力。以上诸药对类风湿脉管炎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再加萆薢、薏苡仁、老鹳草除湿利关节以助消肿止痛、恢复关节活动之功。

4.寒热错杂型

临床多见于本病急性期向稳定期过渡阶段,关节冷痛或关节灼热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缓。

治则为清热散寒,通经活络。

方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麻黄、附子各6g,赤芍、白术、防风、知母、黑料豆各12g,全蝎4.5g,制乳香、制没药、苏木各10g。

5.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为活血化瘀,祛痰除胀。

方药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当归10g,秦艽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地龙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制半夏10g,枳壳10g。

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玄参、金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土鳖虫。臂肘肿胀者,多为淋巴回流阻塞,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6.气血两虚、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于本病后期关节僵硬变形阶段。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皑白,心悸气短,身疲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弦紧。

治则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方药用当归拈痛汤加减。当归、白术、党参、苍术、葛根各10g,黄芪、茯苓、泽泻、猪苓、丹参各12g,羌活、黄芩、升麻、防风各6g,桂枝、甘草各4.5g。

7.肝肾亏损、痰瘀互结型

临床见于本病后期,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关节肿痛,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痠软,关节局部发热,头晕耳鸣,失眠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为滋补肝肾,化瘀活血,搜风通络。

方药用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附子、姜黄、地龙各6g,巴戟天、山茱萸、熟地黄、炒杜仲、淫羊藿、狗脊各12g,牛膝、黄芪各10g,乌蛇、蜂房各4.5g。

风邪偏盛加秦艽、威灵仙,重用防风;寒邪偏盛加细辛、麻黄;湿邪偏盛加防己、蚕沙、五加皮;气血亏损加何首乌、党参;热邪偏重加石膏、土茯苓。

8.气血两损型

临床见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痛,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则为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用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芍药10g,川芎10g,熟地黄10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黄芪15g,白术10g,肉桂3g,甘草5g。方中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以扶正;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杜仲、牛膝、桑寄生既能补肝肾以壮气血生化之源,又可壮筋骨以除顽痹;细辛发散风寒,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之功。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多梦,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

偏阳虚者,面色皑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于石楠叶、老颧草、岗稔根、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中选择应用。由于病痼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以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截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药,皆可酌情选用。

9.肝肾阴虚型

临床见关节疼痛长期反复发作之后,关节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的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明显,或无明显关节局部症状。同时有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此型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期。

治则为滋阴补肾,养血和血,畅筋骨、利关节。

方药用左归丸加减。熟地黄2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龟甲胶10g(烊化),鹿角胶10g(烊化),菟丝子30g,牛膝15g,狗脊15g,桑寄生30g,当归10g。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龟甲胶填补真阴,育阴潜阳;配菟丝子、鹿角胶峻补精血;配牛膝、桑寄生、狗脊补肾壮腰,当归养血活血,共奏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强壮筋骨之效。

若病程较长,反复治疗仍腰痛不止者,多挟瘀阻络,加乌梢蛇30g,丹参20g,地龙10g;挟风湿者,出现关节疼痛、重着,加防己15g,秦艽15g,威灵仙10g;挟湿热者舌苔黄腻,加炒薏苡仁20g,土茯苓15g,木瓜10g清利湿热,通络止痛;阴虚内热甚者,用生地黄30g,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5g。

10.肝肾阳虚型

临床见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皑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则为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方药用附子汤加减。附子9g,防风12g,独活15g,细辛3g,萆薢20g,山茱萸12g,牛膝15g,肉桂6g,川芎12g,当归12g,黄芪30g,白术20g,石菖蒲12g,枳壳9g,菊花9g,天麻9g,生姜5g。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疗痹为主药;防风、独活、细辛、萆薢祛风散寒除湿,山茱萸、牛膝、肉桂益肾温阳,共为辅药;川芎、当归活血通络,黄芪、白术、枳壳补气行气,石菖蒲芳香性温祛湿通窍治耳聋,菊花清利头目,天麻祛风通络,共为佐药;生姜辛温发散,散寒通络为使药。

若气虚者加党参、冬虫夏草;若痰湿重者酌加天南星、白芥子、薏苡仁;若瘀血疼者加土鳖虫、制乳香、制没药;若阴虚者加生地黄、石斛等。

11.脾肾阳虚型

临床见骨节僵硬,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食欲不振,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则为温补脾肾,通阳蠲痹。

方药用温阳通痹汤。黄芪18g,白术12g,附子12g,肉桂5g(研末),当归15g,熟地黄15g,小茴香10g,杜仲15g,独活12g,豨莶草15g,蜈蚣2条,炙甘草6g。方中以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归、熟地黄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豨莶草祛风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通阳蠲痹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