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16

第16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3)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3)

本类型多见于高血压、素体阴虚阳亢的患者。临床表现及特点:左侧胸部疼痛固定不移,心胸憋闷,入夜尤甚,心烦急躁,情绪不宁,夜寐不安,面色潮红,血压时有升高,形体肥胖,舌质红有瘀斑少苔,脉沉弦而涩。

治法:滋阴潜阳,化痰逐瘀。

方药:水蛭9g,天麻9g,夏枯草15g,萆薢9g,赤芍9g,全瓜蒌9g,双钩藤15g,十大功劳叶15g,白芍20g,当归9g,薤白9g,生地黄9g,丹参18g,全虫9g,桃仁9g,珍珠母18g,柴胡9g,白芥子9g。

加减法:心胸疼痛剧烈的可加入理气宽胸止痛的苏合香;对于心烦失眠的可加入清热解郁、安神宁志的枣仁、炒山栀;大便干结不通的可加入润肠通便玄明粉、玄参;对于热象偏胜的可酌情加入清心泄火、解郁除烦的黄连、竹茹。

4.气滞闭阻型

本类型多见于中年人。临床表现及特点:生气或精神刺激后心胸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常有胸闷,日久不愈,或生气心情不快时诱发或加重,活动后感到心悸心慌,伴见脘腹胀满,饱餐后胸痛加重,嗳气太息,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化痰祛瘀,理气宽胸。

方药:当归9g,郁金9g,香附9g,川芎9g,桃仁9g,赤芍9g,柴胡9g,水蛭6g,桔梗9g,全瓜蒌15g,枳壳15g,地龙15g,半夏9g,西茴6g,蜈蚣3g,莱菔子9g,薏苡仁12g。

加减法:心胸疼痛剧烈难忍,加入芳香开窍、走窜通络的麝香少许冲服,土鳖虫;胸闷气滞症状明显者加入行气止痛的紫苏子、沉香;大便干结加入消积除胀、推陈通便的厚朴、大黄。

5.心阳不振型

本类型多见于年老体虚,或心气不足日久转化而来。临床表现及特点:心胸疼痛时痛时止,心悸心慌,胸闷不适,活动时加重,精神困倦,畏寒怕冷,遇寒疼痛发作加重,呼吸气短,动则更甚,四肢不温,自汗,舌质淡白或紫而胖大,脉虚细迟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温振心阳,祛痰化瘀。

方药:红参9g,甘草3g,干姜9g,白术12g,茯苓12g,桂枝6g,水蛭6g,附子3g,桃仁9g,熟地黄12g,山茱萸9g,淫羊藿9g,地龙9g,补骨脂12g,仙茅12g,丹参15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法:心肾阳虚,可加大温肾壮阳的附子的剂量,将肉桂易桂枝;合并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的可加入麻黄、五加皮、白芍、附子以温肾阳驱寒邪、敛阴和阳;对阳虚寒凝心脉,心痛较明显者,可加入鹿角片、川椒、吴茱萸、荜茇、良姜、细辛、川乌、赤石脂等,若因寒凝而兼气血滞涩者,可选用薤白、沉香、檀香、降香、香附、鸡血藤、泽兰、川芎、红花、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温性的理气化痰祛瘀的药物。

(三)自拟验方

1.三棱、莪术、西茴(等份为细末,和匀),每次2g吞服。

2.参三七、沉香粉,以2∶1比例和匀,每次1.5g,1日2或3次吞服。

(四)病案举例

例1

王某,男,51岁,洛阳市公安局干警。于2001年9月16日就诊。病史介绍:患者10年前曾患心肌梗死经治疗后好转,近5个月来出现胸闷、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时有心胸憋闷发作,轻度活动即感到胸闷不适,夜间不能平卧,患者家属想在北京医院接受搭桥手术治疗,均以按“冠心病、心肌梗死——三支病变”不能手术而失望,无奈改求中医治疗以图“试试看”。来诊时:患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搀扶走动,面色口唇发绀,心悸心慌,活动后加重,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质胖大瘀斑,舌苔淡白,脉象沉细而涩结代。拟诊: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痰瘀阻塞心络。

