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26

第26章 外治良法 (1)

第6章 外治良法 (1)

!#第一节 针灸治疗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包括针刺法和灸法。其中针刺法是运用各种形态的金属针具,通过针刺人体的腧穴,并结合不同的行针手法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是利用易燃物配合药物,在人体腧穴或患处烧灼熏烤,借助其温热性刺激,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针法和灸法虽采用不同的器材和操作方法,但均是通过刺激人体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进而扶正祛邪,防治疾病,恢复人体健康。临床上,针法和灸法常结合使用。针灸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疗效明显,方便经济等特点。

施术时应按针刺穴位不同,指导患者采用适当体位,并用垫子进行固定,以防患者姿势不能持久而影响操作。针刺前应洗净双手,然后进行穴位消毒。穴位消毒可用乙醇棉球由内向外环擦。根据针刺穴位深浅与患者的胖瘦选用适当长度的针。如针刺双侧同名穴位,应选用相同的针。同时应检查针具的针柄是否松动,针体、尖是否有损坏。术者应采用稳当、舒适的体位以便于操作。留针期间,必须有人照看,以防发生意外。对初诊及精神紧张者,要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了解针刺并无痛苦和危险,以解除患者精神负担。同时,应告诉患者针刺时不要乱动,如感觉不适,应随时告诉医师。为避免针处长期暴露受凉,应使用毛巾、毛毯覆盖,并用针灸架隔离毛巾或毛毯于针处,防止影响针刺疗效。

本病多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酸重不适等,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针刺产生的信号,可抑制各种疼痛信号的传入,并通过针刺信号在神经各阶段的整合,提高痛阈,使疼痛等不适症状得到缓解;针灸通过对引发本病的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有助于痹证的恢复。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体液免疫水平;针灸可抑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针灸对血液循环和血管舒缩功能的调节,可改善患处的炎性渗出,促使有害物质的清除及排泄,达到治疗本证的目的。

治法1

全身取穴:大椎、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膈俞。指腕部:阳溪、阳池、八邪。肘部:曲池、天井、尺泽。肩部:肩三针。髀部:环跳、风市。膝部:犊鼻、阳陵泉、膝阳关、血海。踝部:昆仑、丘墟、解溪。脊柱:华佗夹脊穴。针法:每次治疗全身取穴和局部取穴结合,全身取穴每次2~3个,局部选穴3~4个,交替使用。常规消毒,平补平泻,得气后针柄上插入1.5~2cm艾条,将艾条自下端点燃,共点燃2壮,待燃尽除灰。留针30min,1/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续下1个疗程。配合熏洗,药物组成: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透骨草各30g,威灵仙、羌活、独活各15g,生草乌头、生川乌头、制乳香、制没药各10g。急性期加忍冬藤30g、黄柏15g。上药加水3 000ml,浸泡30min,煮沸,改文火煎20min,离火,趁热令患者熏患处,稍凉后外洗浸泡患处30min,2/d。

治法2

第6章 外治良法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取穴:内膝眼、犊鼻、血海、阳陵泉。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膝关节下垫物使膝关节适当垫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先斜刺血海、阳陵泉,针尖斜向髌骨,行平补平泻手法。再选30号2寸毫针,针尖向膝关节中心刺入内膝眼、犊鼻,得气后行平补平泻,以酸胀感传到膝关节深部为佳。留针30min。进针后即行TDP照射患局部,距离20~30cm。以患者皮肤自感舒适为度。配合药物熏洗:防风、透骨草、鸡血藤、苍术、松节各30g,细辛10g,伸筋草、花椒各20g。用法:以上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盆内加食盐100g,水3 000~4 000ml,开沸再煎20min后,以热气熏患部,等药温降至适度时再边熏边洗患处20~30min,最好能以患者微微出汗为佳。以上治疗1/d,10次为1个疗程,2d更换1剂中药。

治法3

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华佗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华佗夹脊穴。掌指关节及近端指关节痛者,多取二间、三间、液门、中渚、前谷、后溪、八邪等穴。足趾关节肿痛,多取大都、行间、内庭、八风等穴。腕关节肿痛者,多取阳溪、阳池、腕骨等穴。踝关节肿痛,多取解溪、中封、丘墟、商丘、昆仑等穴。华佗夹脊穴,上肢主取颈4至胸3,下肢主取腰1~5,10d取全部夹脊穴1次。以上诸穴,可依局部穴位之疏密,分2次交替选穴针刺。随证配穴:证属寒湿阻络型常配风池、膈俞、大椎、肾俞、关元、风门等穴;湿热阻络型配风池、血海、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风湿者常选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等穴。

治法4

针刺时以近部与循经取穴为主,辅以阿是穴。病在皮肤、肌肉宜浅刺,病在筋骨宜深刺留针,病在血脉可放血。行痹取风门、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热痹取大椎、曲池。对风、寒、湿痹宜针灸并用,热痹不灸可放血。针灸同时结合远红外线照射,每次30min,1/d,10d为1个疗程。休息3d行第2个疗程。

治法5

全身调节取穴: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三阴交、大椎、天枢、丰隆。局部治疗取穴:第1趾跖关节部位肿痛用太白、太冲。跖跗关节部位肿痛用商丘、冲阳、内庭。踝关节部位肿痛用丘墟、太溪、商丘。膝关节部位肿痛用双膝眼、鹤顶。操作方法:温针灸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大椎穴刺络放血,丰隆、天枢提插泻法。局部治疗各穴均用温针灸。治疗10d为1个疗程。

