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29

第29章 外治良法 (4)

第6章 外治良法 (4)

乙醇或碘仿消毒患部,用七头梅花针叩刺至出血,然后用投火法拔罐,留罐15~30min,待罐中拔出10~30ml血,取罐后再次消毒,每日治疗1次。

治法8

取穴:主穴:内膝眼、外膝眼;配穴: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鹤顶、梁丘、血海。操作:患者取靠坐位,双膝自然弯曲约90°角。用28号针针病侧内膝眼穴、外膝眼穴,深2~2.5寸,若双膝关节病变则双膝均针。进针得气后使用滞针手法,即单向运针,使肌纤维缠住针身,以增强针感。然后取拇指大小纯净软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施温针灸。灸毕将针尖退至皮下,换一角度再进针1寸左右,然后再施滞针术及温针灸术,如是者3次,每次针尖角度和方向均不一样。出针时摇大针孔,令邪外泄,再视具体情况选用中号或小号玻璃火罐,以针眼为中心各拔1罐,令针孔出血数滴,若不出血可用掌部轻击罐底。起罐后擦净血液。配穴每次选用3~4个,足三里用烧山火手法,余穴用开阖补泻法,得气后均用温针灸3次,无需滞针及换角度重复进针,出针后不压针孔。以上针灸术隔日施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9

刺络点选膝关节皮肤有小络脉处、肿胀中心点、局部淤血点、压痛点、酸痛点、闪痛点、局部发麻及畏寒点,每次选择1~2点,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7号针点刺,待出血少许后,选择大小适合的玻璃火罐,将医用B超藕合剂均匀涂抹于罐的边缘,用闪火法将罐迅速吸附于应拔部位,留罐5~8min,每周1~2次。

!#第六节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刮痧疗法,另一种是间接刮痧疗法。所谓直接刮痧法就是用工具直接刮摩人体某个部位的皮肤,使皮肤发红、充血,而呈现出紫红色或暗黑色的斑点,这种方法多用于体质比较强壮而病症又属于实盛的症候。间接刮痧法是在施术时用一块毛巾或棉布之类隔于人体所需要刮摩的部位上,然后用工具在毛巾或棉布上进行刮摩,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出斑点,由于有物所隔,间接作用于人体,所以其产生的刺激比直接刮痧法所产生的刺激弱一些,这种方法多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患者以及患有某些皮肤病的人。

刮痧疗法的刮摩方式有平刮、竖刮和角刮。所谓平刮,就是用刮痧板的平边着力于施刮部位上,按着一定的方向进行较大面积的平行刮摩。竖刮也是用刮痧板的平边着力于施刮的部位上进行较大面积的刮摩,所不同的是方向为竖直上下。角刮是用刮痧板的边、角着力于施刮处,进行较小面积的刮摩,如鼻沟处、神阙、听宫、听会处(耳屏处)、肘窝处。

使用刮痧疗法,除了让皮肤上发红充血、出现斑痧点外,刮摩能否应对疾病,还要看刮摩过程中能否“得气”,即刮摩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酸、胀、麻、重、沉等感觉反应,这种感觉和反应呈放射性、扩散性。能“得气”,说明刮摩后产生了应有的治疗效应,疾病可以好转或痊愈,反之则无用。能否“得气”是由刮摩方法、次数、时间长短、次数多少等因素决定的。

治法1

刮痧: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将刮痧板倾斜45°刮拭双膝眼、膝上部、膝内侧及腘窝等处,以刮拭处出现暗红色斑点(痧)为止。一般间隔3d刮拭1次。配合自拟熏洗方:苍术、防己、木瓜、秦艽、川乌、桃仁各10g,忍冬藤20g,两面针、威灵仙、牛膝各15g,红花5g,全蝎3g。上药水煎后熏洗患膝,2/d,每次30min。2周为1个疗程。

治法2

选穴:大椎、天柱至肩井、天柱至大杼、至膏肓、至神堂经穴部位。肩关节加刮肩髃、肩髎、肩贞经穴部位。肘关节加刮曲池、曲泽、天井经穴部位。腕关节加刮阳池、阳溪、腕骨、外关经穴部位。脊背加刮身柱、命门、腰阳关、水沟经穴部位。膝关节加刮内膝眼、外膝眼、血海、阳陵泉经穴部位。踝关节加刮申脉、照海、昆仑、太溪经穴部位。行痹加刮膈俞、血海经穴部位。痛痹加刮肾俞、关元经穴部位。着痹加刮足三里、阴陵泉经穴部位。热痹加刮曲池、外关、合谷经穴部位。

重刮主刮经穴部位3min左右;重刮各关节附近之加刮经穴部位3~5min;中等强度刮拭其余经穴部位3min左右。上述处方,主要针对痹证所在部位和性质而制定的。各关节部位主要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而选取经穴,尤其以阳经穴为主,旨在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温阳化气,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又根据风寒湿偏胜的不同,行痹加刮膈俞、血海以活血养血疏风,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痛痹加刮肾俞、关元经穴部位,因久痛阳气衰弱,寒气过胜,取关元、肾俞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着痹取足三痹证里、阴陵泉,是因水湿停留,先因中土不运,取之健脾以运化水湿;曲池、外关、合谷配大椎清热解表以治热痹。

治法3

选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凌泉、足三里、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坐在床上,患侧下肢半屈曲位(腘窝下用软物支持)。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在针柄插上1.5cm长的艾条,并将艾条燃尽后取针。取针后用热毛巾清洗,以专用刮痧油做介质,用水牛角刮痧板刮治针刺部位,并着重于压痛点。每3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治法4

