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28

第28章 外治良法 (3)

第6章 外治良法 (3)

穴位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穴位敷贴疗法是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治疗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腧穴,找准穴位,并合理用药是发挥疗效的关键。穴位敷贴疗法的药物常用剂型有以下几种:丸剂、散剂、糊剂等。

穴位敷贴疗法一般无危险性及不良反应,但用之不当,亦可影响疗效,造成患者痛苦。用药前要根据所取穴位,分别采取不同姿势,既要患者舒适,又要利于治疗,使药物能贴敷牢靠;用具、贴敷部位及施治者手掌要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贴药后,要进行很好的固定包扎;治疗时要间断用药,一穴一般不可连续贴药10次以上,以免刺激过久,损伤皮肤,有毒和强刺激性药物尤其要注意,小儿皮肤较嫩,故用量要小,时间宜短;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有皮肤过敏者,要严禁使用,可疑过敏史者,要先从小量开始,时间要短,以后逐渐增加药量和延长时间。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在经络触诊中发生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产生的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经络触诊检查:根据病种、病因及疾病的经络走向循经触摸,选择出现反应最明显的经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经穴,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压痛、形态变化等。

治法1

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研末与丁桂散一起用姜汁调和成膏备用。于初伏、中伏、末伏时按不同症状选穴位分别敷贴1次,每次贴膏2~4h,皮肤过敏者,贴膏时间酌减。

治法2

胸腺肽穴位注射:以胸腺肽20mg,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内关4组穴位交替,每周注射1次。

治法3

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正清风痛宁2~4ml(25~50mg),循经取穴,局部配穴。每次2~4穴,每穴0.5~1ml,1/d,15次为1个疗程。

治法4

取第2掌骨、肱骨、胫骨、股骨全息穴位群之上肢穴、下肢穴、肝穴、肾穴,诸穴交替使用。穴位注射疗法:选好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与512号针头,抽取黄瑞香注射液,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待有酸、麻、胀等得气感后,回抽无血注入药液,每穴1~2ml,每次选穴2~3个,隔日1次,交替选穴,7次为1个疗程。

治法5

穴位封闭:揭去外敷药后,如无皮肤过敏,即可封闭。取穴:内外膝眼,膝下穴。配穴:足三里、委中。药物配制:维生素B120.5mg,维生素B150mg,654-2 10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5ml。方法:严格消毒,用10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药液,垂直刺入膝下穴。膝关节内侧痛注射内膝眼,外侧痛注射外侧膝眼,伴下肢沉涨不适者加足三里、委中;得气后抽之无回血,每穴注射2~3ml,注射后轻揉1min,间隔3d 1次。以上中药外敷后封闭,交替应用,每3周为1个疗程。

治法6

选用药物: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操作方法: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已消毒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再回抽,未见回血才能推针水,每次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手足局部各选阿是穴4~5个穴位,有时可加用大杼穴(骨会)、悬钟穴(髓会)。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选用。10次为1个疗程,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隔1周后继续治疗。

治法7

穴位注射:选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等)4ml,取患侧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血海、双侧肾俞,每次治疗交替使用2~3个穴位,用5ml注射器抽吸上述药液4ml,准确穴位定位,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注入药液1~1.5ml,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3d,继续第2个疗程。配合中药热敷:生草乌、生川乌各30g,威灵仙、萆薢、木瓜、延胡索、苍术、桃仁、红花、牛膝、独活各20g,茯苓、白芍、全蝎各15g。上药纱布包煎,待快煎好时加少许醋,趁热外敷患处,2/d,2d 1剂。

治法8

取穴:急性发作期,受累关节疼痛肿胀较甚,在局部寻找压痛点。病情处于稳定阶段,选用阳明经穴或相关经穴:足三里、曲池、支沟等穴。药物:注射用蜂毒,每支0.5mg,氢化钠注射液2ml,盐酸利多卡因2ml,注入所选穴位或压痛点。常规消毒,继用注射蜂毒0.5mg溶入2ml氯化钠注射液,再溶入盐酸利多卡因2ml,注入所选定的穴位,隔2d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组治疗时间最长为5个疗程。

治法9

穴位埋线方法:双侧颈胸段取华佗夹脊穴(C6至T4),胸腰段取华佗夹脊穴(T10至L2)。取准穴位后,施术部位常规消毒,行浅表麻醉,用12号腰穿针将2号羊肠线(线长2.5cm)刺入,深度以针尖直抵椎板为准。固定针芯,回抽套管针,埋入羊肠线,保持局部清洁4d。每月埋线1次,连治6次。

治法10

采用斑蝥膏做穴位敷贴(发疱)治疗,施灸部位为鼠背部正中相当于督脉经,选穴相当于命门和至阳。以纯斑蝥粉按1∶4比例与凡士林混合,做成斑蝥膏。小鼠穴位表面去毛后,以每次含斑蝥粉3mg量的斑蝥膏涂在穴位表面皮肤上,再用胶布双层固定。每次1穴,固定时间为18h。每周施治2次,交替用穴。

治法11

穴位埋线疗法:风盛选膈俞、血海;寒盛选关元、肾俞;湿盛选商丘、足三里。手部取八邪穴;腕部阳谷、外关;肘部小海、曲池;肩部肩贞、肩髋;踝部申脉、昆仑;膝部阳陵泉、阴陵泉;髋部环跳、承扶;躯干部华佗夹脊穴。严格按照外科无菌操作进行。将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9号腰穿针,剪取1~2cm 00号羊肠线置入腰穿针前端,刺入腧穴。待患者出现针感后,术者一手将针芯固定,另一手将管针取出,使羊肠线呈直线埋入穴位,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覆盖针孔2~3d,每个月治疗1次为1个疗程。