治法6

主穴取肾俞、脾俞、关元、曲池、足三里、阴陵泉,配穴选受损关节局部或邻近穴为主,如八风、八邪、解溪、阳池、申脉、照海、昆仑、膝眼、小海、肩三针、五枢、髀关等。患者选俯卧针刺背部穴,后仰卧针刺腹部及四肢穴。补泻兼施,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星期治疗5次。以30d为1个疗程。

治法7

辨证取穴并根据病痛部位循经选穴。行痹取双侧膈俞、血海、风门、风池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痛痹取双侧肾俞、关元、志室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着痹取双侧足三里、阴陵泉、商丘以祛湿通络、祛风散寒;热痹取大椎、双侧曲池以清热解表除痹。颈项部加双侧的颈夹脊、风池、天柱;肩部加患侧肩前、肩髎;背部加大椎和双侧的身柱、腰阳关、胸椎夹脊;肘部加患侧曲池、尺泽、小海;前臂加患侧郄门、外关、手三里;腕部加患侧外关、阳溪、阳池、腕骨;腰部加双侧的腰椎夹脊、肾俞、大肠俞;膝部加患侧膝眼、阳陵泉、梁丘、膝阳关;踝部加患侧申脉、照海、解溪、昆仑、丘墟。刺法:选定穴位,常规皮肤消毒,以毫针直刺局部穴位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

治法8

主穴: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配穴:合谷、三阴交、太冲。针刺方法:每次选取主穴、配穴各2个,主穴采用烧山火法,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术毕留针20~30min。第1个月,每日治疗1次,采取同日同时针刺法。以后隔日1次,4个月为1个疗程。

治法9

主穴:合谷、太冲、足三里。配穴随各个关节病位不同而有所改变。踝关节疼痛加照海、丘墟、申脉;手及腕关节疼痛加阳池、阳溪、外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鹤顶、血海。针法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配穴采用泻法,每次留针30min,1/d,15次为1个疗程。

治法10

穴位选支沟、足三里、筑宾、三阴交、太冲、阳陵泉,均双侧,所有穴位每次都同时应用。太冲、阳陵泉用泻法;支沟用平补平泻,足三里、筑宾、三阴交用补法,留针半小时。1/d,15次为1个疗程。

!#第二节 推拿治疗

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手法力和其他物理因素在人体局部产生的直接生物学效应,以及由穴位、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等不同环节上介导的间接调整作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无论外感或内伤,其病理变化不外乎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推拿是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调理脏腑功能,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调理脏腑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推拿一是运用各种手法在人体体表“推穴道,走经络”;二是对脏腑在体表的反射区施以手法,能起到对其“直接”推拿的作用。根据脏腑体表相关学说,在临床上常采用刺激体表反射区或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达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的作用。推拿手法作用于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脏器及其他部位。

推拿手法治疗本病,并非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的时间、治疗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本方法。治疗或平时注意保护病变的关节及患病的部位,预防感冒。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提高治疗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对本病的初期或各种治疗方法无效,尤其热痹的急性期,应及时地检查,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影响其他的组织器官。

治法1

手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患膝关节,术者立于患侧。①点穴按揉:先以按揉为主,主要按揉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犊鼻等穴位。②弹筋拨络:术者以拇指绕髌骨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推拿手法数次后,于股四头肌两侧缘肌腱处,内外侧副韧带处进行推按弹拨。然后患者改俯卧位,术者分别弹拨股二头肌肌腱、内收肌腱、腓肠肌内外侧头等。③过伸过屈膝关节:患者仍以俯卧位,术者手握患者踝关节,将患者小腿向臀部屈曲加压,反复数次,改仰卧位,术者一手握患者踝关节,一手置于患膝上,过伸膝关节。2~3d 1次,2周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熏洗,选用本院制剂骨洗方(桂枝、威灵仙各20g,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各15g,桑枝、牡蛎各30g等20味中药制成中药洗剂,每瓶280ml)。用法:每次用前摇匀,倒1/2瓶,用热开水稀释,加两匙米酒或半碗白醋,先熏后洗患处,3/d,1次1h,或反复加热使用,2周为1个疗程。

治法2

手法推拿: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紧握床头。术者双手握紧踝关节上部,在用力牵拉的同时摇晃与旋转膝关节,并抖动2~3下,随后用一侧手大小鱼际肌按压住髌骨下缘,进行转研磨活动。然后取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血海、鹤顶等穴行点穴疗法及揉推法放松下肌肌肉。每次治疗15min,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熏洗: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散结补肾。药用红花10g,桃仁、川芎、当归、肉桂、牛膝、桑寄生、威灵仙、木瓜各20g,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甘遂、木香(后下)各15g,加水3 000ml浸泡30min,煮沸25min去渣,加入三花酒200ml,先熏后洗,每次约20min,1/d,2周为1个疗程。

治法3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每日1次。循经按摩法:自大腿至小腿由近及远行按揉或推滚手法5~10遍,手法宜轻柔。膝周按摩法:用拇指及掌根按揉膝周软组织,重点推拿膝部肌肉附着点处,强度以患者感酸胀适宜为度。点穴法:以拇指点按膝部经穴,如血海、梁丘、委中、委阳等,以患者有得气感为度。擦膝法:对膝两侧行擦法,以透热为度。被动运膝法:术者一手扶患者膝部,一手握足跟,被动屈伸膝关节3~5次,幅度逐渐增大。配合中药熏洗:羌活、独活、川乌、草乌、海桐皮、艾叶、花椒各10g,伸筋草、桂枝、威灵仙各15g,乳香、没药各30g,五加皮、牛膝各15g。上药加水煮沸20min,先以热气熏蒸患膝,水温稍减,用药水热敷患膝,每次20~30min,2/d。

治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