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长蛇灸时让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先在督脉经大椎穴至腰俞穴段常规消毒。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蛇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d。头尾取穴每次除大椎及腰俞穴不变外,中间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之一,轮流施灸。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疱者,以无菌三棱针挑破引流,并涂以绿药膏少许,覆以无菌纱布。针刺以局部患处取穴为主,上肢取曲池、阳溪、养老、八邪;下肢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飞扬、解奚谷。针刺手法均以捻转泻法为主。隔日1次,与长蛇灸交替施治。

治法5

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至腰俞穴间,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穴上并点燃,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4d。头尾取穴每次除大椎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1个穴轮流施灸。

治法6

附子饼隔灸法:附子烘烤成粉末,以黄酒调和成圆形附子饼,直径约2.0cm,厚约0.6~0.9cm,中心用粗针穿数孔。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及双下肢,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在双下肢足三里穴、关元穴处涂少量凡士林,再以附子饼覆盖在上面,将艾条插入艾灸器上,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将燃烧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3.0cm处熏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度,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在施灸过程中,随时弹去艾灰,以免烫伤皮肤,每次施灸30min,1/d,每周5次,1个月为1个疗程。

!#第七节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施术时应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以免紧张。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宜采用此法;注意器械及皮肤的消毒,防止感染;手法宜稳、准、轻,不宜过猛,放血不可过多;一旦出现晕针现象,立即扶患者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症状较重者,请医师处理。

治法1

取穴:行间、太冲、太白、陷谷(均取患侧)。操作:每次选2~3穴,在选定穴位处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左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右手拇、示、中三指持经高压消毒的小号三棱针,呈持笔状,中指掌握深度,拇、示指紧持针体,露出针尖,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刺(孔穴刺血法)穴位,迅速退出,左手同时放松,用装有8号平头注射针头的10ml注射器抽吸流出的血,取5~10ml。术后用乙醇棉球擦去局部血迹,用2%碘酊做针眼消毒,取消毒干棉球按压创口,用胶布做十字固定,以防感染,隔日取去。

治法2

风邪束表型:以周身肌肉关节走窜疼痛、恶寒发热、身紧痛为特点,或见汗出、轻咳或咽干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浮。选大椎、风门和大杼、肺俞两组穴交替放血。先用毫针在穴位处浅刺数针,然后在针刺处拔罐。1/d,3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继续治疗。

湿热蕴结型:以关节红肿疼痛为特点,或见纳呆、腹胀、肢体沉重,舌质红,苔腻,脉滑。在肿胀处表面寻找怒张的暗红色血络,用手轻轻拍打,使其充盈。在其上端扎止血带,再用三棱针将血络刺破,缓缓出针,使出血至血色变浅为止。如果是小关节(指、趾关节)可将肿胀刺破,挤压针眼周围,以助出血。1/d,治疗3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再继续治疗。

气血瘀滞型:以病程长、关节或肌肉某一部位刺痛难忍,痛处不移、活动加剧为特点。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在关节周围或肌肉压痛点深刺数针,加火罐。进针可深一些(0.5寸左右),但应避开大动脉血管。1/d,治疗3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再继续治疗。

治法3

取穴: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委中。操作方法:手法,平补平泻。膝眼,足三里,两穴采用温针灸,留针30min,起针后患者取俯卧位,委中刺络放血,如委中穴部位有怒张的静脉,采用1次性注射针头点刺放血,如局部无浅表静脉经过,用26号针灸针浅刺0.3寸,不留针,针后拔罐使之出血。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

治法4

针刺基本方:取患侧行间、太冲、内庭、陷谷、丘墟、大都穴用泻法;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累及其他关节者加该关节周围局部穴位。同时,均在红肿热痛关节部位用三棱针或七星针散刺放血,出血量以2~3ml为宜。

治法5

①点刺定位:选取患病关节上充盈、青紫或怒张之络脉,或病变附近相关腧穴,或循经刺络,要求点刺准确,一针到位;②放血标准:根据病变局部的红肿状态、疼痛程度和血尿酸值之高低来决定放血量,轻症约10ml,重症30~50ml,一般为20ml左右;③放血周期:根据病变的程度和关节局部情况来决定临床放血周期,重症隔天1次,一般4d 1次,轻症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④辅助疗法:辅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中药外敷,或配合解毒泻热、利水通便之中药内服。

治法6

主穴取阿是穴,即局部红肿热痛处;配穴为华佗夹脊穴,共34穴。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患者阿是穴部位,右手持三棱针于阿是穴正中处,以较重手法速刺,刺进1分深,然后于阿是穴四周围刺,手法较前轻,总出血量1~2ml,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取25mm毫针于华佗夹脊穴处向椎底斜刺,进针约5分,强刺激,得气后即起针,不留针。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再做第2个疗程。

!#第八节 洗浴疗法

洗浴疗法是指将身体或患病局部以水浸泡或用药液洗浴,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洗浴疗法种类很多,可按温度分为冷水浴、热水浴、温水浴等;按作用部位分为全身浴、局部浴等。此疗法有很多特点,如冷水浴可兴奋神经、降低体温、刺激心血管功能、强身壮体、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热水浴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沐浴疗法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疗法配合实施,且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注意事项及禁忌证:心力衰竭、肾功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肌肤破损出血者,不宜选用此疗法;在采用热水浴时,应测量水温,逐步适应,防止烫伤;在采用冷水浴时,不宜时间过长和水温过低,浴后应用毛巾搓擦全身皮肤直至发红;年老、体虚、儿童等,在沐浴时要有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治法1

制川乌、制草乌各5g,茅苍术、当归、鸡血藤、牛膝、生香附各10g,木瓜、川芎各12g,郁金、独活各6g,细辛3g。将上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3 000ml,浸泡5~10min后,文火煎煮30~40min,候温时将双手足放入洗浴,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剂,5~10剂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