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气病证用方配伍(2)
四、行气化痰法
【适应证】痰阻气郁证(梅核气):喉中如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每因情绪、精神因素而诱发或加重,胸闷,胁痛,或咳,或呕,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顺气消痰,降逆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半夏一升(24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干苏叶二两(6g)。
方歌:半夏厚朴咽喉证,茯苓生姜共紫苏,行气化痰开郁结,痰阻咽喉证能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配伍技巧】痰阻气郁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痰阻于咽;气郁于咽。治疗痰阻气郁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行气药肝气郁而不疏脾,脾不得肝气所疏而水湿内停为痰,痰气相互搏结而上行阻滞于咽。证见喉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治当行气下气,在用药时,尽可能选用既有行气降气作用,又有化湿醒脾作用,更有升达气机作用的药,如此配伍可收到最佳治疗效果。如半夏厚朴汤中厚朴,苏叶。
2.合理配伍化痰药痰邪阻结咽喉,治当化痰散结,在配伍化痰药时,还要注意选用既能化痰,又能燥湿,更有利咽喉作用的药。如半夏厚朴汤中生姜,半夏。
3.酌情配伍渗利药痰由湿而生,治痰必须配伍渗利化湿药,治湿药,可杜绝痰邪变生之源。如此配伍既可治标又可治本。如半夏厚朴汤中茯苓。
4.随证加减用药若咽喉不利者,加牛蒡子,桔梗,以开窍利咽;咽中有痰者,加贝母,陈皮,以理气化痰利咽;若气滞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降气等。
【用药要点】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解郁散结,降逆顺气,健脾和胃,杜绝痰饮变生之源。厚朴下气开郁,行气化痰化瘀,芳香醒脾,使脾运化水湿,与半夏相用,行气化郁,燥湿化痰,宣畅气机,解除郁结,善疗痰阻咽喉。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痰,使湿从下而去,与半夏相用,以燥湿利湿;与厚朴相用,使湿得气而化。生姜降逆化湿,和胃化痰,与半夏相用,以降逆消痰;与厚朴相用,以行气消痰。干苏叶疏利气机,畅利咽喉,开达郁结,与半夏相用,利咽喉而消痰;与厚朴相用,宣畅咽喉之痰结。诸药相伍,辛可散郁开结疏气,苦能降泄痰饮浊逆,辛苦相合,利咽喉,消痰结,以达治疗痰阻咽喉证。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胃窦炎,肠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焦虑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上呼吸道感染;不孕症,急性乳腺炎,中枢性闭经;以及慢性咽炎,咽神经紧张综合征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半夏散及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咽痛寒证。咽痛而不欲饮水,咽中如有物似痰阻塞,咳吐白痰,咽部红肿不明显,舌淡,苔白,脉紧。
治法: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组成: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10g)。
用法:上三味,等份,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2.苦酒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痰郁火灼咽痛证。咽痛,咽中溃烂,咳吐黄痰,或咽痛有灼热感,语言不利,发音嘶哑,稍用力则疼痛,咽中痰阻,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
治法: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组成:半夏洗,碎如枣核,十四枚(5g),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用法: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五、行气和中法
【适应证】脾胃气郁证:脘腹胀满或疼痛,或胸膈满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行气解郁,调理脾胃。
【代表方剂】越鞠丸(《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份(各12g)。
方歌:越鞠丸治中焦郁,香芎术神与栀子。
【用法】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g
【配伍技巧】脾胃气郁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胃气机郁滞;火瘀痰湿食内生。治疗脾胃气郁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行气药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达清气,胃主降泄浊气,升降有常,气机协调一致。脾胃气机郁滞而不得升降,浊气壅滞,则证见脘腹胀满。治当行气和中,以调理脾胃职司升降气机。如越鞠丸中香附。
2.合理配伍理血药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行不畅,血行不畅则为瘀,证见脘腹疼痛。治当理血行气,以利于气机畅通。如越鞠丸中川芎。
3.妥善配伍泻火药气郁则血瘀,郁瘀而化火,火郁而作酸,证见吞酸吐苦。治当清热泻火。如越鞠丸中栀子。
4.适当配伍消食药脾胃气机郁滞,浊气不降而填塞,胃气不降而食积,浊气上攻则嗳腐。治当消食导滞。如越鞠丸中神曲。
5.酌情配伍燥湿药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壅滞而不得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而为痰,痰气阻结又加剧水湿内结,证见食而不消。治当燥湿健脾,使脾气能运化水湿。如越鞠丸中苍术。
6.随证加减用药若气郁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理气下气;若血瘀明显者,加当归,丹参,以活血散瘀止痛;若邪热内盛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泻火;若饮食积滞明显者,加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湿气内盛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若痰气内盛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化痰等。
【用药要点】方中香附行气理脾和胃。川芎行气理血,与香附相用,以增行气解郁。栀子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和胃,苍术燥湿健脾,与神曲相用,以燥湿化痰,并杜痰邪变生之源。诸药相用,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六、温中行气法
【适应证】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行气温中,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一两(30g),甘草炙、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15g,)干姜七分(2g)。
方歌:厚朴温中草陈皮,苓蔻木香与干姜,温中行气除胀满,寒湿气滞证能消。
