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601700000037

第37章 男科杂病 (2)

第7章 男科杂病 (2)

患病达6年之久,常心烦,失眠,寐则易惊,甚则夜半惊叫,乍凉乍热。常在某医院门诊服用调节自主神经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因此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现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心悸怔忡,记忆力差,咽干喉燥,头晕耳鸣,早泄,性欲减退,腰膝酸软,脉沉细数,舌红少苔。治法:壮水制火,镇摄心神。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大黄6g,茯苓10g,桂枝6g,磁石20g,党参10g,法半夏10g,百合10g,生地黄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诸症好转。

按:本医案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不寐”,综合各种症状和舌脉,病机应为肝肾阴虚阳亢,主要涉及肝肾两脏,故选用小柴胡汤合百合地黄汤以滋阴潜阳安神。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气机;百合、生地黄滋阴泻热,清心安神;磁石纳气安神;夜交藤补养安神;桑寄生补肝肾精血;桂枝通阳化气,引火归元;大黄导热外出。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和解安神之效。因能切中病机,故而可较快速的奏效。

乔保钧诊治经验

例2 张某,男,46岁。1989年11月23初诊。

患者1年来常心烦,急躁,失眠,多汗,心电图及脑血流图检查均无异常,某医院按“更年期综合征”,屡用谷维素、脑灵素、天王补心丹及西药镇静剂等治疗未获显效,近月来因工作紧张诸症加重。现彻夜难眠,头晕阵作,甚时如坐船,心烦急躁,坐卧不安,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情绪易于激动,周身烘热汗出,口干喜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略数。证属心肝阴虚,热扰心神,阳亢于上。治宜清热养阴,宁心安神,平肝潜阳。

处方:栀子9g,淡豆豉10g,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9g,白芍20g,钩藤30g,龟甲30g,胆南星9g,炒枣仁9g,合欢皮15g,夜交藤30g,生龙骨、牡蛎各15g,20剂水煎服。1个月后患者来信致谢,言上药尽剂诸症皆失,已恢复正常工作。

按:本医案患者长期失眠,头晕,其病机为心肝阴虚。心阴不足,热扰心神,则失眠、心烦;阴虚阳亢,营阴外泄则烘热汗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头晕;其余诸症也都为阴虚内热之象。本病心肝阴虚为本,阳热亢盛为标。方用栀子豉汤清心烦;沙参、麦冬、白芍养阴柔肝;龟甲、龙骨、牡蛎、钩藤平肝阳安神;炒枣仁、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宁心安神。纵观全方,切中病机,又能标本兼顾,故能药到病除。

翁建新诊治经验

例3 杨某,56岁。1989年2月20日初诊。

病起半年余,初有胸闷、嗳气、神疲,遇事常觉不顺心,失眠,纳减,纳后发胀,曾在某医院消化科以胃病就诊,做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继觉咽喉不利转五官科就诊,给予安定、谷维素等药物未效而引起情绪紧张,故来中医内科求治。现咽中不舒,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干燥,饮水不多,时有恶心。口苦乏味,胸中窒闷,胁肋不舒,脉弦带滑,苔薄黄略腻,辨证为痰气郁结,化热伤阴,治以化痰解郁,兼以养阴润燥。方用半夏厚朴汤出入: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5g,厚朴花2g,紫苏梗5g,黄芩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绿萼梅5g。上方调治1个月。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发。

例4 符某,55岁。1988年3月8日初诊。

病起3年,初有失眠、烦躁、寐则阴茎易勃,梦遗频作,继有阳痿,曾多次门诊就医症状未减。去年因连续失眠而不能坚持工作,住某医院诊治,出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现症为烦躁易怒,时有情绪紧张,若有所失,忧郁寡语,头晕目眩,耳鸣似轰,健忘失眠,多梦遗精,盗汗,五心烦热,脉弦细数,苔薄黄腻,舌红。此乃肾阴亏损,肝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0g,炒黄柏10g,生地黄12g,山药12g,山茱萸10g,朱茯苓12g,泽泻10g,牡丹皮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煅龙骨、牡砺各30g(先煎)。调治3个月,诸症若失。

