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601200000012

第12章 内分泌失调所致不孕 (4)

第五章 内分泌失调所致不孕 (4)

3.B型超声波监测排卵 B型超声波监测无创伤,对生殖细胞无害,可以连续动态观察卵泡发育。阴道B超可测出5mm直径卵泡。自然排卵周期第5~7天可检测出一组小卵泡,第8~12天发展成优势卵泡,直径可达10mm,以后优势卵泡以每天2~3mm的速度增大,逐渐发展成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的B超特征:卵泡直径>17~18mm;卵泡液增多,卵泡位于卵巢边缘,边界清,透亮度好;多数卵泡可见卵丘结构;卵泡周围出现透声环。

排卵的B超特征:80%表现为卵泡消失,数小时内卵泡明显变小,壁厚塌陷,不规则;卵泡内出现密度较高的光点,边缘不连续或呈锯齿状,提示血体,继续监测可见黄体影像;20%排卵出现陶氏腔积液。

4.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排卵型当黄体功能不全时,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可见细胞堆积,皱襞不佳现象;无排卵者,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无正常周期变化,伊红指数无规律性波动及无堆积襞襞现象;如为黄体萎缩不全时,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无特殊变化。

5.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通过观察黏液量、性状、拉丝试验、羊齿状结晶以及宫颈外口扩张松弛状态进行诊断。可应用Insler宫颈评分法。宫颈黏液在有排卵周期中受血E2及P影响。

6.血E2、LH、P测定 可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排卵情况。依据血中E2、LH、P峰值情况判断排卵日期。血E2峰值≥400pg/ml,其后24~48h排卵。血LH排卵前高峰达40~200U/L,尿LH峰值≥40U/L。黄体中期血P≥4ng/ml提示有排卵。

7.腹腔镜、宫腔镜、碘油造影 对卵巢肿瘤患者协助诊断,了解宫腔情况,除外子宫病变。

8.除外全身性疾患 进行血常规、血沉、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检查。伴有肥胖、多毛、消瘦等时,应测定血糖、激素,包括垂体激素、卵巢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尿17-酮、17-羟类固醇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根据年龄、子宫出血情况以及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初步确诊。

2.以子宫内膜或组织病理检查,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生殖系统炎症 常有阴道分泌物的改变,有时夹杂有血性分泌物,伴有腹痛腰酸等症,但月经正常。

2.与妊娠有关的不规则出血 不全流产、葡萄胎、宫外孕等可通过详细追问病史及有关妊娠的检查结果来诊断。

3.子宫肌瘤 可有月经的改变,通过辅助检查确定肌瘤的存在,从而明确诊断。

【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肾阳虚

主症:婚久不孕,经血非时而下,经来量多或淋漓不尽,色质清淡,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小腹寒,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补阳,暖宫种子。

方药:右归丸去肉桂、当归。

山药10g,制附子10g,枸杞子10g,熟地黄10g,杜仲10g,山茱萸10g,鹿角胶10g,菟丝子10g。

加减:若出血量多,无块,色淡,加仙鹤草、党参、煅龙骨、阿胶;出血量多,色黯有块,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兼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党参、白术、炮姜、砂仁。

2.肾阴虚

主症:婚久不孕,月经先后无定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而质黏稠,两颧潮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精,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菟丝子15g,山茱萸、鹿角胶各10g,龟板胶10g,川牛膝15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仙鹤草、乌贼骨;头晕目眩,咽干者,加女贞子、枣仁、制何首乌、煅牡蛎,若伴心烦、寐差,加五味子,夜交藤。

3.血热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或经来先期,或淋沥日久不尽,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或少腹疼痛,或正直暑热之季,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

黄芩12g,焦栀子12g,地骨皮10g,地榆12g,阿胶(烊化)12g,生藕节15g,牡蛎粉15g,陈棕榈炭12g,生地黄10g,龟板20g,生甘草6g。

加减:若兼苔黄腻,少腹疼痛者,加黄柏、蚕沙;兼气虚少言神疲者,加党参、白术;心烦易怒,脉弦者,加柴胡、夏枯草、益母草;若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少淋沥,血色鲜红而质稠,颧红潮热,苔薄黄,脉细数者,属阴虚血热,治以滋阴清热,止血调经,用保阴煎和二至丸加阿胶、益母草。

4.脾气虚弱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或经来先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神疲懒言,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纳少便溏,或小腹空坠。舌质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乌贼骨。

人参6g,黑姜6g,白术10g,熟地黄12g,黄芪15g,升麻10g,山药10g,乌贼骨10g。

加减:若见血虚者,加何首乌、白芍、桑寄生;经行有血块者,加益母草、龙骨、牡蛎。

5.血瘀

主症: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或多或少,时来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沥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舌紫黯,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逐瘀止血汤合失笑散去当归、赤芍。

生地黄12g,大黄9g,牡丹皮10g,枳壳10g,桃仁10g,龟板9g,炒蒲黄12g,五灵脂10g。

加减:淋沥不止者,加三七、血竭;血色红而量多,为瘀久化热,加仙鹤草、地榆、红藤;胁腹胀满,加川楝子、荆芥炭。

(二)古方今用

1.当归补血汤加减 黄芪、当归(酒洗)、桑叶、生地黄各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气虚黄芪增量,加党参、白术;血虚加阿胶(烊化)。每天1剂,水煎服。

2.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白芍各10g,当归、生地黄各20g,川芎15g,益母草30g。月经期口服1~2剂,经后2天1剂。