治法12

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上肢可加曲池。急性期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1~2ml,每次2穴,1/d;缓解期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2ml,每次2穴,隔日1次。以上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13

药物组成:威灵仙、独活、防风、秦艽、川芎等药焙干,研细末备用。取阿是穴,并根据病变关节加选1~2穴。肩关节加肩膠穴;肘关节加曲池或天井穴;腕关节加阳池穴;髋关节加环跳、居膠穴;膝关节加梁丘、阳陵泉穴;踝关节加解溪或丘墟穴。每穴用药1~2g,以温开水调为糊状,做成直径1.5cm的圆饼,敷于穴位上,并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艾条灸30min。每日治疗1~2次,30d为1个疗程。

治法14

主穴:膝眼。辅穴:内膝眼、阿是穴。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医用氧气20~50ml,每周1次,共3次,与温针治疗同步进行。具体操作:用小型氧气钢瓶,充灌医用氧气,钢瓶配有减压阀,经导管引出备用。注射氧气前取50ml一次性注射器,根据需要灌入氧气30~50ml,灌入氧气前要先排尽空气。用5号注射针头向膝眼穴(或内膝眼、阿是穴)缓慢注入氧气。注射前穴位皮肤经碘仿消毒,整个过程注意无菌操作,不可将氧气注入血管内,以免产生气栓危险。

治法15

药物治疗选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0ml,维生素B1针100mg,维生素B12针200μg,盐酸山莨菪碱针10mg。选取穴位:以患者病变近端取穴为宜。指、趾关节可选八邪穴、八风穴,药物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d,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根据患者病变部位不同,药物用量各异:八风、八邪穴用0.5~1.0ml,环跳穴用5~10ml,梁丘、曲池穴用2~3ml,注意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选用。

治法16

耳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耳穴取穴为指、腕、肘、肩、肩关节、趾、踝、膝、颈、骶腰椎、胸椎、颈椎、上耳背、中耳背、下耳背。方法:耳郭常规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用0.5cm×0.5cm胶布粘贴于耳穴上,并适当加压。根据病变部位每次取穴4~5个,两耳交替施治,隔日换贴1次。每日按压耳穴3次,每次持续约20min,按压时活动病变关节。

!#第五节 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着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被拔部位充血或淤血现象,以达防治疾病目的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散风、祛寒等作用。

罐具种类包括: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罐内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施术部位的方法。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拔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甲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治法1

以膝眼(双)、阳陵泉、梁丘、血海、委中和阿是穴(即压痛点)为主穴,以膝阳关、阴陵泉、委阳和承山为配穴。每次必须针刺主穴,膝关节前部症状重者加配膝阳关、阴陵泉;伴腘窝部症状者加配委阳、承山。针刺膝眼穴时针身宜深入髌骨之下,待到针下有拓空感而患者有得气感后即行平补平泻手法;阿是穴宜采用扬刺法。每穴得气后宜平补平泻,捻针1min,留针15~30min。待针刺结束后宜用梅花针在阿是穴轻叩,少量出血即可,然后取与部位相称的火罐拔吸其上,10min后起罐。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休息3d。

治法2

取穴:局部痛点阿是穴。操作: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在其痛点红肿周围点刺5~9下,以出血10~20滴为宜。点刺后,即在该处拔火罐,留罐10~15min。配合针刺:上肢者取曲池、外关、合谷、八邪;下肢者取血海、足三里、悬钟、太冲、八风。同时,无论上下肢均采用局部病变处围刺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以28号1~1.5寸不锈钢针刺入,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20min。以上两法是先行刺络拔罐,起罐后行针刺。初起红肿期每日刺络拔罐1次,连续3d,肿退之后,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针刺法则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d,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烟酒、辛辣及高糖脂餐类。

治法3

针刺火罐:在患者疼痛关节红肿痛热处,以三棱针刺放血或梅花针叩击出血少量,再用火罐以吸尽淤血为度。水晶膏外敷:常规消毒后,患处贴依沙吖啶纱,面上再调敷水晶膏,纱布盖贴,绷带包扎,每日1换(水晶膏成分:生大黄粉、生黄柏粉各等份,研细芒硝占大黄、黄柏粉之2/3,乳没粉适量,薄荷冰、冰片、凡士林调匀即可)。

治法4

选取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阴谷、委阳穴。患者坐位,膝关节屈曲100°~110°,用4寸毫针分别刺入以上5穴,使刺入鹤顶、内膝眼、外膝眼三针针尾呈等边三角形,刺入阴谷及委阳的两针呈60°角,直达骨膜,留针20min,行针4次。1/d,3d为1个疗程,间隔2d行下1个疗程。针刺结束后用梅花针叩击委中穴,轻微见血为度,然后拔罐20min,每次拔出血量1~2ml。

治法5

取患侧(双侧痛取双侧)的膝眼、犊鼻、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痛点,选用2寸毫针刺入穴位后捻转,待得气后针上加罐,留针20min。肿胀明显者,拔针后加火罐以拔出少量血液或黄色液体为佳。每天治疗1次,5d 1个疗程,3个疗程后休息1个月,治疗期间嘱咐患者少行走,注意膝部保暖。

治法6

取穴:主穴:犊鼻、内膝眼、血海;配穴:鹤顶、阳陵泉、梁丘。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若仰卧位时,双膝关节下最好垫上枕头。穴位用75%的乙醇消毒,然后用28~30号2~3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min,其针感以膝关节为中心最佳。取针后,用火罐在膝部拔,留罐10~15min,1/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治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