例5 张某,59岁。1987年10月4日初诊。

病已5~6年,常心烦、失眠、寐则易惊,甚则夜半惊叫,乍凉乍热。常在某精神病院门诊,服用调节植物神经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因此病不能坚持上班而提前退休。现症为心烦失眠,多梦易惊。心悸怔忡,记忆力差,咽干喉燥,头晕耳鸣,早泄,性欲减退,腰膝酸软,脉沉细数,舌红少苔。此乃肾水亏虚,水不济火,心肾不交所致,治以壮水制火,交通心肾,静摄心神。方宗左归丸合交泰丸之意:熟地黄12g,山药15g,枸杞子12g,山茱萸10g,牛膝10g,菟丝子12g,沙苑子12g,女贞子12g,黄连3g,肉桂2g。每日1剂。连服1个月,诸症好转以上方10倍用量,另加阿胶250g、蜂蜜500g、胡桃肉250g、冰糖500g,熬成膏剂,服至第2年春天,病愈。

例6 刘某,男,46岁。1987年5月20日初诊。

病起1年余,初有记忆力减退,乏力,神疲,精神不振,继则食欲减退而去内科就诊。查肝功能等均属正常。近3个月来心烦,心中有空虚感,失眠多梦,善忘,心慌心悸,性欲减退且早泄,射精量少,面色萎黄,脉缓而弱,苔薄白,舌质淡。辨证分析:忧思抑郁最损心脾。心主藏神,脾司志意,两经俱病,五脏俱违。心为君主之官,脾乃后天之本,精因神怯而内乏,神因精伤而无依,故神扰意乱,寐而多梦。拟补益心脾法,使气旺血生,则诸症自愈。处方:炒白术、白芍各10g,太子参10g,炙黄芪10g,炙甘草5g,酸枣仁10g,茯苓、茯神各10g,炙远志10g,枸杞子10g,玄参、丹参各10g,五味子5g,天冬、麦冬各10g。上方连续服用2个月,继用归脾丸每次10g,每日2次,还精煎每日2次,每次1支,调理2周而愈。

例7 李某,男,61岁。1986年1月3日初诊。

病已5~6年,发病以来情绪低沉,形寒怕冷,四肢欠温,胃纳量少,神疲少动,且常惧患癌症在身,虚烦不眠,阳痿,性欲减退,自汗多,夜尿频数,脉沉而弱,苔薄白、舌质淡而胖。患者年愈花甲,下元亏,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以致脾肾两虚。古人有“上损从阳下损从阴,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说(《临证指南医案》),然必纳谷滋生,使脾胃后天得振,冀精血生于谷气,先后天俱充足耳。治宜温肾健脾,方宗济生肾气丸合薯蓣丸之意,另加血肉有情之品以益精血。处方:干地黄12g,山药30g,山茱萸10g,肉苁蓉12g,杜仲10g,淫羊藿12g,仙茅12g,茯苓15g,鹿角片10g,炙甘草5g。坚持服用两个月,精神振,性欲恢复,情绪好转。于上方加黄狗肾1条,调补半年,诸症悉除。

按: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病情复杂,症状繁多,病史长短不一,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临床症状也复杂多变,时有寒热并见,时有阴阳错杂,既有表里俱病,又有虚实同现,必须细问病史,明确诊断,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原方有效则不必更方。同时对病人做一些启发疏导工作,使患者正常对待疾病,患者心情舒畅,医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蒋琴芳诊治经验

例8 宣某,男,76岁。

近四五年来头晕耳鸣,夜寐梦多,有时彻夜难眠,胸闷胁胀,喜叹息,情绪悲观,忧郁紧张,有时烘热汗出,胃脘有灼热感,吞酸口苦,疲惫乏力,脉细弦,舌暗红,苔薄少津。证属气虚血瘀,肾虚肝郁,治拟益气活血,养阴疏肝。方药:黄芪30g,桃仁10g,当归12g,川芎10g,地龙10g,赤芍10g,木香10g,知母、黄柏各10g,生地黄20g,桑椹30g,川楝子10g,北沙参15g,炒鸡内金10g,炒酸枣仁15g,首乌藤30g,生龙齿15g,7剂。药后夜寐渐安,情绪稍见稳定,再守上方加地骨皮15g,牡丹皮10g,黄连3g,淫羊藿15g。复诊4次,诸症均瘥,焦虑之症消失,情绪乐观,烘热汗出消除,胃中灼热感消失,夜寐转安。

