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601900000015

第15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2)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2)

药用:党参9g,白术9g,当归9g,白芥子9g,葶苈子6g,半夏9g,柴胡6g,瓜蒌9g,郁金12g,木香3g,砂仁9g,桃仁9g,红花6g,旋覆花12g,茯苓12g,陈皮9g,百合12g,浙贝母9g,夏枯草12g,大枣5枚。

2.渗出性胸膜炎(恶性)

治法:补气健脾,润肺养阴,化饮散结。

药用: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熟地黄15g,当归9g,白芍12g,炙甘草9g,阿胶(烊化)9g,砂仁9g,夏枯草15g,桔梗5g,贝母9g,穿山甲9g,黄芪30g,重楼9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9g,半夏9g,枳壳6g,鹿角胶(烊化)9g,大枣5枚。

此外,配合自拟“抗衰延寿丹”:棉花根35g,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9g,茯苓9g,泽泻9g,地龙9g,肉桂6g,黑附片6g,怀牛膝9g,当归9g,淫羊藿15g,肉苁蓉15g,巴戟肉12g,骨碎补9g,菟丝子9g,车前子6g,砂仁9g,黄芪30g。此方粉碎成120目粉剂,蜜制成丸剂,每日早晚各服1丸,连服1年身体可健壮如初。

实践证明:本方可扶正祛邪,补气养阴,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抗痨药副作用,增加人体免疫力,还具有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三)验方2首

1.白毛夏枯草30g,加瘦猪肉煨汤内服,作为一种食疗可提高疗效。

2.鲜苍耳草150g,浓煎每日1剂,分3~4次服,结核性脓胸可配合应用此方。

(四)病案举例

郭某,女,66岁,教师,于1997年4月13日就诊。患者“左侧胸部疼痛3个月,加重半个月”以“左侧中心性肺癌,伴胸腔积液”到本门诊治疗。患者3个月来左侧胸部出现疼痛,时轻时重,伴见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初起症状较轻未引起重视,半个月来,由于症状加重到省某医院检查确定为中心性肺癌合并胸腔积液,建议住院治疗。该患者,拒绝接受放射及胸腔穿刺,而求中医保守治疗。发病以来,患者五心烦热,少气乏力,胸部满闷,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左侧胸廓饱满,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舌淡红苔白,脉沉弦。补气健脾,宣肺养阴,化痰祛瘀。药用: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熟地黄15g,当归9g,白芍12g,炙甘草9g,阿胶(烊化)9g,砂仁9g,夏枯草15g,桔梗5g,黄芪30g,重楼9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9g,半夏9g,枳壳6g,白芥子9g,川贝母9g,鹿角胶(烊化)9g,大枣5枚。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5月5日):上方服用20余剂,患者胸透病灶无明显改善,但胸部疼痛胸闷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纳、眠可,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守方继进60剂。

三诊(7月13日):遵方煎服2个月,患者除睡眠时不能右侧卧位外,自觉情况良好,生活自理,仍守方继服。

四诊(9月18日):患者基本情况可,予以扶正祛邪,补气养阴,抗衰消瘤,化痰祛瘀,服用自拟“抗衰延寿丹”,每日早、晚各1丸。

上药连服6年,患者情况良好,自道:善行得报,绝症逢生!