【用法】合为粗散,每服五钱匕(10g),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配伍技巧】寒湿气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寒湿阻滞脾胃;气机不得升降而中阻。治疗寒湿气滞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中散寒除湿药寒湿之邪侵袭脾胃,脾胃气机郁滞而不畅,浊气壅滞,证见脘腹胀满,治当温中散寒除湿。如厚朴温中汤干姜,草豆蔻。
2.合理配伍理气化湿药寒湿侵袭,气机阻滞,不能气化水湿,进而又加剧寒湿内淫。治当合理配伍理气化湿药,如厚朴温中汤中厚朴,陈皮,木香。
3.适当配伍利湿药寒湿之邪,寒易散,湿难消;治湿一要辛温化湿,二要理气化湿,三要渗利祛湿。渗利祛湿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如厚朴温中汤中茯苓。
4.随证加减用药若脘腹寒冷明显者,加肉桂,附子,以温阳散寒止痛;若气滞明显者,加槟榔,青皮,以行气导滞止痛;饮食不消者,加莱菔子,山楂,以下气消食等。
【用药要点】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草豆蔻温中行气,温暖脾胃,与干姜相用,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功。厚朴下气化湿。陈皮理气化湿。木香行气化湿,与厚朴、陈皮相用,以增强行气下气,温暖脾胃。茯苓渗泻湿浊。甘草益气健脾,并调和诸药。诸药相用,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良附丸(《良方集腋》)
适应证:脾胃寒滞证:胃脘胀满或疼痛,胸胁不舒,畏寒喜热,女子因寒痛经,舌淡苔薄,脉紧或弦。
治法:行气散寒止痛。
组成: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份(各12g)。
用法:上两味药须要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
七、温肝行气法
【适应证】肝肾寒滞证:睾 丸疼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乌药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当归二三钱(6~9g),小茴香二钱(6g),枸杞子三钱(9g),沉香一钱(3g),茯苓二钱(6g)。
方歌:暖肝煎中肉乌药,当归茴香枸杞子,沉香茯苓加生姜,温暖肝肾并能滋。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配伍技巧】肝肾寒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肝肾阳气不足;寒气相乘于脉络。治疗肝肾寒滞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暖肝肾药肝之经脉循阴器,抵少腹;肾开窍于二阴。寒邪侵袭肝肾,浸淫经脉,壅滞经气,气机滞涩不通,证见睾 丸疼痛或少腹疼痛。治当温暖肝肾。如暖肝煎中乌药,肉桂。
2.合理配伍行气降气散寒药寒邪侵袭肝肾,浊气壅滞经脉,气机运行因寒气阻塞而不通,证以疼痛为主。治当配伍行气降气散寒药。如暖肝煎中沉香,小茴香,生姜。
3.妥善配伍补血滋阴药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化互用。寒邪侵袭肝肾,治当温暖行散,但用温暖行散药不当,有可能暗耗肝血肾精。因此,在用温散药时尽可能配伍补肝血、滋肾精药,从而达到温散而不暗耗精血。如暖肝煎中当归,枸杞子。
4.适当配伍渗利药肝肾寒滞证,治当温暖行散、补血滋阴药,但用滋阴补血药若有不当,则可能壅滞气机,因此在方中适当配伍渗利药,既可使寒气从下而去,又可监制滋补壅滞。如暖肝煎中茯苓。
5.随证加减用药若寒甚者,加附子,吴茱萸,以温暖肝肾;若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若睾 丸疼痛明显者,加桂枝,郁金,以通经活血止痛等。
【用药要点】方中乌药,肉桂温暖肝肾,散寒止痛,乌药偏于散肝寒,肉桂偏于散肾寒。当归补肝血,与乌药相用,温肝而不伤肝血。枸杞子滋肾,与肉桂相用,温肾散寒而不伤肾阴。小茴香行气散寒止痛。沉香降气行气止痛。茯苓泄肝肾之浊气。生姜温阳散寒。诸药相用,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睾 丸炎,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前列腺炎,痛经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适应证: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疼痛而牵引睾 丸,或睾 丸肿胀,舌淡苔薄,脉沉。
治法:暖肝行气,散寒止痛。
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各半两(各15g)、槟榔二个(12g),川楝子十个(20g),巴豆七十粒(10g)。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2.橘核丸(《济生方》)
适应证:阴寒疝证。睾 丸肿胀疼痛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舌淡苔薄,脉沉迟。
治法:行气散寒,软坚散结。
组成: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一两(各30g),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半两(15g)。
【用法】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空心温酒盐汤送下。
八、行气调经法
【适应证】气郁寒客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胸胁乳 房胀痛,或经行不畅,舌苔白,脉沉或弦。
【治法】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代表方剂】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组成】乌药、缩砂仁、木香、延胡索各一两(30g),香附炒,去毛二两(60g)、甘草一两半(45g)。(编者注:若用汤可在原方用量上减少1/2)
方歌:加味乌药汤香附,砂仁木香草延胡,气郁寒客宫寒证,随证加减不可忽。
【用法】细锉,每服七钱(21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配伍技巧】气郁寒凝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气郁而经脉不通;寒气相客于经脉;血脉运行不畅。治疗气郁寒凝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行气散寒药女子以气为用,以血为本,以阴为体。寒邪侵袭,郁滞气机,气郁寒客,证见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胀甚于痛。治当治病求本,调理气机,温经散寒。如加味乌药汤中乌药,木香,香附,砂仁。
2.合理配伍理血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女子经血以气帅为用,气郁则血行不畅,证见胸胁乳 房胀痛。治疗必须配伍理血药。如加味乌药汤中延胡索。
3.妥善配伍补气药气能行血,理气药虽能行气,但若用之不当,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应适当配伍补气药。如加味乌药汤中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血瘀明显者,加当归,川芎,以活血行血;宫寒明显者,加细辛,桂枝,以温以散寒;胀痛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理气;经血量少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行血散瘀等。
【用药要点】方中乌药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木香,香附,砂仁行气解郁,散寒止痛。延胡索活血行血,理气止痛。甘草补气,帅血以行,并能调和药性。诸药相用,共奏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临床扩大应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慢性宫颈糜烂,前列腺炎,附睾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