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23

第23章 内服妙方 (1)

第5章 内服妙方 (1)

!#第一节 临床妙方

抗风湿汤

【组成】 细辛3g,制川乌(另包)9g,威灵仙、秦艽、乌梢蛇、穿山龙各12g等。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寒湿痹。

【用法】 每日取上述药物1剂,先将制川乌以开水煎20min,再将其他药入锅,煎至300ml,将药液滤出;加水再煎至200ml,滤出药液,将二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内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 威灵仙性温,味辛、咸,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丹溪曰:威灵仙,痛风之要药也,其性好走,通十二经,朝服暮效。辛能散邪,故主诸风,咸能泄水,故主诸湿为君药。制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本草纲目》谓其“主大风顽痹”。细辛祛风散寒,《本经》曰其“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穿山龙活血舒筋。《本草从新》谓其“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本经》谓其“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川乌、细辛、秦艽、穿山龙四药共为臣药,助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乌梢蛇祛风通络、归肝经为使药。

四妙消痹汤

【组成】 金银花、白芍、青风藤各30g,玄参、当归、白花蛇舌草、萆薢各20g,生甘草、山慈姑各10g,鹿衔草、威灵仙各15g。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湿宣痹。

【主治】 痹证(类风湿关节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 四妙消痹汤用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尤其是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之功,既治其内邪引起的红肿热痛,又散其外感毒热之邪引起的毒热痹痛;白花蛇舌草性味甘、微凉,寒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毒热肿痛;山慈姑性味甘微辛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毒热红肿、痰火流注;鹿衔草性味甘、苦、温,能补虚益气、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膝无力、筋骨痛;白芍性味甘、酸、微寒,养血柔肝敛阴,配生甘草缓急止痛;青风藤性味苦、辛、平,疏筋活血、疏风散寒,主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本草纲目》),具有免疫双向调节功能;威灵仙性味辛咸温,通经络痹痛,《药品化义》称其“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萆薢性味苦、平,能祛风湿、利湿浊。

活血祛风通痹汤

【组成】 丹参25g,桃仁、红花、土鳖虫、地龙、五灵脂各10g,川牛膝、徐长卿、五加皮、乳香、秦艽各15g,甘草5g。走窜疼痛之风痹及上肢、颈肩痛重者,加独活、姜黄、桑枝、桂枝;遇冷痛重,痛有定处之寒痹重者,加川乌、草乌、细辛;关节肿痛,重着之湿痹重者,加薏苡仁、苍术、豨莶草;肿痛肤热之热痹及下肢重者,加黄柏、木瓜、防己,川牛膝加量;肢节痛重并拘挛畸形,功能障碍重者,加土鳖虫、伸筋草、乌梢蛇、全蝎;腰脊痛重者,加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久痛气血双亏者,加黄芪、当归、川芎。

【功效】 活血散瘀,疏经通络。

【主治】 痹证。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对于关节肿胀及疼痛较重者,可取其药渣加水,再煎滚,趁热洗浴患处;或用沙布包好,加热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min。

【方解】 方中取其丹参1味,功同四物之活血化瘀的功效;更以桃仁、红花、川牛膝等活血通络,引血下行;地龙、土鳖虫、乳香、五灵脂等化瘀散滞,疏经通络,驱逐风寒湿痹;以防风、川羌、秦艽、威灵仙、千年健、徐长卿、海风藤、透骨草等解肌宣腠理,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共奏其行气活血,疏经活络,祛风通痹之功效。应用本方时,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病变部位、邪气性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之不同而辨证调治,可获显效。

温经宣痹汤

【组成】 黄芪、白芍各30g,桂枝、当归、制川乌头、制草乌、全蝎、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川牛膝、木瓜、狗脊各15g,蜈蚣2条,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若寒性偏重者,重用制川乌头、制草乌用量直至20g;若血虚者调整黄芪、当归用量,按6∶1比例为佳;疼痛甚,拘挛不能伸者,重用白芍、木瓜,酌加穿山甲(代)、水蛭、地龙等虫类药物;若肾虚较明显者,重用狗脊,加熟地黄、续断、杜仲等;若湿邪较盛者,重用木瓜、薏苡仁、苍术;若湿热并存者,去制川乌头、制草乌,重用黄柏、苍术、牡丹皮、土茯苓。

【功效】 温经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 寒痹(坐骨神经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10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愈可续服下个疗程。

【方解】 基本方是依据《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和乌头汤,参照《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加减变化而成,方中黄芪、当归、桂枝益气养血,狗脊补肾壮腰,牛膝引药下行通利关节且补肝肾,全蝎、蜈蚣为虫类搜风剔络行瘀之品,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又可解川乌头、草乌之毒。临床观察,本方对患有肝、胃疾患者应慎用,必要时从小量开始,据病情需要,逐渐加大川乌头、草乌用量较为稳妥,未见不良反应。

炙川乌汤

【组成】 炙川乌20~50g(开水先煎1~2h),细辛5g,当归20g,桂枝、木瓜、炙没药各12g,炙乳香10g,独活、威灵仙各15g。病位在上肢,加桑枝15g;病位在下肢,加牛膝12g,五加皮15g;病位在周身关节肌肉,原方威灵仙加至20g,另加五加皮12g,桑枝15g。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 痛痹。

