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对女性生殖及不孕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女性的月经、孕育等特殊功能,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生理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其中,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行经、养胎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道路;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基本物质。因此,女性月经胎孕等生理特点,与脏腑、经络、气血、天癸、胞宫等有密切的联系。
一、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关系密切。胞宫为奇恒之腑,而冲、任、督、带四脉属于奇经,上联十二经脉。其中冲、任、督脉下起于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因此,胞宫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有关。
1.冲脉与胞宫 冲脉起于胞宫,与十二经相通。其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可使冲脉之血得以温化;另一支与足阳明胃经相通,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冲脉既受先天肾气的支持,也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先天、后天之气皆汇聚于冲脉,对维持女性胎孕等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冲脉又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为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冲脉的气血充盛,才能使胞宫具有行经、胎孕等功能。
2.任脉与胞宫 任脉起于胞中。其循行下出会阴,向前沿腹中线上行,经咽喉,再上行环唇,分行至目眶下。任脉与胃脉交会于承浆,得胃气以濡养。肝足厥阴之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穴,脾足太阴之脉与任脉交会于中极,肾足少阴之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任脉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穴,以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任脉主一身之阴,精、血、津液均有任脉总司,称为“阴脉之海”。“谓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任脉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任脉气通,能使胞宫具有行经、胎孕等功能。
3.督脉与胞宫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也”(《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风府穴处络脑,并由项沿头正中线向上、向前、向下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在与脏腑的功能上,督脉与肝脉会于巅顶,得肝气以为用;督脉“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肾相通,得肾中命火温养;督脉“上贯心入喉”,与心相通,得君火之助;督脉起于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通,行身背而主一身之阳,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称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相互贯通,同出于会阴,任主阴而督主阳,二脉交会于龈交穴,维持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维持胞宫正常的生理功能。
4.带脉与胞宫 《难经》提出:“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说明带脉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素问·痿论》指出:“冲脉者……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唐·王冰指出:“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而上”。表明横行之带脉与纵行之冲、任、督三脉交会,并通过冲、任、督脉间接地连接胞宫。
足太阳之脉借督脉通于带脉,则督带相通。《针灸甲乙经》指出:“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素问·痿论》说:“足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灵枢·经别》说:“足少阴之正……当十四椎(肾俞),出属带脉”;又因带脉与任、督相通,也能与肝、脾相通。因此带脉与足三阴、足三阳诸经相通,带脉取肝、脾、肾等诸经之气血以为用。约束冲、任、督三脉,维持胞宫生理活动。
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把胞宫与整体经脉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经相通,并存蓄十二经之气血,所以冲、任、督、带四脉才能以脏腑为基础,支配着胞宫的功能。
二、脏腑与胞宫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津、液、精、神、卫、气、营、血都是脏腑所化生,胞宫的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也是由脏腑的滋养实现的。脏腑功能和经脉与胞宫关系密切。
1.肾与胞宫 《素问·奇病论》指出:“胞络者,系于肾”,表明肾与胞宫有经络联系。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所以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功能就是生殖功能,可见肾与胞宫功能是一致的。由于肾与胞宫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上的一致性,而使二者关系最为密切。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靠天癸的作用逐渐生化、充实,促成胞宫有经、孕、产、育的生理功能。
2.肝与胞宫 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肝藏血,调节血量,主疏泄,司血海,而胞宫行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恰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肝肾协调,能使月经定期藏泻,排卵功能正常。
3.脾胃与胞宫 脾脉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又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脾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内养五脏,外润肌肤,是维护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其化生的气血,充养肾精,并通过经络输注于子宫,作为月经的主要成分。脾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的作用,即具有“统血”、“摄血”功能。脾主“生血”和“统血”,而胞宫的经、孕、产、育都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胃脉与任脉交会于“承浆”,与冲脉交会于“气冲”,胃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其化生的气血为胞宫的经和孕所必需,胃中的谷气盛,则冲脉、任脉气血充盛,与脾共同为胞宫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4.心与胞宫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骨空论》论述督脉“上贯心入喉”,心与胞宫有经络联系,又通过督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因此,胞宫的行经、胎孕和心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于下焦,属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是维持胞宫胎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5.肺与胞宫 《灵枢·营气》指出:“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表明肺与督、任脉相通,并藉任、督二脉与胞宫相联系。在功能上,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和“通调水道”,输布精微,机体的精、血、津、液皆赖肺气运行,因此,胞宫所需的一切精微物质,都是由肺气转输和调节的。
三、天癸与月经及孕育
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直接参与女性生殖生理及月经活动。同时在天癸“至”与“竭”的过程中,人体发生了生、长、壮、老的变化。所以,天癸是一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中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说明天癸即先天之精。又《黄帝·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肾中天癸也受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表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基本物质。
四、气血对胞宫及月经的生理作用
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女科经纶》指出:“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圣济总录》说:“血为荣,气为卫……内之五脏六腑,外之百骸九窍,莫不假此而致养。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说明了月经为气血所化,气血由脏腑化生,通过冲、任、督、带、胞络、胞脉运达胞宫,在天癸的作用下,为胞宫的行经以及胎孕、产育及上化乳汁提供基本物质,完成胞宫的特殊生理功能。
(裴 林 李彩霞)参考文献
1裴 林,刘亚欣.不孕不育症.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6-28
2罗颂平,梁国珍.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25
3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185
4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5
5曾令真.女科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