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601200000007

第7章 子宫因素所致不孕 (2)

第四章 子宫因素所致不孕 (2)

4.内分泌功能检查 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殖激素测定、排卵功能、宫颈黏液功能,甲状腺、肾上腺轴功能和激素测定,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等。

5.细胞遗传学检查 如性染色体检查,辅助诊断子宫畸形或子宫发育不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子宫畸形及子宫发育不良 依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检查,结合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和生殖道造影,如泌尿生殖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以及内镜检查如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可做出诊断。

2.子宫肌瘤 依据患者不孕、月经失调、腹痛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均质或不均质增大、可触及结节等阳性体征,并借助影像学、宫腔镜或腹腔镜检查,内分泌学检查或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以协助诊断。

此外,子宫内膜炎依据病史、症状、体征、阴道、宫颈、宫腔分泌物检查,微生物与血清学检查,影像学及诊刮等检查可以确诊。宫腔粘连尚可通过诊刮、宫腔镜检查等确诊。

(二)鉴别诊断

1.子宫肌瘤与炎性肿块 炎性肿块多有发热、腹痛等盆腔炎病史,包块边界不清楚,形状不规则,压痛明显,与子宫可有粘连,抗感染治疗后明显好转。

2.子宫肌瘤与妊娠子宫 如妊娠时闭经史不清楚,早孕症状不明显,仅作妇科检查容易误诊。妊娠子宫多为球形增大、较软、表面无突起,子宫肌瘤多为不规则增大,较硬,应进一步做血或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3.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 子宫肌瘤位于下腹正中,质硬,妇科检查时推动肌瘤宫颈也随之移动;卵巢肿瘤多位于子宫的一侧,囊性,推动卵巢肿瘤上移时,子宫颈部随之移动。

4.子宫肌瘤与子宫肥大症 子宫肥大症在40岁左右多发,子宫可一致性增大,宫腔也增大,但无多发性肌瘤样结节。B型超声检查可鉴别。

5.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多有较重的进行性痛经,子宫呈均匀一致性增大,质硬,月经过后子宫可略缩小,有时在子宫骶骨韧带处有异位内膜结节生成,三合诊检查时触痛明显。

【治疗】

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可依据病情酌情选用。

(一)中医辨证治疗

1.子宫发育不良

(1)肝肾不足

主症:年过18岁仍未行经,或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渐至闭经,形瘦纤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眶黑晕。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补肾养肝,填精补髓。

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菟丝子15g,山茱萸、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各15g。

加减:若经闭不行者,加制香附、红花、鸡血藤;若五心烦热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若腰酸、足跟痛者,加川续断、杜仲、桑寄生。

(2)脾肾阳虚

主症:月经量少,色淡而质薄,经行后期,带下稀薄,面色晦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面部水肿。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益冲养血。

方药:毓麟珠。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白芍12g,当归9g,川芎9g,熟地黄12g,菟丝子15g,鹿角霜12g(先煎),炒杜仲12g,炙甘草6g。

加减:若白带多者,加薏苡仁、芡实;若大便溏薄者,加炮姜、砂仁;若水肿者,加胡卢巴、车前子。

(3)气血瘀滞

主症:月经后期,经行涩滞不畅,量少或淋沥不净,经色黯黑有血块,喜叹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经前乳房、少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生地黄12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10g,赤芍12g,柴胡10g,桔梗6g,川芎12g,牛膝15g,甘草10g。

加减:若小腹胀痛、胸胁胀满者可加乌药、香附、小茴香、青皮各12g;若小腹疼痛拒按,可加姜黄、延胡索、三棱、莪术各12g。

(4)气虚血亏

主症:经行延迟,经血量少,色淡而质薄或闭经,伴有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或早白,体瘦。舌淡,苔白薄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补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

人参12g,黄芪15g,当归12g,陈皮10g,白芍20g,桂心6g,熟地黄12g,白术15g,茯苓15g,远志12g,五味子12g,炙甘草12g。

加减:若腰膝酸软,加杜仲、川续断;若失眠多梦、心悸,加柏子仁、炒枣仁;若患者闭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可加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

