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25

第25章 越鞠丸

第二十四章 越鞠丸

《丹溪心法》

【原文】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①、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又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②,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丹溪心法》)

【注释】①抚芎:即川芎。②怫郁:犹悒郁也,是情志抑郁不得舒畅的意思。但朱震亨所说的“怫郁”,不单纯局限在情志方面,其义当更广泛,实指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诸多病证。

【译文】越鞠丸可以治疗各种郁证,又称芎术丸。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上药研成细粉末,加适量水制成药丸,大小和绿豆相当。朱震亨又说:人体气血调和,什么病也不会生,一旦忧郁而心情不舒畅,许多疾病就会发生。所以人的许多疾病,多来源于忧郁。苍术、川芎凡所有的郁都能解散,临床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配伍其他药物。凡是郁证病位都在中焦,用苍术、川芎开郁气并升提中焦清气。假如食滞中焦而气不能升,提其清气则浊气就自然下降,其余的郁证都可以仿效这种方法治疗。

【按语】本方所治郁证,为肝脾郁滞不畅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相因而成的六郁证。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气郁则见胸脘痞闷,脘腹胀痛,脉弦;气郁日久,则血行不畅,而成血郁,病发胸胁刺痛,或月经不调;气郁化火,则病火郁,症见口苦吞酸。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一则聚湿成痰为痰郁,二则湿浊不化为湿郁,三则饮食不消为食郁。痰、湿、食三者壅滞中焦脾胃,故脘腹胀痛,嗳气呕恶,饮食不消,舌苔白腻。由此可见,六郁之中的气、血、火三郁多责之于肝;痰、湿、食三郁多责于脾。肝脾郁结是基础,气郁是重点,故治疗应以行气解郁为先导,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行气,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以增行气解郁之功;苍术燥湿健脾,一药二用,以治湿、痰二郁;神曲消食和胃导滞,以治食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四药共为臣佐。由于痰郁是水湿凝聚而成,亦与气、火、食郁有关,若气机调畅,五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消,故方中不再另用化痰药,深寓治病求本之意。

【方歌】越鞠丸治六郁证,苍术香附栀曲芎。

【趣味速记】神附栀芎术(想象:神父治凶猪——神:六神曲;父:附,香附;治:栀,栀子;凶:芎,川芎)。

临床应用

(一)痛经

【原文】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①郁,诸病生焉。(《丹溪心法》)

【注释】①怫:指心情不舒畅。

【译文】气血调和,就不会生病,一旦心情不舒畅,郁郁寡欢,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

【按语】心情舒畅,肝气调达,气血运行正常,就不会生病;如果心情不舒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常,就会生病。此时治疗还当以行气解郁治本为主,可以选用越鞠丸,同时针对所生的疾病再进行对症治疗。

【病案举例】某女,19岁,高三复习学生,主诉:痛经1年,加重6个月。于2007年5月28日(周一)来诊。家长介绍患者既往痛经尚能坚持学习,但6个月前因高考失利,复习班学习紧张,成绩不满意郁闷引发痛经加重。经前乳房胀痛,少腹下坠腰酸腰痛,经行腹痛挛急难忍,经量少而艰涩,色黯有块,伴颜面苍白汗出,频繁呕吐,大便干秘3日一行,脉弦紧,舌黯红,苔厚而黄。中医四诊辨证为痛经。病机为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治以行气活血,逐瘀止痛。方以越鞠丸化裁:

川芎15g熟附子20g生栀子5g神曲15g桃仁20g

制大黄20g吴茱萸3g法半夏12g柴胡6g荔枝核20g

黄柏12g生甘草5g

方以2日3剂6次频服,首期3剂收效。次月于经前2天,施药5剂,未再痛经,后继3个月经前调理收功。患者已成功考取大学。[杨成春,韩影.越鞠丸临床应用举隅.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61-62]

【中医解析】该女前期痛经系于经期饮冷受凉血滞胞宫,后由宫内瘀血化热,加之情志抑郁,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瘀阻,瘀热互结壅滞冲任,“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诚如《张氏医通》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本例抓住瘀血郁热之病机,得当选用直中病的之药物,适时辨证施药之机,则药进痛止,再进收功。

(二)阳痿

【原文】热则筋弛纵①不收,阳痿不用。(《灵枢·经筋篇》)

