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601700000039

第39章 男科杂病 (4)

第7章 男科杂病 (4)

肝经绕阴器过阴部,胆附于肝。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疏泄,郁久化热,或胆中相火妄动,均可导致阴部气机不利,营卫失和,腠理开合失常而津液外泄为阴汗。阴部热湿且臊臭,伴小腹胀痛,或睾丸胀痛,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口苦,苔黄,脉弦数。治当疏肝利胆,用龙胆泻肝汤加茵陈。若肝胆郁热又伤阴者,用一贯煎加味。

产后恶露不尽,留滞阴部,或跌打损伤阴部,或阴部病久入络,以致气滞血瘀,枢机不利,清阳失展,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而阴汗出。阴部潮湿,肤色暗红,舌紫暗,脉迟涩。宜行气活血,气血畅运,则清阳展、营卫和,腠理开合有权而汗止,用沉香散加减。

【典型医案】

例1 湿热蕴蒸型

张某,男,35岁。1993年8月19日诊。

阴部汗出如水洗3个月。患者因不洁性交感染淋病,致发热,尿道流脓,阴部汗出,经治疗淋病已瘥,但阴部汗出未止,伴见阴部瘙痒,有粟米样红疹子,尿黄热,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尿常规及前列腺液细菌学检查均正常。脉症合参,证属湿热毒邪未尽,蕴久化热,损伤阴部肌腠所致。用甘露消毒丹加土茯苓、炒蚕沙、蛇床子、苦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药渣煎水外洗阴部。用药10剂而愈。

例2 阴湿伤阳型

李某,男,45岁。1987年6月8日诊。

阴部汗出,入夜尤甚,历时半年,患者从事河中捞沙业已10年,于半年前阴部开始汗出绵绵,入夜尤甚,逐渐加重,以致寝时汗出如水,浸湿裤褥,汗出肤冷,伴神疲乏力,困倦思睡,小便清长,舌淡微胖,苔白腻,脉濡缓。四诊合参,证属阴湿伤阳,脾阳被困,用苓桂术甘汤加党参、砂仁、吴茱萸、草豆蔻、石菖蒲、紫苏叶。进药15剂而获痊愈。

例3 阴虚内热型

赵某,男,30岁。1994年5月20日诊。

阴部汗出1年。患者结婚5年,房事每周常达4~5次,于1993年4月末起阴部汗出,逐渐加重,入夜尤甚,裤褥浸湿,伴尿热,手足心热,腰痛,梦交而精不遗,口苦,舌红少苔,脉细数。思其纵欲伤精,虚火内生为病本,用知柏地黄汤加金樱子、沙苑子、芡实、黄精、龙骨、牡蛎。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进药20剂而汗止,症状明显好转。

例4 阳虚失固型

王某,男,18岁,学生。1989年10月7日诊。

患者手淫3年,1年前手淫而泄精时阴部汗出,近半年来加重,动则尤甚。伴头晕,腰膝冷痛。四肢不温,易感冒。用肾气丸加黄芪、党参、煅龙骨、煅牡蛎、杜仲、锁阳、续断。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服23剂而获痊愈。

例5 肝胆郁热型

温某,男,37岁。1988年9月10日诊。

患者素来急躁易怒,有胆囊病史3年。近两个月来阴部汗出潮湿,内裤每日换仍无干爽,汗热而黏,伴胁胀痛,小腹胀痛牵引阴囊,尿黄,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四诊合参,证属肝胆郁热,用龙胆泻肝汤加茵陈、延胡索。每日1剂,服10剂获愈。

