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26

第26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3)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3)

2007年9月3日患者从美国加州电话告知:近5个月来情况良好,失眠病证未再复发。

按:“不寐”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和更年期妇女。本病的形成之因有思虑过度劳伤心血的,有因阴虚火旺心神被扰的,亦有因年老精血不足脑髓失养的,无论何种因由引发失眠,久病不愈,必有痰瘀,治当或养心安神,或滋阴降火,或补肾养精,定要把化痰逐瘀作为首务,方可取得佳效。

十三、精神抑郁症

精神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乐趣为主,伴有精神运动型迟滞,自我评价过低,食欲减退和失眠等症状。其不是继发于任何躯体、脑器质性病变,也不是由于精神或环境因素引起。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可以完全正常。属于中医“郁证”“癫证”的范畴。

本病多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多由痰瘀郁结,蒙蔽心窍所致。易于痰瘀化火蒙蔽清窍而为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的狂证,癫和狂证二者在临床上可以互相转化,常常并称。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气、火、痰瘀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痰瘀互结壅闭经络,元神失养,脑髓失充而造成灵机混乱,神志失常而发病。本病的发生与内伤七情密切相关,性格暴躁、抑郁、孤僻,易于发怒,胆怯疑虑等,是发病的常见因素。头颅外伤、中毒病史对确定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灵机、情志、行为三方面的失常。所谓灵机即记性、思考、决断等方面的功能表现。本病的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躁狂、抑郁、幻觉、妄想四大症状。

本篇主要论述业师父亲治疗癫证——精神抑郁症痰瘀同治的的经验,至于癫狂证的辨证分型论治请参考有关教材,本篇不再论述。

(二)辨证论治

对于癫证的治疗原则立足于安神宁志,化痰祛瘀。

治疗方法:理气祛风,化痰祛瘀,宁心安神。

方药: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生地黄15g,炒枣仁9g,茯苓12g,猪苓12g,陈皮9g,半夏9g,没药9g,乳香9g,郁金12g,节菖蒲9g,胆南星9g,枳实9g,枳壳9g,桃仁9g,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15g。本方服第1剂可出现腹痛、腹泻,守方继服,5剂后上症逐渐消失,20剂后病情稳定。本方不仅适用于精神抑郁症,还可以应用于中老年脑血管性精神抑郁症,同时对中老年顽固性失眠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验方2首

1. 黄芫花10g。用法:研为极细末,每天2~4g,顿服或分服,连用3~7天为1个疗程。休息几天再用第2疗程。服药反应: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灼痛或腹泻,体弱者慎用。

2.川大黄18g,芒硝12g,桂枝3g,桃仁12g。加减法:痰多加礞石9g,沉香3g;心烦不安加栀子、黄连各9g。肝气郁结引起者服用此方为宜。

(四)病案举例

陈某,女,29,农民,于2002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因与家人生气后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发病之初未引起家人重视,渐之出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曾经先后到精神病院按“精神抑郁症”治疗2个月病情好转出院。1个月来复因精神刺激而上症复发,且出现性格急躁,自以为是,喃喃自语,静而少动的现象。表情呆滞,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诊断:癫证——痰瘀互结,神窍被蒙。

治疗:化痰祛瘀,安神宁志。

处方: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生地黄15g,炒枣仁9g,茯苓12g,猪苓12g,陈皮9g,半夏9g,没药9g,乳香9g,郁金12g,节菖蒲9g,胆南星9g,枳实9g,枳壳9g,桃仁9g,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15g。5剂,水煎,每日早、晚2次分服。

二诊(3月17日):上药服第一剂时,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物呈黑褐色,继续服用第三剂,腹痛腹泻消失,大便转为黄色糊状,尽剂后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睡眠时间延长,答对切题,舌苔薄白,脉沉细,继以上方5剂。

三诊(3月22日):患者情况逐渐好转,表情滞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的精神异常症状逐渐消失,效不更方。

四诊(5月16日):先后服上药30余剂,病告痊愈。

2007年3月11日追访:至今5年来上述精神异常症状未再复发。

按:本例是一个情志、行为失常的青年患者,临床上以表情淡漠、精神抑郁、喃喃自语、静而少动为特征,治疗上采用化痰祛瘀,安神宁志为法。方中四物汤(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枣仁、茯苓养血活血,安神宁志;一用猪苓、菖蒲、胆南星、郁金、陈皮、半夏化顽痰之聚,一用没、乳、枳实壳理气化痰祛瘀合用以治精神失常之癫证,这是遵照“痰瘀”致癫论点,采取痰瘀同治方法,顽痰胶结神明失常,故加入荡涤痰瘀芒硝、桃仁、大黄之峻药,使顽痰恶瘀从肠道而出。诸方合用,共奏安神宁志,荡涤痰瘀之功。

在此说明老年性精神抑郁症,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其发生与心理社会问题,就是机体老化过程中各种躯体疾病明显增多有关,这些因素加剧了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亦可引发本病或加重。其中脑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对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和加重有一定的关系,用此法治疗同样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十四、慢性胃炎、胃溃疡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以慢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为多见。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可演变成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根据其临床表现均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围。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部位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劳倦内伤,饥饱无常。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炽,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不论是郁怒伤肝、肝气犯脾,还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抑或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都可引起脾胃的受纳腐熟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失常。纳化失职,水津不布,聚湿为痰,精微不行,胃络壅阻停聚为瘀。痰瘀无论因气郁犯胃而生,或暴饮暴食损伤胃脘而得,抑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所致。痰瘀为患,常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虚实错杂,胃脘疼痛缠绵难愈。

