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32

第32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9)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9)

崩漏之病,古之医家素有“久漏必瘀”之说,根据崩漏的形成之因和临床表现,应该说“崩漏久作,痰瘀为祸。”也就是说,崩漏的形成,有因血热而生,有因脾虚而成,亦有因肾虚精血不足所然。所以,无论虚实寒热,皆可病生痰瘀。

1.血热痰瘀 平素喜食辛辣煎炸,加之体内阳热内盛,津血为热邪所煎灼,害化痰瘀,迫血妄行,冲任失调,痰瘀阻塞胞络,经血非时而下致生崩漏。

2.脾虚痰瘀

素体脾胃虚弱,消化无力,后天气血化源亏乏,或大病久病、大出血术后,导致气血亏虚,脾气虚则血行失于统摄,无力运血则津血脉络失充,痰瘀停聚而生,胞络经血不能应时而下,非时而至,以致崩漏发作。

3.阴虚痰瘀 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精血亏虚冲任难以通盛,痰瘀壅塞;易致经血非时而下,阴道出血时轻时重的崩漏症。

(二)辨证论治

《女科经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根据临床表现,绝非上述治则就能完成崩漏病的治疗,力应在止血治其急的情况下,辨证地使用化痰祛瘀,使痰瘀祛而新血生,崩漏止而气血复。要密切结合临床,出发点要有利于崩漏病的治疗和康复。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对于大出血的患者,要及时的结合现代医学的妇科检查手段,如妇科B超、CT尽快明确病因,排除子宫肌瘤及恶性病变,必要时采取清宫、输血或子宫切除手术。

1.血热痰瘀型

本类型多见于素体阳热过盛,导致冲任损伤,热迫血运,络伤血溢,痰瘀内生。临床表现及特点:经血非时而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血色深红,质黏稠,下腹部疼痛,口渴烦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化痰祛瘀。

药用:制龟甲9g,紫珠草12g,当归9g,棕炭9g,炒蒲黄9g,黑栀子9g,仙鹤草12g,黑荆芥9g,三七粉(冲服)3g,制乳、没各9g,夏枯草9g,益母草9g,茯苓9g,贝母9g。

加减:若见少气懒言、神疲体倦加人参、黄芪益气补血。下腹部胀满不适,湿热痰瘀阻滞,加蚕沙清利湿热,化痰祛瘀,止血涩流。

2.脾虚痰瘀型

本病多发于脾胃虚弱,或忧思不解,或劳倦耗伤脾气,导致脾虚不能统血,气血失摄,因虚而致痰瘀阻络发病。不少学者认为:脾虚型一般没有痰瘀之象的观点,临床实践不是这样的,脾虚的崩漏患者痰瘀的特点伴随崩漏病的始终。临床表现及特点: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稀,时有血块,面色萎黄无华,气短懒言,胸闷纳呆,精神不振,舌淡白,脉沉细弱。

治法:先以补气摄血,养血调经,佐以化痰祛瘀。

药用:党参9g,白术9g,茯苓9g,黄芪15g,当归9g,黑蒲黄9g,黑荆芥9g,棕炭9g,鹿角胶(炖化冲服)9g,龟板胶(炖化冲服)9g,黑杜仲9g,白芥子9g,益母草9g,三七粉(冲服)2g,炒枣仁9g,贝母9,棉籽(炒黑)30g,大枣3枚。

血止后血虚明显者加制首乌、桑寄生补血,复加乳香、没药、灵脂、半夏以增加化痰祛瘀的功能。

3.阴虚痰瘀型

本病多发于素体肾精亏虚的人,见于年老体虚精血不足、多产多孕耗伤肾气,以致精血不足,冲任失养,痰瘀内生,胞络损伤而作。临床表现及特点:经来无期,出血量时多时少,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时有血块和污浊,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精,固冲止血,化痰祛瘀。

药用:熟地黄15g,山茱萸9g,黄芪20g,当归9g,黑杜仲9g,覆盆子9g,赤石脂9g,紫河车9g,乳香9g,没药9g,茯苓9g,砂仁9g,乌贼骨9g,三七粉(冲服)1g。

加减:偏肾阳虚者,可加仙茅、淫羊藿、炮姜补肾固冲;偏肾阴虚者,加制龟甲、枸杞子、黑地榆、白芍、煅龙骨益肾育阴;心烦少寐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三)验方4首

1.治崩漏不止方:乳香9g,没药9g,当归9g,黑蒲黄9g,黑芥穗9g,三七粉(冲服)3g,川牛膝12g,阿胶(炖化)9g,川续断12g,远志9g,茯苓12g,柏子仁9g,黄芪20g。水煎服。