2006年3月26日电话追访:患者病情稳定,欣喜有加,参加佛教活动,广结善缘。

按: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例案是常见的,病死率之高可令人恐惧,该患者明白自己病情后,拒绝采取化疗及放射性治疗,接受中医补气健脾,宣肺利气,化痰祛瘀的中药治疗。数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坚信中医药效果,确诊“肺癌并发胸腔积液”后,坚持口服“抗衰延寿丹”治疗6年之久,存活10年有余,实属罕见。本患者治疗期间,由于崇尚佛教,不配合检查,缺少必要的复查资料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9例肿瘤患者说明:①在治疗肿瘤同时,服用本药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疗效,缩短病程。②该药可抑制肿瘤恶性增长,并可缓解化疗、放疗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③本方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作用的同时,纠正人体多脏器功能减退,延缓中老年人的衰老。④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吸收期使用本品可提高疗效,解除抗痨药的副作用,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三、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中医根据“心痛”不同的临床表现又分为“厥心痛”和“真心痛”两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讲:“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描述了心绞痛的位置,并指出可放射至左肩背及臂内侧,结合中医的经络学说,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的部位,常常是心绞痛患者放射的部位。《灵枢·厥病篇》提到真心痛及一些并发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手足青至节,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发绀的意思,一是清冷发凉的意思。心痛甚,说明痛的程度较重,发作时有手足青紫。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有末梢循环不好,造成微循环瘀血,甚至并发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不但在古代,就是现在病死率也是很高的,因此“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也就是说病情严重,一般会在12小时左右死亡。《灵枢·厥病篇》根据心痛的兼证和疼痛的不同,《难经·六十难》也讲:“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真心痛”。说明厥心痛是“五脏气相干”,即五脏影响,痛的性质不一样。“但在心”“心痛甚”是指真心痛,这个鉴别诊断也是根据《厥病篇》的精神来的。《杂病源流犀烛》讲:“卒然大痛无声,咬牙切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一)病因病机

1.痰瘀内阻是引起心脉损伤的根本原因

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环周不休,营运周身,靠的是心气的推动,心脏脉络的通畅。一旦心气不足,津血循环害化为痰瘀而致病。痰瘀阻塞心之脉络,造成脉络损伤以致壅塞不畅,影响津血通畅,反而导致脉络损伤痰瘀壅塞不通病变加重,而发生心脉痹阻。

2.心脉痹阻是导致心痛发作的主要病机

如果说痰瘀内阻是引起心脉损伤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心脉痹阻。《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灵枢·五邪篇》:“邪在心,则病心痛。”说明心痛发生的原因是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在痰瘀病邪作用下,脉络壅塞不通而痹阻是引起心痛的病理基础。

3.痰瘀是导致心气、心阳日渐受损的原因

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是痰瘀病邪加重之根。痰瘀阻塞脉络,脉络壅塞不畅,致使脉络管腔狭窄,在心气推动下循行的津血不能顺利地运行而营养周身,心气因为痰瘀壅塞脉络而无力行运,日久必损而衰之,心气不足,功能下降,久则导致心阳日渐衰退而不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造成心脏载血运气的功能低下,导致营养物质失去正常的运化,津血停运,痰瘀复生日甚一日,正虚邪盛,互为因果而加重。

4.真心痛之痰瘀与心气虚标本说

前已述之,痰瘀是形成真心痛之冠心病的巨贼,无论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其形成之机无不与痰瘀内阻于心络,造成心络管腔狭窄或阻塞有关。究其痰瘀病邪的形成,中医向来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痰瘀病邪是在人体正气不足,尤其是人体心气不足的前提下,心脏推血运气的功能减退,引起津血不能尽其气化敷布营运周身,而病化为痰浊瘀血而成。由此可见,心气不足是形成痰瘀之本,亦是酿发冠心病之根。显而易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根本,痰瘀为发病之标。本病不可忽,标病犹可虑。本病治在必须,亦属关键,但绝不可轻估致病之标的痰瘀病邪危害。

(二)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痰瘀辨治首先要明辨虚实。“虚”是指心脏阴阳气血的不足。“实”是指痰瘀病邪结聚,阻塞脉络而言。在虚实的治疗原则上要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要理解治标有利于治本,祛邪有利于扶正的真正目的,也就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要把清除痰瘀病邪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首要任务,化痰逐瘀法要贯穿在冠心病治疗始终,具体应用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其实时不忘正气的恢复,补其虚后要注意病邪的逐除。对于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要分清矛盾的主次及虚实的孰轻孰重进行辨证论治,冀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治疗时要注意其他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和疗效的影响。

