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16

第16章 补中益气汤

第十五章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原文】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上件药咀①。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②立加减法治之。(《脾胃论》)

【注释】①咀: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炮制法。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将药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剂。咀,用嘴咀嚼。随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后世改为用捣或刀切将药物粉碎,但习惯上仍称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②权:权衡之意。

【译文】黄芪在病情重,劳伤过度而发热时用18g,一般是黄芪、炙甘草各9g;人参(去节)6g,伴有咳嗽的去之不用。以上3味,是除湿热、烦热的圣药。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3g,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6g,以宣导行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6g,引胃气上升而恢复胃气的本来功能,也就是行春升之令;柴胡6g,引清阳之气上升,而且能疏肝理气;白术9g,降胃中热,通利腰脐间血脉。以上药物切碎,为一次服用剂量,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药渣,应与饮食相隔一段时间,稍热服。如气伤较重者,也只不过2剂药即可治愈;若病时间较长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药物加减治疗。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脾胃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由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无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此内伤发热,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其补中益气之功,为臣药。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与黄芪、人参等益气健脾药配合,既可升阳举陷,又可透表退热,还能引黄芪、人参走表固表,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则诸证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行气同用,以补气药为主,补而不滞;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补气药为主,温而不燥;补气药与升提同用,以补气药为主,用少量升提药是本方升阳举陷必备的条件。

【方歌】补中益气纳参芪,归术升柴草陈皮。

【趣味速记】四君无苓归其臣,升麻柴胡各五分。解:四君子汤去茯苓,归指当归,其指黄芪,臣指陈皮,升麻柴胡各五分指用量小。

临床应用

(一)阴挺(子宫脱垂)

【原文】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①,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②。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气虚陷下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景岳全书》)

【注释】①如菌如芝:菌是指地蕈,一种伞菌类植物;芝是指灵芝。这里指脱出物的形状如蘑菇或灵芝。②阴挺: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阴挺包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

【译文】妇人阴中有突出物如伞菌类植物,或者挺出几寸长,谓之阴挺。这或者是因为胞络受到损伤,或者因分娩时过度劳累,或者因有郁热下坠,或者因气虚下陷而脱,这些证型大多数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进行治疗。对于气虚下陷者,可以选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治疗。

【按语】阴挺证型中,以气虚下陷者为多见,故治疗主要以升补元气等为主,多选补中益气汤,方中以人参、白术、黄芪等大补元气,同时以柴胡、升麻等以升举阳气,可谓标本兼治,助子宫恢复原位。同时加用一些固涩药煎汤外洗也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病案举例】程某,女,36岁,2002年6月16日初诊。阴中有物脱出1年余。患者久居山中,多肩背劳作。1年前,孕3个月时小产,产后恶露淋漓,持续月余,适农忙负重劳作后,自觉阴中有物脱出,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带下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苦痒作痛,行走不便。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妇科诊断为子宫脱垂Ⅱ度。治当补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配合蛇梅汤水煎熏洗。内服方:

党参20g生黄芪30g白术15g当归9g升麻5g

柴胡5g枳壳9g猪苓12g茯苓12g金樱子12g

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外用蛇床子、乌梅各60g,水煎熏洗,每日1~2次。嘱其安心静养,免劳倦思虑。服20剂病愈,继服补中益气丸以巩固疗效。[刘团霞,高永昌.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8,28(9):83-84]

【中医解析】久居山中,肩背劳作伤气,适小产之后,伤及气血,气血亏虚。又逢农忙,劳役伤脾,气虚下陷,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不能提摄,而致子宫脱垂。脾失健运,湿浊下注则带下淋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妇人趋产,努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者,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方取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补益脾胃,枳壳理气,金樱子收敛固脱,猪苓、茯苓健脾渗湿,蛇床子、乌梅煎汤熏洗以托宫解毒。诸药合用,气升脾健,升提有力,任脉得固,带脉得约。

本方对于气虚下陷而致的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及久泻久痢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的原则,运用补气为主的同时,配伍升举清阳之品为佐,可以提高补气升阳之效,这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

(二)阴吹

【原文】有大便不结,中虚下陷而阴吹①者,当补中升提以治之,不可概指为胃实也。(《顾松园医镜》)

【注释】①阴吹:指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一样。

【译文】有大便不干结,中气虚而下陷导致的阴吹,当以补中升提的方法来治疗,不可一概而论都说是胃实。

【按语】自从张机(字仲景)提出阴吹为“谷气之实也,以膏发煎主之”,后代医家多从之,其实阴吹亦有虚实之别,《顾松园医镜》就指出对于中虚下陷者,不可盲目照搬张机之方,而应以补中升提治疗为主。补中益气汤即具有这样的功效,故可以之治疗。

【病案举例】李某,女,45岁,2002年10月19日初诊。阵发性阴道有气体排出1年余,伴有声响。1年前偶而发觉阴道中有响气排出,继而发作渐频,时时有气排出。近日农忙,常一转身阴道即有气放出,连连有声。刻下:白带质稀,量多色白,面色白,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酸软无力,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虚细。此乃肾气不足、中气下陷所致,治以固肾益气,升陷固脱。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升麻3g黄芪15g肉桂5g白芍9g当归9g

巴戟天9g白术12g菟丝子9g覆盆子9g五味子5g

乌贼骨30g益智仁6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5剂,阴吹次数减少,白带量少,小便正常,腰膝有力。继服10剂,病愈。[刘团霞,高永昌.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8,28(9):83-84]