2.酸枣树根皮1把,水煎服,红糖引。

3.灶心土6g,紫草9g,百草霜6g。用法:共为细末,热醋冲服。

4. 黑荆芥穗15g,棉籽炭30g。用法:共为细末,每天3次,冲服。

(四)病案举例

贺某,女,36岁,教师,于1996年6月23日就诊。1993年开始出现月经时而停闭,时而量多不止。末次月经6月13日,11天来阴道出血时多时少,至今未止。西医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较多血液,子宫前位,双侧卵巢可扪及,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多囊性病变。症见月经量多,质黏稠有血块,小腹胀痛,恶心欲呕,痰多,形体肥胖,少气乏力,面色无华,舌胖苔薄,脉沉细而涩。此属崩漏之脾虚失摄,痰瘀阻滞,血络受损之证。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摄血止漏法。处方:红参9g,黄芪2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香附、五灵脂、当归、黑蒲黄各12g,陈皮、法半夏、枳壳各9g,白芍、煅龙骨、煅牡蛎各30g,远志9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腹胀痛减轻,出血量明显减少,继服5剂,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腹痛呕恶症状消失。仍有带下量多,质黏稠,头昏蒙疼痛。守方加白芷、僵蚕各10g,连服10剂,头痛消失,带下明显减少。继前方加三棱、莪术各10g,白芥子15g进行化裁调治2个月。时至8月7日来潮,经量适中,经期无明显不适,7日月经干净,上述症状未再出现。9月3日带药15剂出院继续调治。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按:崩漏之症,临床上以血热、脾虚、肾虚者居多,且无论虚实寒热多可引起冲任损伤,津血在胞络的正常循行受阻,害化痰瘀,所以多挟痰瘀为病,致使病情复杂,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本例患者证属脾虚痰瘀之崩漏证,且虚实夹杂。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方中参、芪、归、术、苓益气健脾,养血统摄;苍术、陈皮、法半夏化痰祛湿,五灵脂、黑蒲黄活血化瘀,佐入香附枳壳一增加理气化痰除湿之力,一发挥理气化瘀之功;白芍、龙牡养阴固涩,收敛止血。随证加减,合理施药。

二十四、闭经

闭经是女子年龄超过18岁,月经尚未初潮,或以往已建立周期性月经,而又非生理性停经达3个月以上者,称“闭经”或“不月”,或“月事不来”。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停经,或绝经期的停经或绝经,或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停经,均属生理现象,不作此论。本篇仅从痰瘀的角度对闭经进行辨治,至于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无卵巢及处女膜闭锁等生理缺陷,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均不在本篇讨论之列。

(一)病因病机

传统上认为,闭经引起的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责之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和气血虚弱,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多缘于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根据临床表现,单纯的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闭经极为少见,而常见的是虚中夹实,因虚致生痰瘀的居多,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多为痰瘀为患。所以,痰瘀是引起闭经的元凶,因虚而得者津血失充,脉络失盈,害化痰瘀内阻者,胞络经血无余可下者兼而为患;缘实而生者气滞、寒湿阻滞胞络壅塞,痰瘀经血阻塞而得者。无论虚实,经闭之处必为痰瘀所害。

1.气血亏虚,致生痰瘀 饮食劳倦,耗伤脾气,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或产后失血伤脾,冲任血少,血海空虚,津血失充,胞络失盈,痰瘀因虚而阻。

2.肝肾不足,精血害化 先天禀赋不足,天癸未充,或多产房劳损伤肝肾,以致髓亏血少,冲任失养,痰瘀内生,以致闭经。

3.气滞胞络,痰瘀阻涩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津血不行;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调护失宜,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害生痰瘀致发闭经。

4.寒湿内停,痰瘀凝滞 肥胖之人,多痰多瘀;或脾阳失运,寒湿内生,痰瘀内停,冲任阻滞经血闭止。

(二)辨证论治

闭经的辨治证型虽多,不外虚实。下腹部胀满疼痛者为实,形体虚弱,少气无力,面色无华的属虚。治疗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法可为正治。虽言至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一般诊察时,如无虚象,又无下腹部胀满疼痛的实证体征者,均应按痰瘀阻滞胞络论治。

1. 气滞胞络,痰瘀阻涩型

本证型多由于经行之际,郁怒伤肝,气机不利,气滞津停,痰阻血滞成瘀,冲任受阻而致。临床表现及特点:月经数月不行或点滴而止,伴见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下腹部胀痛或拒按,舌边紫黯有瘀点,体胖大,脉沉弦。