例6 气滞血瘀型

吴某,男,45岁。1989年9月8日诊。

患者于4月初行膀胱结石手术治疗后,阴部汗出,潮湿,夜间尤甚。伴小腹胀痛,神疲乏力,舌紫暗,脉迟,用沉香散加黄芪、党参。服15剂而汗止。

张文彩诊治经验

例7 朱某,男,28岁。1989年8月5日初诊。

患者结婚已3年,两年来常觉阴囊潮湿,阳物举而不坚,每遇饮酒后症状加重。1个月前因连赴酒宴,遂致阴囊湿冷如洗,且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及少腹经常出汗,汗热黏,气味臊臭,影响工作,方思医治。诊时见患者形体稍胖,面红目赤,舌边尖暗红,苔黄厚而腻。询知性情暴躁,心烦易怒,大便不爽,切其脉弦滑而数。综观诸症,此乃湿热之邪盛于下焦,淫于肝脉,热扰湿动致阴部汗出。治以清利湿热,泻肝养阴。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柴胡6g,龙胆草12g,黄芩10g,栀子10g,木通10g,泽泻10g,车前子15g(布包),生地黄12g,当归10g,防风10g,甘草6g。嘱其服药期间节房事,戒酒,稳定情绪,少食辛辣油腻食品。服3剂药后黏汗减少。守上方随证加减,共服药20余剂。诸证皆瘳。1991年因感冒来诊时,喜告曰:二年余阴汗未作,其妻于1990年11月生一健康女婴。

按:《黄帝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圣度。”前阴为足厥阴肝脉所过之处,患者长期饮酒,酒者,气味俱阳,属水火之性,能生里之湿热,湿热既盛,则气机因之郁阻,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循肝经之脉下注,阴阳失于和谐,阴泄于外则阴汗出。宗筋乃肝所主,湿热既淫肝脉,则气血不得濡润宗筋而宗筋弛缓。故阳物举而不坚。用柴胡入肝为引,泽泻、车前子、木通淡渗,利小便以除臊气,生地黄、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以泄湿热,车前子又可撤肝中邪气,当归、生地黄养肝血,使泄中有养,甘草和药调中,加防风一味,取其风药能胜诸湿故也。诸药共奏清热利湿热,泻肝养阴之效。

戎冬梅诊治经验

例8 肾阳虚型

蒋某,男,53岁。1994年11月20日初诊。

阴部冷汗1年,遇风股寒,口苦饮不多,心烦,腰膝酸软,纳眠可,舌苔薄黄微腻,脉濡弱。初见此证,口苦,心烦,苔黄,以为肝经湿热,始服龙胆泻肝丸,病益甚,近来又增阳痿。退而思之,口虽苦而饮不多知其并非实热,且阴部冷汗,股寒,阳痿,腰膝酸软,为肾阳不足,寒湿蕴结肝经之象,治以温肾暖肝化湿之剂,药用:蛇床子30g,小茴香12g,枸杞子9g,乌药12g,茯苓12g,仙茅9g,淫羊藿9g,丁香9g,竹叶6g,连翘6g,守方服药24剂,诸症消失,继服龟灵集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评热病论篇》说:“汗者,精气也。”如肾阳虚则肾中精气封藏,气化功能失职,精气不能升腾上达,反渗于下而为阴汗,故应以温阳补肾法治疗,温阳则精气上达而冷汗自止,补肾则虚火下归而龙雷自息。

例9 心阴虚型

赵某,男,39岁。1996年4月16日初诊。

阴部汗出,量少而黏,热汗,并伴有心烦口干,五心烦热,心悸多梦,纳可,小便黄,大便干,舌尖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清心凉血之剂:连翘心15g,竹叶9g,生地黄12g,赤芍12g,牡丹皮12g,麦冬12g,酸枣仁15g,生牡蛎15g,浮小麦9g。守方服用21剂治愈。

按:心主血,在液为汗,故有汗血同源之说,心火亢则迫津外泄为汗,即《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阴虚则营血有热,营强而卫弱则汗出,故以清心凉血之法治疗,清火以抽薪,凉血而止沸,阴平阳秘,津液得固。

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一种病症。淋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之为“淋 ”。《金匮要略》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将淋证进行了许多临床分类,如热淋、产后淋、暴淋等。现代根据临床实际,通常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常见淋证。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淋证主要是由膀胱湿热、脾肾亏虚、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所致。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致湿热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秽浊上犯膀胱皆可发为淋证。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事已高,久病体虚或房事不节、房劳过度,均可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因而发为淋证。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影响膀胱气化则可发为淋证。阴虚火旺,灼伤膀胱脉络亦可发为淋证。现在医学认为,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导致淋证,如肾盂肾炎、肾结石、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石等。