(二)辨证论治

本病的辨证要点为①辨寒热:脘腹疼痛拒按,纳呆苔白属寒;脘腹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属虚寒。胃脘疼痛,状如火灼喜凉饮属热。②辨虚实:胃脘疼痛喜按,伴见大便稀溏,畏寒怕冷,舌淡白的属虚;胃痛拒按固定不移,大便干结恶臭,舌红苔红属实。③辨气血:胃痛既胀且痛,痛无定处,时痛时止,聚散无常在气分;持续刺痛,固定不移,病多属血分瘀积。④审痰瘀:慢性胃炎、溃疡所引起的胃痛的辨证,无论虚实、寒热,胃痛久治不效,必从痰瘀论之。

治疗原则: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中医治疗大法,不外乎通法,使气血调畅,津血输运有序,自无痰瘀壅塞之虞。至于通法具体运用,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具体应用要灵活掌握,不可拘泥,重以保护胃阴,祛除痰瘀,坚持治疗,防止复发,并把节饮食、忌生冷、禁辛辣、勿暴食作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肝胃郁热型

此种类型多发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急性发作。常见于平素性格急躁,肝郁化火犯胃,日久损伤胃阴,热伤溃疡,久治不愈,津血不行,痰瘀壅塞。临床表现及特点:胃脘疼痛,状如火灼,嘈杂不适,痛连两胁,急躁多怒,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泄热护阴,化痰祛瘀。

方药:黄连9g,栀子9g,竹茹9g,白芍20g,青皮9g,陈皮9g,牡丹皮9g,刺猬皮9g,九香虫9g,桃仁9g,瓦楞子9g,乌贼骨9g,浙贝母9g,吴茱萸6g,五灵脂9g,蒲黄9g,竹茹9g,白茯苓9g,半夏9g。

2.痰瘀内阻型

此种类型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反复发作,导致脾胃重度损伤,胃肠功能失调,局部津血循环异常,痰瘀阻塞,脉络损伤,津血溢于脉外,痰瘀为害。终致脾胃损伤益剧,升降失序和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日重。临床表现及特点:上腹部胃脘处疼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脘腹胀满,呕吐痰涎,严重时呕血便黑,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痰祛瘀,健脾益胃。

方药:乌贼骨9g,瓦楞子9g,五灵脂9g,浙贝母9g,黑蒲黄9g,砂仁9g,炒枳壳6g,阿胶珠9g,地榆炭9g,当归9g,清半夏9g,茯苓9g,陈皮9g,甘草6g,三七粉3g。

注意: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如药到病减,可守方继进。如药后仍呕血便黑,病情日重,且有气随血脱之候,可在上方加入人参6g,黄芪30g,以加大补气养血之力。如果病情未见改善,出血症状仍未控制者,必要时可考虑输血,或转外科手术治疗。

3.脾胃虚寒型

本病多见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过饮寒凉,损伤中阳,或思虑过度,或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反复发作,虚寒日甚,寒凝痰聚,阴盛瘀阻,痰瘀交结,脾胃纳化失序,升降失常。临床表现及特点:规律性上腹部疼痛,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反复发作,饥饿时疼痛发作,进食后缓解,畏寒怕冷,见凉加重,得热痛减,脘腹时有胀满,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白,脉迟缓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温化痰瘀,缓急止痛。

方药:黄芪15g,白芍20g,桂枝9g,炙甘草9g,刺猬皮9g,穿山甲9g,五灵脂9g,炒蒲黄9g,延胡索9g,九香虫9g,良姜9g,炮姜9g,白术9g,附片3g,瓦楞子9g,乌贼骨9g,浙贝母9g,煅牡蛎9g,鳖甲9g。

4.脾胃阴虚型

此种类型多见于素体胃阴不足、阴虚火旺,或肝火犯胃日久不愈,胃阴不足,失去濡养,以致胃脘疼痛发作,胃阴损伤,津血害化痰瘀失去濡养的功能。临床表现及特点:上腹部胃脘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发作时痛若烧灼,嘈杂不适,食后加重,烦渴思饮,口燥咽干,纳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润化痰瘀。

方药:石斛9g,麦冬9g,生地黄12g,玉竹9g,当归9g,枸杞子9g,炙甘草9g,辽沙参9g,川楝子9g,焦三仙各12g,段瓦楞9g,白芍20g,半夏9g,丹参9g,桃仁9g,九香虫9g,香缘9g,八月札9g,佛手9g。

(三)验方(治疗胃炎、胃溃疡)3首

1.伏龙肝(杵碎)15g,百草霜6g,生白术10g,延胡索10g,川楝子(炒)10g。水煎澄清取汁,空腹待温分3次服,每日服1剂,5剂为1个疗程。

2.鸡蛋壳(焙黄)30g,制香附(炒)10g,蒲公英15g,分别研为细末,和匀,再研极细,每服3g,每日2或3次。有制酸止痛作用。

3.粉甘草120g,白及60g,乌贼骨(焙黄)60g,制乳香、没药各15g,凤凰衣(微炒)15g。上药研为细末,充分和匀,每服5g,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调服。

附:治疗奔豚气秘方

奔豚气是发作性下腹部有气上冲心胸,腹部绞痛,胸闷气急,直达咽喉,头昏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伴寒热、呕吐。因其发作时胸腹部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属于现代医学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临床上多见于女性。

药用:大葱头7个,胡椒30g,川椒3g,生姜30g,桃仁3g,丁香3g。上药捣碎,水煎15min即可口服。疗效:2剂即愈。

(四)病案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