采用益气温阳,化浊通脉法。药用:红参9g,白术9g,茯苓12g,附片6g,当归9g,白芍9g,熟地黄9g,淫羊藿12g,山茱萸9g,桂枝6g,辽细辛3g,晚蚕沙9g,薤白9g,炙麻黄6g,五味子6g,地龙9g,水蛭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早、晚两次分服。连服3剂,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心悸心慌改善,患者能安静入睡,情况明显好转。守此方继进30余剂病情逐渐改善,趋于稳定。后以“益气通脉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治疗1年,患者上述病证悉除,正常上班工作至今。每年4次复查,情况良好。2009年4月21日电询:患者8年来一直上班工作,上述症状从未发作。

例2

刘某,男,65岁,洛阳市退休工人。于2008年5月13日就诊。患者于7天前不明原因而致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经市中心医院冠脉造影诊断为“心肌梗死”(三支病变),限于条件建议到上级医院搭桥治疗。由于患者家庭条件所限,在医院等候联系转院。后经人介绍前来求治,来诊时患者面色无华,口唇轻度发绀,胸闷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不能平卧,夜间难以入睡,上腹部胀满,不思饮食,舌质淡白,脉象沉细无力。诊断:心肌梗死——心气不足,痰瘀阻络。治法:益气养心,化痰祛瘀。处方:黄芪30g,长白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9g,半夏9g,木香6g,砂仁9g,当归9g,桃仁9g,赤芍9g,红花6g,川芎9g,牛膝9g,胆南星9g,水蛭6g,白芥子9g,丹参15g,薤白9g,炙麻黄6g,生姜3片,大枣5枚。

5月15日:上药3剂,胸闷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夜间能够平卧,饮食增加,夜晚能睡眠5小时,患者根据症状改善情况,放弃手术主动出院,接受中医治疗。效不更方,守法继进。

6月15日:患者口服中药30余剂,已经能下床活动,精神好转,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纳眠正常,生活自理,独自前来诊病。

9月12日:患者已接受治疗3个月余,经市级医疗专家会诊,患者情况确定为“心功能Ⅲ级”,取消其慢性病门诊治疗报销的享受,患者闻之亦喜不自禁。

2009年6月13日追访:1年来患者坚持“益气通脉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自觉情况良好,生活正常。

按:痰瘀是冠心病形成之因,造成痰瘀阻塞脉络的病机要追究于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心气不足则心脏的功能下降,津血不归正化,害化为顽痰浊瘀阻塞心脉,致使精华之血、清阳之气不能营养心脏,心气虚者亦虚,痰瘀堵塞日甚,病情日渐加重,正气日虚,最终引起心阳衰竭而不振,心脏功能低下而无力,患者的生命危在顷刻。明辨冠心病的心气、心阳虚的轻重程度,抓住疾病的本质,以补气温阳为首务,涤化痰瘀为紧急。补气温阳以救衰竭之脏,使垂危之病阳气渐复,津血运行不竭,可望重症之命得以延续。痰瘀阻塞脉络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形成之由,心气不足亦是痰瘀病邪害生之源。痰瘀不除,清阳之气难以输运心脏,精华之血不能营养周身,是故补益心气振奋心阳以利于清除痰瘀,疏通脉络之道;化痰祛瘀以助于调畅血运之路,使心阳之气周营全身,使心肌梗死危急重症阳气恢复、污浊清除,免于手术,病情转安。

四、心悸(心律失常)

心悸即自觉感到心脏急剧跳动,悸动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临床上有惊悸与怔忡之分。惊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休息时发作者病情较轻;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动不安,劳则加重,病情较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和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经久不愈有本病临床表现者,均可以参考本病进行辨治。

心悸病的发生传统上认为引起的原因有心胆虚怯、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痰饮内停和血脉瘀阻等,从临床大量的心悸患者中观察,凡超过3个月的心悸患者,所有证型几乎都具备痰瘀临床特征,或痰瘀特征不明显者,在辨证论治同时配以化痰祛瘀的药物,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心悸的辨证应从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肾阳虚等因素引起痰瘀的病邪着手,方可提高心悸的治疗效果。

(一)病因病机

1.心气不足

一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以致心失所养而作悸动,引起心脏的功能低下,再则心阳失化,水液不得下行停聚上逆而作悸动不安。气不足则津血不行,停聚害化为痰瘀,引起虚实夹杂。