2.子宫肌瘤

(1)气机阻滞

主症: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不畅或量多有块,经色黯,经期延长,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癥。

方药:香棱丸。

木香、丁香、青皮、枳壳、小茴香各9g。三棱、莪术、川楝子各12g。

加减:若口苦而干,加天花粉、元参;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月经不调者,加丹参、香附、郁金;带下过多者,加茯苓,薏苡仁,白芷;经行腹痛者,加延胡索,三七粉。

(2)血瘀内停

主症:经行量多有块,或量少不畅,色紫黯,或经行后期,淋沥不断,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乏润,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舌下静脉青紫而粗,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化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

桃仁、桂枝各12g,茯苓12g,牡丹皮10g,赤芍10g。

加减:若积块坚牢者,酌加土鳖虫、水蛭、鳖甲;月经量多崩漏不止者,加蒲黄(炒用)、五灵脂、三七粉;腹痛较重者,加元胡,闭经者加牛膝,泽兰;邪实证盛肌肤甲错者,可选用大黄虫丸;面色少华头晕者,加当归、鸡血藤,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路路通。

(3)痰湿内阻

主症:月经后期,经少不畅,或夹有黏稠白带,下腹胀满有包块,按之柔软,形体肥胖,胸脘痞闷多痰。舌胖紫,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化痰理气,消瘀散结。

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味。

苍术、香附、半夏、陈皮各10g,胆南星9g,生姜、甘草各6g,神曲9g,枳壳、川芎、莪术各12g。

加减:若脾胃虚弱,加白术、党参以健脾;食欲不振,加山楂、鸡内金以助运消癥;大便溏泻,加炒白术、薏苡仁;带下量多,加海浮石、海螵蛸。形体壮实,可加葶苈子、金礞石等攻逐之品。

(4)湿热夹瘀

主症:经行量多色红,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疼痛坠胀,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或有发热,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芒硝、牡丹皮各9g,桃仁12g,冬瓜仁30g。

加减: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加黄柏、龙胆草;腹痛坠胀,加郁金、延胡索、厚朴。

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中医认为多与湿热、浊毒内侵,郁结下焦,阻塞经脉,瘀血阻滞导致不孕,可结合上述辨证治疗。

(二)古方今用

1.膈下逐瘀汤加味 赤芍12g,当归、川芎、延胡索、五灵脂、桃仁、红花、牡丹皮、乌药、香附、枳壳、砂仁各10g,甘草18g。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治一侧或双侧子宫有包块痛甚者。

2.加减左归汤 山茱萸6g,熟地黄、山药各12g,龟板胶12g,桑寄生15g,覆盆子、牛膝、当归、白芍、枸杞子各9g。滋补肝肾,用于肝肾不足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

3.回天大补膏 人参180g,生地黄、熟地黄各300g,天门冬、麦门冬各150g,茯苓、知母各90g,香附240g,红花30g,龟板胶、阿胶、当归、白芍、白术、鳖甲胶各120g,川芎、山药、玄参各60g,牡丹皮、柴胡、柿霜各90g,人乳100g,牛乳、羊乳各150g,梨汁50ml,制成膏,每服6g。健脾和胃,养血调经,用于气血虚弱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

4.百灵调肝汤 当归、赤芍各12g,枳实、青皮、川楝子各10g,瓜蒌15g,通草、王不留行各12g,皂角刺、牛膝各10g。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用于气滞血瘀型子宫发育不良患者。

(三)老中医经验

1.刘奉五治疗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发育不良所致闭经,既有肾气不足,精血亏虚者,也有肝热上冲,血逆经闭者。若属肾气不足,血虚经闭,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等补肾益精;若属肝热血逆经闭,可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泽兰、益母草、红花、车前子等清肝活血通经。

2.夏桂成治疗子宫发育不良 肾虚精亏,阴阳不足,冲任血少,胞宫失养,不能摄精成孕。用当归、白芍、赤芍、紫河车、山药、菟丝子、肉苁蓉、柏子仁。偏阴虚加龟板、鳖甲、女贞子、玄参;偏阳虚,加仙灵脾、仙茅。具有补肾暖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