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原文】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脾肺气亏,不能卫外,而腠理①不密,故风邪易入,自汗不止焉。白术健脾燥湿,黄芪补气密卫,防风走表引领芪、术固腠理而止自汗也。为散煎服,使脾肺气充,则风邪外解而腠理致密,何自汗之不止哉?此补中托表之剂,为腠理虚受邪自汗之方。(清·徐大椿《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注释】①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分皮腠、肌腠等。有时又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合称皮腠。腠理是渗泄液体,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有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腠理和卫气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控制腠理开合的作用,若卫气平和,则腠理致密,开合有度,能抗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外邪得以随时侵入。
【译文】玉屏风散,是治疗自汗的方剂。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上药(同研制成散剂)每次服用9g,水一盅半,加生姜3片,水煎服。
徐大椿说:脾肺气虚,不能护卫肌表而御外邪,腠理就不固密,所以风邪易于侵入,导致自汗不止。白术健脾燥湿益脾气,黄芪补肺脾之气而使卫气固密,防风走表引领黄芪、白术固护腠理而起到止汗作用。制成散剂煎服,使脾肺之气得到充实,于是风邪从外而解又可使腠理固密,自汗哪能不止呢?本方是补中托表之剂,是治疗腠理受邪而自汗的方剂。
【按语】本方证为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所致。自汗一证,多因素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营阴失守所致。腠理空疏,易感风邪,故兼见恶风。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缓,皆为表虚之象。治当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为佐药。诸药合用,益气固表为主,兼疏风邪。
本方配伍特点是:补中寓散。方中黄芪、白术得防风,益气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白术,解表祛风而不伤正。本方虽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但实为补益之剂,治本之法,以与其他收涩止汗之剂有别。
【方歌】玉屏风散芪术防,益气固表止汗良。
临床应用
(一)自汗
【原文】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①也。(《古今医统大全》)
【注释】①发泄:指汗液流出。
【译文】人是以卫气固其肌表,如卫气不足,不能固卫肌表,就会出现表虚自汗,津液就会因此流出体表(即出汗)。
【按语】卫气乃是起着固护肌表,调节汗液排泄的作用,如卫气不足,不能调节汗液排泄,则会出现汗液无故流失的自汗;同时卫气不足,防御作用下降,患者就会易感受风寒之邪,易发感冒。治疗当以益气固表为主,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益气固表,同时以白术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防风散外邪,是治疗表虚自汗、易发感冒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邱某,女,25岁,1994年12月8日初诊。患者自诉5个月前顺产一子后开始出现多汗,不分昼夜。曾多处就医,症状无改善。现症:多汗不分昼夜,背部尤甚,畏冷,乏力,头晕腰酸,晨起口干欲饮,纳呆,便溏,小溲清长,夜寐差。诊见气短体弱,舌淡胖边有齿印,少苔,脉细缓。此乃产后气阴两虚,卫阳不固。治拟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方药:
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荞麦15g浮小麦15g
炒酸枣仁15g白芍15g牡蛎15g桂枝8g五味子6g
麻黄根6g太子参20g大枣3枚
水煎早晚分服。服10剂后而汗止,随访1个月无复发。[陈汉阳.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产后自汗3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7):19]
【中医解析】产后自汗于妇女分娩后多见,多因妇女分娩时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清阳失养,腰府失充而致头晕乏力,腰酸;阳气虚,卫阳不固,津液外溢而汗出、畏冷;气阴两虚,阴阳失交,故汗出不分昼夜;阴虚生内热故口干欲饮,内扰神明则夜寐差;纳呆、便溏、溲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少苔、脉细缓乃气阴两虚之征。玉屏风散加味所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固表止汗;防风、荞麦、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敛汗;桂枝、大枣温阳益气;白芍、太子参滋阴;炒酸枣仁、牡蛎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养阴安神之功,俾气阴足,卫表固而汗自止。
(二)鼻鼽(变应性鼻炎)
【原文】更有风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头楚①若锯者,名曰鼻鼽②。(《冯氏锦囊秘录》)