3.逍遥丸加减 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2g,白术12g,合欢皮15g,香附15g。每天1剂,水煎服。

4.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杜仲12g,当归12g,山药15g,鹿角霜12g,山茱萸12g,制附子6g,肉桂6g。每天1剂,水煎服。

(三)老中医经验

1.赵松泉治疗经验 赵松泉以排卵汤进行治疗。方药:柴胡6g,白芍10g,赤芍10g,泽兰10g,益母草10g,鸡血藤10g,怀牛膝10g,刘寄奴10g,苏木10g,生蒲黄10g,女贞子10g,覆盆子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若阴虚有热者,加青蒿10g,地骨皮10g,生地黄12g,玄参10g;若心烦气急,乳胀胸闷者加青皮10g,橘叶6g,王不留行10g,香附10g,木香10g。若闭经日久者加当归10g,桃仁6g,红花10g,茜草10g,三棱10g,莪术10g;若性欲减退者加仙茅10g,仙灵脾10g,肉苁蓉10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鹿角霜10g;若痛经腹胀者加川楝子6g,延胡索6g,香附10g,广木香6g;若肥胖者加茯苓12g,半夏10g,陈皮10g;若湿热下注者加炒知母6g,黄柏6g,败酱草12g,草河车10g,鸡冠花10g,椿根皮10g。

服药方法:采取周期服药法,以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每月6~9剂,分两次服完。

(1)月经期服药:从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

(2)中期服药:从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如果患者月经后错、稀发或闭经,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d,再服3剂。以后停药7d再服。同时配合测基础体温调节用药。

2.王子榆治疗经验 王子榆治疗基本方为:桑寄生12g,菟丝子12g,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太子参10g,山药15g,山茱萸10g,石莲肉10g,芡实12g,升麻6g,熟地黄10g,苎麻根10g,椿根皮10g。若肾阳虚者加补骨脂、鹿角胶;若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桑椹、生地黄;若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若阴虚血热者减熟地黄、地骨皮、黄芩、生地黄;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

(四)常用中成药

1.宫血宁胶囊 适用于血热型患者。每次3粒,3/d。

2.乌鸡白凤丸 适用于气血亏虚患者。每次1丸,3/d。

3.春血安胶囊 适用于肾虚血热患者。每次6粒,3/d。

4.金匮肾气丸 适用于肾气虚患者。每次1丸,2/d。

5.归脾丸 适用于脾气亏虚心脾两虚患者。每次1丸,2/d。

6.橘核丸 适用于肝气郁结患者。每次1丸,2/d。

(五)单方验方

1.功血散 山药、党参、煅牡蛎各30g,黄芪、川续断各20g,白芍、茜草、地榆、海螵蛸各15g,阿胶、血余炭、炒蒲黄各12g,三七粉(冲)6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

2.宁宫汤 黄芪45g,白术15g,旱莲草、仙鹤草各30g,三棱、莪术各9g,阿胶(烊)10g,血余炭、当归各12g,胡萝卜缨10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3.益气固冲止崩汤 黄芪30g,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g,党参、芥穗炭、当归、川续断各15g。气虚加乌梅炭,党参易红参;血虚加生地炭、阿胶;血热加黄芩、牡丹皮、焦栀子;血瘀加蒲黄炭、茜草;气郁加香附、藕节;腰痛加乌药、延胡索;出血量多,日久不愈,加三七粉、海螵蛸。

4.加味固冲汤 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各30g,五倍子、黑芥穗各10g,茜草根、熟地黄各15g,炒白术12g。每天1剂,水煎服。

5.益气固经汤 黄芪30g,党参20g,丹参、陈棕榈炭、地榆各10g,益母草、海螵蛸、阿胶各15g,生茜草、三七粉(冲)各6g,每天1剂,水煎,早晚2次服。

(六)针灸疗法

1.体针

(1)针法1

取穴:关元、三阴交、肾俞、交信。气虚配气海、脾俞、足三里、膏盲俞;阳虚配命门、气海、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

操作:补法,每次针20min,1/d。

(2)针法2

取穴:卵巢穴。定位在耻骨联合中点上3横指旁开4横指处(即子宫穴上5寸)。

操作:针前令患者排空小便,取卵泡成熟侧(或双侧)卵巢穴。局部严格皮肤消毒,选用长10cm、直径0.45mm毫针,垂直刺入,深度据患者的体型适当调整,一般可刺5~8cm,并反复提插捻转,至局部出现酸胀麻重,针感向外生殖器放射,留针30min。针刺最多不超过3次。本法适用于卵子滞留症。

2.灸法

取穴:大敦、隐白。

操作:用麦粒炷直接灸,每次5~7壮,1/d。取关元、气海、命门、三阴交、太冲。血热、血瘀加隔俞、血海,肾阴虚加肾俞、太溪;脾虚加足三里、阳陵泉、隐白次。

3.穴位注射

取穴: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肾俞、次髎等。

操作:月经第7、9、11、13天用HMG1支,每次选用1穴,选用下腹部穴位时应先排尿。针刺局部有胀感并向外生殖器或足底放射时注药。如有反应(B超监测卵泡发育长大、CMS增加),用药至CMS≥10,卵泡>18mm时,次日肌内注射HCG5 000~10 000U,如BBT24h后未上升再肌内注射HCG5 000U。如反应不良,第14天再用HMG1支、于符合上述反应标准时改用HCG。此为一治疗周期。

(七)西医治疗

1.药物诱发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