【临床表现】

1.淋症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小便频急,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凡具有上述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淋证。但需与癃闭、血尿、尿浊进行辨别诊断。癃闭为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并无淋证之尿频、疼痛。血尿为小便带血,尿色红赤,并无血淋之尿频、尿急,小便滴沥不畅,疼痛难忍。尿浊为小便混浊,白如泔浆,上有浮油如脂,并无膏淋之排尿痛、尿急、滞涩不畅。

2.六种常见淋证在淋证基本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应该辨证论治。

1热淋:起病急骤,或伴发热,或伴腰痛,小便热赤,排尿时灼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等。

2气淋:实证表现为脘腹或少腹滞痛,小便滞涩,淋沥不畅,苔薄白或黄,脉多弦滑等。虚证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3血淋: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红赤或挟有血块,心烦,苔黄,脉弦数或滑数等。虚证表现为尿痛滞涩不甚,尿色淡红,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膏淋:实证表现为尿道热涩疼痛,小便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脂块,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虚证表现为尿痛涩滞不甚,小便如脂如膏,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腻,脉细无力等。

5石淋:尿道刺痛,痛引腰腹,小便点滴或排尿中断,尿出沙石,舌红苔黄,脉细数。

6劳淋:遇劳则发,小便涩痛,余沥不尽,腰痛缠绵,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提示白细胞和脓细胞增多,尿血,蛋白尿。

【名医验案】

尹剑平诊治经验

例1 石淋

余某,男,32岁。1996年7月12日诊。

曾有多次肾区绞痛病史。晨起运动后,突感左上腹拘急绞痛,呕吐清水,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肉眼血尿。望诊:急性病容,痛苦貌,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数。经尿常规、B超及X线摄片检查,西医诊断为左侧输尿管结石。中医辨证为石淋(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八正散加减:金钱草30g,萹蓄10g,瞿麦10g,栀子10g,海金沙15g,鸡内金15g,蒲公英20g,小蓟10g,车前子10g,滑石粉10g,大黄8g,泽兰10g,麻黄6g,甘草梢6g。3剂。并即刻静脉滴注654-2以缓急痛。

7月16日再诊:诸症减轻,左上腹仅觉闷胀隐痛,尿色已清,尿急尚存,舌淡苔薄,脉弦细。热象已减,排石是务。上方去蒲公英、小蓟、甘草梢,加麻黄10g,琥珀10g。嘱大量饮水,多进行跳跃式运动。当服方第二剂时,突感左腹部疼痛加剧,并向会阴部放射,尿急,尿刺痛。在尿中段挣努后,随尿流冲出一粒约黄豆大小、形状不规则之结石,所有症状随之若失,经B超复查,结石消失。

按:湿热下注,尿液煎熬成结石。经气受阻,水道不畅,故腹痛较甚,尿频、尿急、排尿痛;湿热偏盛,则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能增强排石的功能;蒲公英、小蓟、甘草梢清热、止血;琥珀、麻黄利水排石。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中的生物碱等成分具有很强的利尿、松弛尿路平滑肌的作用,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例2 气淋

程某,男,63岁。1998年11月7日诊。

半月来,夜尿次数明显增多,常感会阴部不适,疼痛并向睾丸部放射,尿频、尿急、尿等待,排尿困难,小便后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伴少腹坠胀,心烦梦多,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经B超及前列腺液等检查,西医确诊为前列腺炎。中医辨证为气淋(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利水通淋。

方用沉香散加减:沉香3g,石韦10g,当归10g,滑石10g,柴胡8g,王不留行10g,冬葵子10g,赤芍10g,白术10g,甘草6g,乌药10g,泽泻10g。3剂,每日将煎药渣用毛巾浸泡后热敷于下腹部。

方尽,疼痛及下腹坠胀等症皆减,但仍尿频、尿有余沥,自感神疲乏力,口淡纳少,虚烦眠差。苔薄黄,舌质淡红,脉沉细。此为虚实夹杂之证。改用调补中气,行气利水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处方:党参15g,白术10g,黄芪15g,茯苓12g,当归10g,佛手10g,柴胡8g,山药20g,泽兰12g,桂枝6g,升麻8g,败酱草20g。四剂后,症状若失。嘱戒酒及辛辣食物。随访多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