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证用方配伍(3)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风寒袭肺证:咳嗽,有痰色白,胸闷,或气急,舌淡苔薄,脉浮。
治法:宣肺止咳,降肺止逆。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份(各10g)。
用法: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煮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取微汗。
5.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寒痰壅肺证:咳嗽上气,痰阻气急不利,呀呷有声,舌淡苔薄白,脉浮数者。
治法: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一两(各30g)。甘草炙半两(15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减少1/2)
方歌:
华盖散中苏麻桑,杏仁茯苓草陈皮。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一分,去渣,食后温服。
四、回阳救逆法
【适应证】
少阴阳虚阴寒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腹痛,下利清谷,呕吐而渴,神衰欲寐,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
温里壮阳,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
四逆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g)。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配伍技巧】
少阴阳虚阴寒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少阴阳气大虚;少阴阴寒太盛。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阳散寒药少阴阳气大虚,阴寒太盛,阳气不得温煦,寒气充斥于外,证见四肢厥逆,恶寒身蜷等,治当温阳于内,散寒于外。如四逆汤中附子。
2.合理配伍温暖脾胃药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生化气血,阳由气所化生。因此,治疗阳虚寒证,除了选用温阳散寒药外,还必须合理配伍温暖脾胃药,使脾胃生化气血有序,有助于阳气化生,阴寒消退,即能达到温壮阳气作用。如四逆汤中干姜。
3.妥善配伍补气药阳虚者气必虚,温阳者必当补气,补气能助阳补阳,故妥善配伍补气药,在治疗阳虚病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为何治疗阳虚病证而没有配伍补阳药而用温阳散寒药?于此必须审明治疗阳气大虚,阴寒太盛之证机,其治是不能用补阳药,若用补阳药因其作用和缓而不能达到温壮阳气,回阳救逆之目的。而配伍温阳药与补气药,二者相互为用则能起到阳从气而化生,气从热而化阳,如此方能迅速达到温补阳气作用。如四逆汤中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人参,以补气生阳;若便溏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生化气血;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呕吐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理气止呕等。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通达十二经脉,温壮阳气。干姜温中散寒,并能温暖脾胃而生化气血,与附子相用,倍增温阳散寒。甘草补益中气,与附子、干姜相伍,补气化阳以补阳,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建其功,以温少阴,暖太阴,煦阳明、厥阴是也。
【临床扩大应用】
1.亡阳证:四肢厥逆,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昏厥,脉微欲绝。
2.阳明胃虚寒重证者。
3.厥阴肝虚寒证者。
本方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急、慢性肠胃炎,胃下垂,重症黄疸性肝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咽痛,口疮,鼻衄等;以及休克,麻疹逆证,疟疾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心阳虚或欲脱阴损证:心悸,怔忡,头汗出,或大汗淋漓,心烦,虚躁,手足逆冷,神志昏沉,或面部发赤,舌淡暗,唇紫,脉微欲绝。
(2)肾阳虚或欲脱阴损证:下利清谷,或欲下利而无物可下,恶寒,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3)阳虚阴损霍乱证者。
治法:温阳散寒,益气救阴。
组成: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5g),人参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白通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心肾阳虚戴阳证:心悸,心烦,怔忡,汗出,面赤,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精神不振,少腹冷痛,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微。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3g),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3.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心肾阳虚戴阳服药格拒证:下利清谷不止,手足逆冷,神志昏沉,干呕,心烦,汗出,面赤如妆,脉微或无。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引阳药入阴。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3g),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5g),人尿五合(30ml),猪胆汁一合(6ml)。