①精神因素:精神状态的好坏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显得非常重要,防止过度的喜怒,精神刺激以免诱发本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②饮食失调:注意饮食适宜,不要饮食过饱,大便保持通畅,防止饱食、便秘导致脾胃受伤,中气不行,气机升降停止,腹内气机阻滞压力增加,心脏负荷骤增而引发心脏停搏。因此,饥饱有度、饮食适宜,保持大便通畅的措施是不可忽视的。③过度劳累:痰瘀阻塞脉络之后,心脏的营养物质的供应明显减少,心的化源亏乏,由此而产生心气的相对不足,活动稍剧烈时即会引起病情加重或恶化。所以,防止过度劳累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防范措施。④气候的寒温影响:自然界气候的寒暑变化,对冠心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过度的突然的气候寒冷可导致心脉凝泣不行而加重;骤然天气炎热,亦可引起心气的耗伤而诱发。

辨清心痛的轻重顺逆。通常心痛的轻重顺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辨别:①心痛发作的次数:次数频繁发作的较重,偶尔发作的较轻。②每次病情发作的持续时间。心痛发作短暂即逝者,病情较轻;发作时间较长疼痛不能缓解,数小时或数日不能缓解者病情危重。③心痛的部位。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说明病情较深较重;疼痛无固定,痛无定处的说明病情较浅较轻。④从证候辨虚实。属实证的病情较轻,虚象明显的病情较重。⑤初得的病情较轻,胸痛发作日久不愈,迁延岁月,反复发作的病情较重。

总而言之,观察冠心病的轻重,不要靠主观臆断,因为冠心病发无定时,且易于发生意外危及生命,断然不可大意,时时提高警惕,随时结合现代医学的64排CT、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和监控手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不能从单方面局限的位置出发,注意面色、神色、表情、舌苔和脉象,以及人体生命体征的客观指标,方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心气不足型

本类型多见于中年以上体质较弱的人。临床表现及特点:胸部疼痛固定不移,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气,心悸心慌,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时有自汗,舌质胖嫩有瘀斑,脉虚细或结代。

治法:补气养心,化浊祛瘀。

方药:黄芪30g,党参9g,白术9g,茯苓9g,陈皮9g,半夏9g,木香6g,砂仁9g,当归9g,桃仁9g,赤芍9g,红花6g,川芎9g,牛膝9g,胆南星9g,水蛭6g,白芥子9g,丹参15g,炙麻黄6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法:患者胸闷如窒,疼痛加重者可加入化痰宽胸、理气通阳的全瓜蒌、桂枝、降香;对形体肥胖的患者可加入蚕沙、萆薢除湿化浊、消痰渗利;对脉搏结代合并严重心律不齐的患者,可加入阿胶、苦参、煅龙骨、煅牡蛎养血营心、镇心安神。

本方在临床应用中,对于心气不足、痰瘀阻络的冠心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只要患者出现心悸心慌,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的症状,应用本方3剂活动后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望改善,连续应用3个月,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适用于冠心病的各个阶段,合理应用疗效满意,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用本方,常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气阴两虚型

本类型多见于心气不足,日久导致心阴亦虚的患者。临床表现及特点:胸痛胸闷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呼吸气短,稍劳累后即感到胸闷压气,时有汗出,五心烦热,口咽干燥不欲饮水,面色无华,唇舌暗而不鲜,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蠲痰化瘀。

方药:太子参12g,白术9g,黄芪15g,茯苓12g,水蛭9g,生山药9g,桃仁9g,地龙9g,山楂15g,地骨皮9g,当归9g,全虫6g,石斛9g,十大功劳叶15g,辽沙参12g,全瓜蒌9g,丹参15g,大枣3枚。

加减法:气虚较重者,加入益气养阴药专力宏的西洋参;阴虚为主的可加入清热养阴的玄参、生地黄;大便干结者加入肉苁蓉、何首乌润肠通便;胸痛彻背,疼痛向左肩臂放射者可加入薤白、桂枝、蜈蚣1条(研末冲下)活络通阳、化痰逐瘀以救其急。

3.阴虚阳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