治法:理气调经,化痰祛瘀。

药用:当归15g,川芎9g,香附9g,柴胡9g,乌药9g,西茴6g,桃仁9g,白芥子9g,牛膝9g,红花3g,半夏9g,黄药子9g,益母草15g,暮头茴9g。

加减:如四肢不温,白带量多,质稀,可加入肉桂3g,吴茱萸6g,阿胶(炖化)9g,半夏9g以温脉调经。

2.寒湿内停,痰瘀凝滞型

本证型多因于素体肥胖之人,脾阳失运,痰湿浊瘀阻滞于冲任经脉所导致。临床表现及特点:月经闭止数月不行,伴形体肥胖,脘腹满闷,倦怠懒动,四肢沉重,白带量多,舌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化痰祛瘀,燥湿调经。

药用:土苍术9g,香附9g,陈皮9g,茯苓15g,半夏9g,白芥子9g,炒玉米9g,蚕沙9g,益母草12g,当归9g,川芎9g,乌药9g,暮头茴9g,凤仙草9g,西茴3g,桃仁6g。

3.气血亏虚,致生痰瘀型

本病多缘于食少纳呆,脾气不足,化源亏虚,或大病失血之后而导致。临床表现及特点:月经由后期量少而减至闭经,伴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倦肢软,或纳少便溏,唇舌色淡,脉细弱或细缓无力。

治法:补气健脾,化痰祛瘀,养血调经。

药用: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当归9g,白芍10g,黄芪15g,熟地黄12g,砂仁6g,益母草12g,山楂9g,丹参12g,陈皮9g,半夏9g,牛膝9g,阿胶(炖化)9g,大枣3枚。

加减:如气血亏虚已经恢复,月经仍未来潮,考虑痰瘀阻塞较甚,可加化痰祛瘀峻剂水蛭粉3g,泽兰9g;失眠多梦加入炒枣仁9g,柏子仁9g。

4.肝肾亏虚痰瘀型

本证型多见于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盛,冲任未通,痰瘀阻塞,经血难以开启排出。临床表现及特点: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红或淡,减至闭经。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时有盗汗,面色黯淡,舌质红或舌淡苔少,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滋补肝肾,化痰祛瘀,调血通经。

药用:熟地黄15g,杜仲12g,菟丝子9g,枸杞子9g,山药12g,当归9g,茯苓9g,山茱萸9g,龟板胶(炖化)9g,鹿角胶(炖化)9g,鸡血藤15g,益母草15g,白芥子6g。

加减:若见形寒肢冷,神倦便溏者加巴戟肉9g,紫河车9g,鹿角霜9g,温补肾阳。

(三)验方4首

1.红花9g,黑豆150g。用法:水煎服。

2.鲜益母草1斤,艾叶15g。用法:水煎服,黄酒引。

3.丹参120g,桃仁9g,川牛膝9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2次分服。

4.丹参30g,乌药15g。用法:水煎服。

(四)病案举例

莫某,女,25岁,已婚,工人,1987年1月7日就诊。患者于14岁月经初潮,之后月经基本上按期来潮,每次3~5天。3年来不明原因月经闭止,数月一行,行而不畅,血黯有血块,小腹疼痛胀满,按之胀痛益甚,但无反跳痛,见形体肥胖,腰困不适,纳差多梦。西医妇检:阴道内分泌物呈烂豆腐渣样,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化验检查:激素水平略低于正常,白带真菌。诊断:闭经——痰瘀阻滞冲任,壅塞胞脉,经水阻隔所致。治法:化痰祛瘀,理气调经。处方:当归15g,白芍9g,川芎9g,白术9g,香附9g,柴胡9g,乌药9g,西茴6g,桃仁9g,白芥子9g,牛膝9g,鸡血藤9g,红花3g,半夏9g,黄药子9g,益母草15g。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

二诊(3月13日):守上方加减,连服32剂。2月9日月经来潮,行经4天,经量适中,经期腰腹痛,经后疼痛缓解,下腹部胀痛明显减轻,压痛消失。时有下腹部冷感,因患者闭经多年,需要较长时间治疗,在理气调经,化痰祛瘀的基础上加仙茅、巴戟天、菟丝子各15g,以温补肾阳。

三诊(5月18日):于3月23日月经来潮,经量适中,有少许小血块,白带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继守上方,服用40余剂以固后效。

2003年8月12日患者为女儿诊病时相见,告诉上次闭经治愈后至今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