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08

第8章 半夏泻心汤

第八章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①,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②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注释】①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②不中:为河南方言,即不宜再用的意思。

【译文】伤寒病,经过五六日,呕吐而且发热的,小柴胡汤证的主证已经具备,反而用其他药物来泻下,只要小柴胡证仍在,就仍用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因为虽然已经误下,但尚未形成变证。服小柴胡汤后,定会出现蒸蒸震栗,然后汗出而病解。如果心下胀满而硬痛的,这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只是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给小柴胡汤是不适合的。适合用半夏泻心汤。半夏9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6g,黄连3g,大枣12枚。水煎,温服,1日3次。

【按语】此方证为寒热互结,虚实夹杂,胃气不和,升降失常所致。因误下,损伤中阳,寒从中生,外邪乘虚内陷,郁而化热,或因其他原因,使胃肠功能失调,以致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成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则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宜平调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用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又助半夏以降逆;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共为臣药。君臣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用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甘草既助佐药补脾和中,又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苦降辛开,寒热互用,补泻兼施,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诸症自愈。

本方具有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的配伍特点。

【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趣味速记】芩连参半姜草大枣(想象:秦莲婶拌姜炒大枣——黄芩、黄连、人参、半夏、干姜、甘草、大枣)。

临床应用

(一)呕吐(痞证)

【原文】呕而肠鸣,肠虚而寒也;呕而心下痞,胃实而热也。并见之,乃下寒上热,肠虚胃实之病也。(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译文】呕吐而且伴有肠鸣,是肠有虚寒;呕吐而且腹内结滞而痛,是胃有实热。如果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就是下有寒上有热,肠有虚(寒)胃有实(热)的病证。

【按语】本方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的作用,是治呕吐兼心下痞的有效方。

【病案举例】张某,男,36岁。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闷,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3~4行,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拟方:半夏12g,干姜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出白色黏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服1剂,痞、利俱减,又服2剂,病则痊愈。(《伤寒论通俗讲话》)

【中医解析】此证为湿伤脾,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逆胃则呕吐;脾虚气陷则大便不调,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心下痞。故主之以半夏泻心汤,用党参、甘草、大枣以补正虚,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胜中寒,黄芩、连以泻结热也。药合病机,旋有速效。

(二)小儿秋季腹泻

【原文】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泻①;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泻。(《灵枢·师传》)

【注释】①飧泻:即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

【译文】胃有寒,会出现腹胀;肠有寒,会出现肠鸣腹泻;胃有寒而肠有热,这种寒热错杂证就表现为腹胀而且腹泻的症状。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2岁半,2005年12月5日诊。因天凉感寒复因饮食不慎,出现轻度发热(体温37.8。C),腹泻水样便,日10余次,在本镇医院按病毒性肠炎给予输液,服药(药不详),治疗3天,仍腹泻,今转本所就诊。刻诊:患者恶寒发热(体温37.5℃),鼻流清涕,偶尔吐乳,腹胀,肠鸣漉漉,腹泻蛋花水样便,日10余次,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辨证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使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治以解表散寒兼和中降逆。方用葛根汤合半夏泻心汤。

半夏8g干姜8g生姜6g黄芩6g黄连4g

红参6g炙甘草5g大枣2个葛根8g桂枝6g

白芍6g麻黄4g炒车前子10g(包煎)焦三仙各8g

水煎服,3剂。服1剂,患者微汗出,热退至正常,3剂服完,诸证痊愈。(《余泽润医案》)

【中医解析】本例腹泻蛋花水样便兼呕吐肠鸣,痞满为脾胃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于中;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系外感风寒,故选用葛根汤解表散寒,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调理脾胃升降。外邪解,脾胃升降调则腹泻自愈。

(三)慢性胃炎(痞满)

【原文】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渗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本事方》)

【译文】脾在五行属土,喜燥恶湿,而水则是流入于土的湿邪,治疗这种疾病,不如燥湿以祛湿邪,补气健脾以治脾虚,则疾睚然消除。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男,44岁,1995年4月诊。患慢性胃炎2年,四处求医,中西药并用,久治不愈。近因劳累病情加重,经人介绍,特到本所就诊。患者自诉上腹部痞满胀痛,嘈杂不适,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有时肠鸣腹泻,大便黏滞不爽,查其舌胖大,质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而腻。辨证为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调,中虚湿热结聚。治以健脾养胃,清热燥湿,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

半夏12g党参15g黄芩15g干姜12g黄连10g

炙甘草10g大枣5枚沉香曲12g蒲公英15g乌药12g

佛手15g

5剂,水煎服。1日1剂。上方服5剂,诸证均减。后用原方化裁继服40剂,诸证均愈,随访5年,愈后未发。

【中医解析】本例患者见心下痞满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便黏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显系脾胃升降失调,中虚湿热结聚。故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气机;沉香曲、蒲公英、乌药、佛手清热理气行滞。湿热清,气滞行,脾胃健,升降调,胃之通降功能复,则诸证均愈。

结语

本方为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常用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若中气不虚,或中焦湿热蕴结者,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木香、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更名为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者;又可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可见本方重在调和肠胃。后来,在临床应用上,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近代临床报道,以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胃液滞留等病证。

对于因气滞、食积、痰浊内结所致的痞满者,本方不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