【注释】①楚:痛苦之意。②鼻鼽: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炎。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
【译文】更有风邪侵犯人体肌表,导致津液不能收敛,产生鼻流清涕,头像被锯一样疼痛者,称为鼻鼽。
【按语】鼻鼽也有数个证型,如因卫气不足,风邪侵犯人体,进而产生流清涕者,治疗当以益气固表,疏散外邪以主。玉屏风散具有这样的功效故可以选本方治疗,同时如加用通窍之品,疗效会更好。
【病案举例】李某,女,19岁,2003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自3年前起反复鼻痒、喷嚏、流清涕,症状如感冒,曾在多家医院经中西药治疗,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先后用抗炎、抗过敏药物及鼻炎康等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时鼻涕不止,伴鼻塞如窒,呼吸不畅。诊见:鼻塞、鼻痒、喷嚏连连、流清涕,畏风恶寒,神疲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检查:鼻黏膜淡白水肿,双下鼻甲轻度肿胀。变应原皮肤实验(+)。诊断为“鼻鼽”。辨证属肺脾气虚,卫表不固,肺窍不利。治拟益气固卫、通窍化浊。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处方:
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10g白芍10g
党参15g藿香10g蝉蜕6g辛夷花9g甘草3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忌生冷食品及饮料。4剂后诸症减轻,但仍有鼻塞。上方续服10剂,诸症悉除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余军.玉屏风散临床应用.四川中医,2008,26(7):122-123]
【中医解析】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于季节变换时发作,亦可常年发作,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属中医“鼻鼽”范畴,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外邪或异气侵袭鼻窍,鼻窍不利所致。玉屏风散有益气扶正、固表散邪的作用,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外可固表止汗,内则大补脾肺;白术健脾益气,脾旺则土可生金,使肺气充足,卫阳得固;防风走表祛邪以散风邪,合黄芪、白术则益气健脾;桂枝、白芍合用有调和营卫的作用;藿香、蝉蜕、辛夷花宣肺通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风散卫固,则诸症悉除。
(三)面瘫(面神经麻痹)
【原文】中经络①可治,必先解散风邪,次再补养气血。(《杂病源流犀烛》)
【注释】①中经络:中风的一种,风邪进入人体的经络,病情尚较轻浅。
【译文】风邪中经络可以治疗,必须先发散风邪,然后再补养气血。
【按语】中经络是中风病中的一种较轻情况,临床表现多为身体部分瘫痪,如面瘫。其病机多为气虚,风邪乘虚而入,侵犯人体之经络,故治疗以益气固表,疏散外风以主,可以选玉屏风散加大秦艽汤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李某,女,38岁,因突发口眼向左侧歪斜近半个月,于2006年8月24日初诊。见口眼向左侧歪斜,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右侧面部麻木,伴恶风怕冷,咀嚼困难,饮食欠佳,舌体活动不灵,舌苔薄白,脉浮弦紧。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证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经络卒中之面瘫,治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合大秦艽汤加减。处方:
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秦艽30g羌活15g
白芷15g细辛6g生地黄30g当归15g川芎15g
赤芍15g僵蚕15g全蝎6g
上方服用2剂,病情好转,面部麻木减轻,口角歪斜稍减,继以上方加减治疗,8剂后治愈。[杨文明.玉屏风散加味临床运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7):41-42]
【中医解析】面瘫属中医“中风”病范畴,李杲认为属“正气自虚”造成,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本案患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侵入经络,痹阻气血,故而发病。其病位浅,病情轻,抓住主要病机,治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使正气得扶,血脉通畅,血行风自除而痊愈。
结语
据《医方类聚》记载,玉屏风散最早见于宋·张松《究源方》,但该书已佚。现存医书中较早录有玉屏风散者,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自汗门。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代表方剂。以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若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等收涩止汗;若气短乏力重者,可加人参或重用黄芪益气补虚。注意:虚人外感,邪多虚少以及阴虚发热之盗汗,不宜使用本方。
除治疗气虚感冒之外,玉屏风散在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梅尼埃病、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习惯性便秘、原发性多汗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