【注释】①弛纵:松软之意。

【译文】热邪会使筋脉松软不能收缩,导致阳痿产生。

【按语】气郁就会化火,而火热之邪又会导致阳痿产生。这时治疗当以行气解郁,清热泄火为主。越鞠丸以行气解郁为主,兼有黄连清热泄火,对于此种阳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某男,42岁,公司经理,2008年3月3日初诊。主诉:阳物萎软不举,不能正常行房3个月。自述平日多疲命于酒、湿、桑拿,商场劳神,心疲肝郁。3个月前即有阳痿表现,偶能正常房事,间发所欲不遂,妻询医并施于鹿鞭、海马及兴肾助阳之品,乏效,且阳痿渐重,尚不能行房,阴茎萎软,阴囊潮湿,下肢疲困,腰痛,膝软,耳鸣。诊见颜面红赤,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属阳痿,湿热下注型,其病机为湿食蕴聚下注,宗筋弛纵则阳具疲软,湿阻于下则阴囊腥臊潮湿。治以疏肝解郁,清化湿热,处以越鞠丸合龙胆泻肝汤出入:

苍术15g川芎6g制附子12g栀子16g龙胆草5g

车前子(包煎)15g当归12g木通6g黄芩12g生地黄10g

大黄12g淫羊藿15g荷叶12g

嘱戒酒,上药连服10剂,腰痛耳鸣,阴囊潮湿,口干苔腻,便秘尿黄改善。后以上方去生地、木通加白芍20g,甘草6g,又服7剂,阳物渐起,后再以越鞠丸原方服用15天,配合同仁堂六味地黄丸善后,沉疴彻起,6个月后随访正常。[杨成春,韩影.越鞠丸临床应用举隅.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61-62]

【中医解析】《景岳全书》:“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本例患者疲于经营,郁于湿热,湿食蕴聚,宗筋弛纵则阳具疲软,湿热下注则阴囊潮湿,效验诚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阳痿》中所指:“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治用苦寒味坚阴,淡渗去湿,湿去热清而病退矣。”

(三)眩晕(膜迷路积水)

【原文】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晕者。(《症因脉治》)

【译文】外感六淫之邪,以及内伤七情等,都可以导致眩晕。

【按语】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内伤七情等,均可导致眩晕。故治疗应当针对各种邪气进行辨证治疗。越鞠丸可以治疗风痰湿食火血等六郁之证,所治较为广泛,临床可以本方来治疗多种邪气所致的眩晕。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50岁。患者素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复因劳累过度,思虑不解而发病。症见眩晕且头额重胀,胸闷不舒,呕恶较甚,伴纳呆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证属痰湿郁滞,清窍受蒙,治以燥湿化痰。越鞠丸加泽泻、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等,服用3剂后眩晕明显好转,呕恶止,继服4剂巩固疗效。[梁晓星,杨峙,苏珍.越鞠丸临床应用举隅.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1):75]

【中医解析】膜迷路积水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的病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以脾、肾虚多见,多与痰、湿、风、火等因素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论述。本例为气郁、痰郁、湿郁并存。因劳倦及不节制饮食而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郁滞,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受蒙,复因肝郁不能条达气机,更加重了痰郁、湿都,治疗以越鞠丸行气解郁的同时,加健脾燥湿化痰之泽泻、半夏、陈皮、茯苓,使痰祛、湿化、脾醒,而眩晕自止。

结语

当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曾说:“郁之为病,人多忽视,多以郁为虚,惟丹溪首创五郁、六郁之治,越鞠丸最好。郁证主要抓气郁、肝胃不和”(《蒲辅周医疗经验》)。本方以行气解郁见长,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的常用基础方剂。以胸脘闷胀,嗳气呕恶,饮食不消,舌苔白腻,脉弦为证治要点。若气郁偏重,可加大香附用量,并加木香、厚朴、枳壳等行气之品,以增强行气解郁之功;血郁偏重,重用川芎为君,并加桃仁、赤芍、红花、丹参等,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力;湿郁偏重,重用苍术为君,并加茯苓、泽泻、薏苡仁等,以增强淡渗利湿的作用;火郁偏重,重用栀子为君,并加黄连、黄芩等,以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食郁偏重,重用神曲为君,并加山楂、麦芽等,以增强消食和胃之效;痰郁偏重,仍以苍术为君,并加半夏、瓜蒌、天南星等,以增强祛痰之功。

本方凡郁证属虚者,不宜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