【中医解析】阴吹,临症并不罕见,病人常不愿告诉医生。《金匮要略》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主之。”此乃大便艰涩,津液不足,治用油类滋润。而该病临床多见气血虚弱、肾亏中气下陷者,治疗当扶气固托。《赤水玄珠》曾有医案:“令媳长卿之妇……,此后但觉气下坠,屁从子户(即阴道)中出,以补中益气汤加酒黄连调养而平。”本例因肾气不足、中气下陷而致阴吹,小便频数,白带多。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提,使气不下陷;用肉桂、益智仁、巴戟天温补肾阳,固小便;甘草梢以解小便不舒;乌贼骨、益智仁、覆盆子收敛止带。诸药合用,脾健气升,肾固而阴吹得愈。

(三)崩漏

【原文】若脉证无火,而经早及①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景岳全书》)

【注释】①及:到达。

【译文】如果脉象和症状都没有火热之象,但月经总是提前到来者,是由于心脾气虚,不能固摄所致的。

【按语】崩漏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其病机也是多种多样。如没有热证表现的,多为脾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其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本方有黄芪、人参等大量补气药,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刘某,女,33岁,已婚,2005年6月21日初诊。孕1产1,14岁初潮,既往月经正常,近2年阴道反复出血,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经清宫术及西药调理月经周期等方法治疗,收效欠佳。自述2年来阴道出血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初量少,继而增多,色淡,有时块状血流出,小腹隐痛,头晕乏力,心烦气短,时而烦热易怒,纳差便溏,口唇、面色淡白状,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诊断为:崩漏,证属:气血两亏,气不摄血,兼有肝郁。治宜:补中益气,固本摄气,兼以疏肝理气。处方:

黄芪30g人参10g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3g

白术13g陈皮15g龙眼肉15g郁金15g酸枣仁15g

升麻6g赤石脂(煅)20g甘草6g

服3剂后,血量明显减少,精神稍佳,继服6剂,血止食增,易怒烦热基本消失,继再服12剂病愈。后连续调理4个月,经随访月经正常未复发。[王松耀.补中益气汤活用5则.陕西中医,2008,29(9):1235]

【中医解析】妇女崩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系统的严重功能失调所致的妇科病之一。其常见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其中虚证以脾虚导致的气血虚弱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薄、神疲肢软、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等气虚象,辨证治疗上既要补脾,又要运脾、醒脾。而健脾不重在补而贵在运,结合妇女的生理特点,处方用药就要避免纯补、壅补及峻消以妨碍气机,损脾伤正。应以消补兼施,补中寓消,消中有补,健脾助运为法。关键在于加减变化,重视药物剂量。

(四)内伤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原文】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①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证治准绳》)

【注释】①四体:指四肢。

【译文】虚热患者,因患病后逐渐恢复,气血并不均匀,四肢消瘦,这时经常发热,治疗宜调理气机,益气补虚,他的热自然就退了。

【按语】其实上文中所说的虚热是指气虚发热,也是内伤发热的一种。这种发热多数热度不太高,同时常伴有气虚乏力、神疲懒言等气虚症状,治疗以补气健脾为主,其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此方亦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陈某,男,54岁,乡村医生,自觉发热月余,每日下午或劳累后热甚,但体温最高不超37.8℃。自行“抗感染”治疗无效,到县医院求治无果,转诊至我校门诊,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见:面黄无华,神疲,舌淡苔白,声无力,食无味,脉细弱。中医诊为内伤发热,辨证为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热退食增。[许云肖,崔振敏,王树业.浅谈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甘肃中医,2008,21(4):26]

【中医解析】此类病人常有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性格弱点。李杲认为精神刺激能资助心火,壮火食气,损伤脾胃,如其云“此因喜怒忧愁,损伤元气,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可见此种发热非外感发热,乃脾胃内伤(与西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吻合)。方中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引清气升腾。如此,脾气得补,阳气得升,则阴火必潜,燥热自退。此乃不治之治也,实为脾胃内伤热中证的治本之法。又病者虽属气虚发热,确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作为医者应视病人为知己,以得体之言语行为鼓励患者情绪乐观,饮食、劳役适宜,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疾病,指明本病预后良好,消除不应有的恐惧和忧虑,以达预期疗效。

关于补中益气汤“甘温退大热“的机制,近代医家盛心如在《实用方剂学》中评曰:“阴为中之守,阳为气所禀,中虚则阴无以守,而阴火上乘于阳位;气弱则阳无所禀,而阳气下陷于阴中,于是热渴烦汗,头痛喘乏诸症作矣。表症则颇类外感,而中气虚弱则不宜发汗,故东垣遵《内经》营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制补中益气汤以治之。俾中气足,阴阳平秘,而自可热退;营卫和,肌腠宣扬,而自得汗解。开后世甘温退大热之一大法门,实亦脱胎于仲景建中之意也。惟建中为营虚血少,营出中焦,血生于心,故用白芍以补其营血,饴、枣建中以养营,姜、桂强心以生血,甘草调和于其间也。此症为中虚气弱,故用黄芪补中气之虚,人参益元气之不足,甘草泻心,使食气之壮火转为生气之少火。当归和血,养卑惵(编者注:《杂病源流犀烛》云:“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日损之营阴,以配烦劳之亢阳。气馁于中,升降失司,用白术以运之;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升麻、柴胡轻清宣达,升其下陷之阳气,阳气升而阴火自还,复于本位。更以姜、枣调和营卫。所以异于建中者,一则心阳不宣而用桂枝,一则脾阳下陷而用升麻、柴胡。”盛氏所论非常精辟,多读几篇,定有感悟。

结语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白,脉虚软无力或脱肛,内脏下垂等为证治要点。若兼腹中痛加白芍以柔肝止痛;若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若咳嗽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若兼气滞者,加理气解郁之品木香、枳壳等。本方加少许紫苏叶,亦可用于虚人感冒。

对于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本方忌用。诚如清·陆丽京所云:“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编者注:癸水,此指肾水;肾阴)枯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引自《古今名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