2.心血亏虚

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或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作悸。日久血不足者,津液亦损,脉络失盈,津血失运,痰瘀易停聚而生。

3.心肾阳虚 年老体虚,久病不已,“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痹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日久导致肾阳亦虚。心肾阳虚水寒不化,易于津血失运而“阳微、阴弦”(《金匮要略》),形成气滞、寒凝、痰瘀等病理性物质引起脉络改变,发生心悸怔忡,出现脉搏结代参伍不调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

心悸的辨治应注意:①辨别心悸的轻重程度。常因外界刺激而诱发,发时阵作,或休息时发作者较轻;经常发作则加重,劳则更甚,多有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痰瘀夹杂显现,病情较重。但在发作的程度上要明白,不能单以发作程度阵发性和持续性来确定病情的轻重,有时阵发性发作同样会发生意外,要引起高度重视。②辨正邪虚实。心悸病变特点多虚实相兼,虚即系指五脏阴阳气血的亏损;实即痰瘀阻于心脉。辨证时既要注意正虚的一面,又要考虑邪实的一方,分清正邪虚实的孰轻孰重,是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还是先以祛邪后以扶正,抑或扶正和痰瘀同治并举。不论虚实,心悸即作,痰瘀遂生,故化痰祛瘀法是在所必用。③辨别脏腑虚损程度:单以心脏为主,仅以心悸、胸闷、失眠,病程较短者轻,易于治疗;若以多脏同病,出现心悸心慌、呼吸困难、胸痛烦躁、腹部撑胀、纳呆水肿,病情为重难以救治。④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辨病情轻重决定治疗的方法,在心悸的诊断时,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64排CT及心脏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病位和轻重。

1.心气不足

本病型多发于久病气虚,或痹病不已内舍于心,导致心气不足,痰瘀内阻于心络。临床表现及特点: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伴见头晕乏力,自汗动则加重,食少纳呆,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或结代,参伍不调。

治法:补益心气,化痰逐瘀。

方药:黄芪30g,党参9g,茯苓9g,陈皮9g,半夏9g,枣仁9g,当归9g,川芎9g,牛膝9g,水蛭6g,五味子6g,白芥子9g,丹参15g,麻黄3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法: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畏寒肢冷是心阳虚的证候表现,注意温通心阳,上方加桂枝6g,附子5g;痰瘀停于心下,症见短气,尿少加桂枝6g,白术9g,甘草6g。

2.心脾亏虚型

本类型多缘于思虑过度、心脾耗伤;大病术后、大出血久病不复而致心血不足,脾气亏虚,后天化源亏乏心失所养。临床症状及特点:心悸气短,少气乏力,动则加重,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精神疲倦,面色萎黄,纳呆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或结代(节律绝对不齐)。

治法:补气健脾,安神宁志,化痰降浊。

方药:党参12g,白术9g,茯苓10g,黄芪15g,熟地黄15g,砂仁9g,焦三仙各12g,龙眼肉12g,阿胶(炖化冲服)9g,煅龙骨12g,煅牡蛎9g,益母草9g,水蛭0.5g,炒枣仁9g,合欢皮9g,桃仁3g,大枣3枚。

3.心肾阳虚型

本类型多见于心阳不振,日久不愈,不能下温肾水,心肾阳虚,水寒不化,痰瘀水浊停聚。临床症状及特点:心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伴见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按之成坑,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或尿少,大便稀溏,脘腹胀满,胁下有积块,口唇青紫或发绀,面色晦暗,舌淡紫滑嫩,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肾,化气行水,化痰逐瘀。

方药:红参9g,白术12g,茯苓15g,桂枝6g,附子6g,炙甘草15g,白芍12g,黄芪15g,丹参15g,桃仁6g,炒枣仁9g,水蛭3g,陈皮9g,半夏9g,炙麻黄3g,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心悸胁下有积块者可加牡蛎9g,赤芍9g,姜黄9g;下肢水肿甚者,可加五加皮9g,大腹皮9g,淫羊藿9g,胡芦巴9g。

(三)自拟验方

1.治疗心动过速方 莲子心9g,丹参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