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通脉四逆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手足逆冷,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无物可下而自止,或汗出不止,烦躁,舌淡,或暗或紫,苔白,脉微或无。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组成: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三两(9g)(强人可四两(12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8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阳虚格阳阴损霍乱证或少阴阳虚阴盛格阳重证或少阴阳虚格阳阴损证或少阴阳虚阴盛格阳服药格拒证:下利无度而无物可下,呕吐不止而无物可吐,汗出多,手足厥逆,神志昏厥,或言语不清,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助阳。
组成: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三两(9g)[强人可四两(12g)],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8g),猪胆汁半合(3ml)。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五、温经散寒法
【适应证】
肝寒血虚证:手足厥寒,或手足疼痛,或腰酸,或肌肉筋脉疼痛,或月经愆期,或痛经,或闭经,或手足麻木,目涩,面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细欲绝。
【治法】
温通血脉,养血散寒。
【代表方剂】
当归四逆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当归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
方歌: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通草使,手足厥寒脉细绝,温通血脉散寒施。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配伍技巧】
肝寒血虚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寒气袭肝而阻遏阳气;肝血不足而不得滋荣。治疗肝寒血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散寒药寒邪侵袭于厥阴肝,肝血不能和调于筋脉,筋脉拘急挛缩,证见手足厥寒,或疼痛或麻木,治当温经散寒,通畅经脉,使寒气去则筋脉调和。在选用散寒药时最好具有温通经脉之药,以取得最佳疗效。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细辛。
2.合理配伍补血药寒邪之所以侵入厥阴肝,是因为肝夙体血虚。因此,在温经散寒的同时还应配伍滋补肝血药,只有充分地补肝血,才能有效地散肝寒,并可达到散肝寒而不燥肝血,以冀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当归四逆汤中当归,芍药。
3.妥善配伍补气药血虚者,气易虚;补血者,必补气。气能化血,血能生气。因此,治疗血虚病证,除了针对证机选用补血药之外,还必须配伍补气药,这样,既能起到补气作用,又能以气生血,还可驱邪于外。如当归四逆汤中大枣,甘草。
4.适当配伍通利血脉药寒主凝,经气经脉易为寒气所凝,血脉因之运行不畅而滞涩,此时病理特征既有血虚,又有血行不畅,对此治疗还必须配伍通利血脉药,使血能运行于经脉之中,并能滋养于筋脉。在用通利血脉药时,最好选用具有利水作用,以使邪从小便而去。如当归四逆汤中通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瘀血明显者,加桃仁,三七,以活血化瘀通络;若血虚明显者,加阿胶,鸡血藤,以补血养血和络;若寒气明显者,加附子,良姜,以温经散寒和脉;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若手足麻木不仁明显者,加黄芪,人参,以益气和营卫等。
【用药要点】
方中当归养血补血,善疗肝血虚。桂枝温经通脉而助阳,善疗经脉中之寒邪,并能通达血脉,与当归相用,养血散寒,补血通脉,通达阳气。芍药益血通络,缓急止痛,与当归相用,以补血益肝。细辛温阳助阳,散寒利血脉,与桂枝相用,散寒通脉。通草通利血脉,和畅经气,滑利关节,与桂枝、细辛相用,调气血,和筋脉,通达脏腑,走达筋脉;与当归、芍药相用,使血藏于肝而运行于脉。大枣益气,使气以生血,气以行血。甘草补益中气,生化气血,并能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等;真菌性肠炎,肝硬化腹水,胃痉挛,慢性肝炎,手术后肠粘连;运动性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雷诺现象,坐骨神经痛;肥大性脊椎炎,肩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肥大,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非特异性附睾炎;慢性盆腔炎,闭经,痛经,月经周期性水肿等;以及小儿硬皮肿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肝血虚痼寒证:手足厥逆,肢体疼痛或麻木,筋脉遇冷或受凉则拘急或疼痛加重,妇人月经不调,少腹冷痛或胁痛,寒呕,或下利,或头痛,舌淡,苔薄,脉细或沉紧。
治法:养血通脉,温阳祛寒。
组成:当归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生姜切,半斤(24g),吴茱萸二升(48g)。
用法: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2.黄芪桂枝五物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气血营卫虚痹证:四肢麻木不仁或疼痛,每因劳累而加重,身体疲倦,四肢无力,面色不荣,头目昏沉,或汗出,或肌肉抽搐,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补血,温经通闭。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
方歌: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气血虚弱肌不荣,益气补血功效当。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