按:患者年事已高,进入更年期后,脏气不固,功能衰减,思虑忧伤,失眠梦扰。见舌暗、头晕耳鸣、胸闷心悸、疲乏烘热、情绪不宁等,症属肾阴不足、气虚血瘀、气机郁滞,治从益气活血着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木香,益其气,活其血,使气机通畅;加知母、黄柏泻其火,清其热;加生地黄、桑椹、川楝子以滋肾阴,疏肝理气;加酸枣仁、夜交藤、生龙齿养心安神,敛汗。同时,疏导患者情绪以利益寿延年。

例9 刘某,男,57岁。

半年来经常夜不成寐,恶梦纷纭,头晕心悸,潮热汗出,焦虑不安,伴有记忆力减退,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心肾阴虚,治拟滋阴养心,清热安神。方药:生地黄15g,天冬、麦冬各10g,太子参10g,丹参20g,玄参12g,柏子仁、酸枣仁各10g,远志5g,朱茯苓10g,枸杞子12g,连翘12g,莲子心5g,陈皮6g,琥珀末2g。7剂。药后夜寐渐安,头晕心悸好转,潮热汗出除,苔脉少变,再予原法续进。上方去琥珀末。7剂。随访继续治疗月半,诸症告愈。

按:本例更年期综合征,见失眠、头晕、心悸、潮热、焦虑,乃心肾阴亏,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济所致。方用天王补心丹为主滋阴清热安神。方中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枸杞子滋养心肾二阴;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茯苓宁心安神;太子参补气养阴,并用连翘、莲子心清心火,陈皮理气和中。琥珀末一药,味甘性平,具有镇静安神之功,对于失眠严重者,每每加用。此外,叮嘱患者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怡养身心则有利于本病的防治。

例10 李某,男,60岁。

1年前开始时或胸闷胁胀,忧郁寡欢,多疑善虑,有时急躁不安,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大便不实,腰酸脱发,舌苔薄腻,脉弦细。证属肾虚肝郁,治拟益肾健脾,疏肝解郁。方药:柴胡5g,炒白芍9g,炒白术9g,当归9g,茯苓10g,生地黄12g,山茱萸9g,山药15g,郁金9g,甘草5g,小麦30g,大枣7枚。7剂。药后患者胸闷胁胀缓解,精神较振,忧郁多疑等症也有改善,惟胃纳欠佳,舌苔薄,脉弦细。上方尚合,仍宗前法治之。日后复诊,患者服药28剂,诸恙均除。

按:本例患者辨证属肾气不足,肝气郁结,兼有脾虚征象,故予逍遥散、六味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复方图治。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甘麦大枣汤甘润缓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疏肝除郁之效。另外,并嘱患者饮食注意合理调配营养,并保持乐观情绪。

腹股沟疝

疝气,是指睾丸、阴囊肿胀疼痛,甚则痛引少腹的一类疾患,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疝、睾丸鞘膜积液等颇为相似。这里论述的主要是指腹股沟疝。“疝”之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素问·长刺节论》谓“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后来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明代《景岳全书》云“疝气病者,凡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者,皆是也。”清代《医学从众录》认为“疝气,睾丸肿大,牵引小腹而痛”。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疝气可分为“寒疝”“气疝”“水疝”“颓疝”“狐疝”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凡房劳,忿怒,劳倦,外邪侵袭及先天不足皆可使阴寒内盛,水湿内停,痰热瘀滞,气虚等证。气虚不能升举内脏是疝气发生的根本原因。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经均过前阴及小腹,故疝气在病位上多与以上四经密切相关。故《儒门事亲》中有“诸疝,皆归肝经”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