【用法】 川乌开水先煎1~2h,再煎他药,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重用川乌,其性辛热,归肝经,擅除寒湿,功能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故取其为君药以帅全方;桂枝、细辛通阳散瘀、流通气血,辅川乌以达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三者标本兼施,似为君臣之亲。独活、木瓜疏筋通络,除湿止痛,再佐当归、乳香、没药养血活血,行气止痛,切中其标,加强通络止痛之功。威灵仙辛温,归十二经,善行经络,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犹如方中使者。桑枝通络止痛,尤善治上肢痹痛,故病在上肢,宜加桑枝;五加皮、牛膝同入肝肾,效能强筋骨,通经络,引血下行,且均善治下肢痹痛,则病在下肢,宜加二药。

风痹汤

【组成】 白花蛇1条,黄芪、杜仲各15g,地龙、秦艽各12g,威灵仙、当归、牛膝、防风、续断各10g。可随症加减:行痹加羌活、独活各10g;痛痹加制川乌6g;着痹加薏苡仁12g;热痹加黄柏10g,去黄芪、当归。

【功效】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 痹证(风寒痹)。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用药渣热敷患处。

【方解】 方中黄芪、当归有补气活血功能,秦艽、牛膝有活血通经作用,白花蛇、地龙、威灵仙、防风有祛风湿、解痉止痛之功。杜仲、续断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两者合用,可加强调气血、通经络,祛风湿,强筋止痛作用。

黄芪防青汤

【组成】 黄芪30g,蜈蚣2条,乌梢蛇、土茯苓各20g,防风、防己、青蒿、秦艽、川乌、草乌、海风藤、当归、伸筋草各12g。加减:如腰部痛甚可加续断、杜仲各20g;寒重者可用细辛3g;热重者可用忍冬藤20g,青蒿加至30g;病发上肢加桑枝30g,病发下肢可加用川牛膝15g,地龙15g;即为本方的引经药。

【功效】 养筋通络。

【主治】 顽痹。

【用法】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150ml温服,每4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服药同时患处应微微汗出。如经脉肌肤内如虫蠕动,应加大剂量。注意保暖防寒。

【方解】 本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筋通络;青蒿、土茯苓清虚热;防己、乌梢蛇、川乌、草乌祛寒湿;防风、秦艽、海风藤、蜈蚣祛风通络。

二蛇五虫丸

【组成】 乌梢蛇、白僵蚕、黄芪各100g,白花蛇10条,全蝎、露蜂房各50g,蜈蚣10条,地龙60g,土鳖虫30g,海风藤、丹参各120g,甘草80g,海桐皮、伸筋草、透骨草各45g。随症加减:行痹加防风100g,秦艽50g;痛痹加细辛10g,制附子30g;着痹加薏苡仁100g,苍术60g;热痹加知母、桑枝各100g,黄柏50g;虚痹加当归100g,党参150g,重用黄芪;浑身关节疼痛者加羌活100g;腰痛甚者加桑寄生150g,杜仲100g;下肢疼痛甚者加牛膝120g,木瓜60g;下肢湿盛者加防己70g;指(趾)关节痛甚者加松节50g,青风藤150g;关节肿大者加白芥子80g;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20g,补骨脂100g。如关节肿胀,寒湿内盛者,用乳香、没药,川乌头、草乌、白芥子各15g,苏木、艾叶、透骨草、伸筋草各10g,煎汤熏洗患处(切勿入口)。

【功效】 搜风活络,祛风解痉,化湿散结,活血止痛。

【主治】 痹证。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过2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1丸/次,3/d,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

【方解】 方中乌梢蛇、白花蛇搜风活络,治一切风证,“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透骨搜风,截惊定搐”;全蝎、蜈蚣、地龙、白僵蚕祛风解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土鳖虫活血逐瘀,续筋接骨,是治疗关节疼痛之要药;海风藤、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伸筋草、透骨草疏筋活络,祛风湿,活血止痛;露蜂房是祛风之要药;黄芪、丹参、甘草益气利水,扶正祛邪,调和诸药,以防峻猛之药伤正气。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

祛痹通络汤

【组成】 制附子、威灵仙各20g,秦艽、防风各5g,木瓜2g,川芎、土鳖虫、没药各10g,生石膏、金银花、乌梢蛇、五灵脂各15g,乳香、没药各10g,蜈蚣2条。寒重加川乌、细辛;湿重加茯苓、防己;气虚加黄芪。

【功效】 活血行气,温阳逐瘀。

【主治】 痹证(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8d为1个疗程。

【方解】 方中秦艽、防风、威灵仙祛风除湿;附子、川乌温阳逐湿,缓急止痛;川芎活血通络;乌梢蛇、蜈蚣、土鳖虫搜风通络开痹;木瓜疏筋活络,配乳香、没药、五灵脂化瘀散结。诸药相伍有活血行气、温阳逐瘀、通络止痛、开痹散结之功效。

顽痹清

【组成】 黄芩、紫草各120g,牡丹皮、川牛膝各150g,土茯苓、薏苡仁各300g,吴茱萸、甘草各60g。

【功效】 燥湿清热,活血通络。

【主治】 热痹(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 上药制成水丸,每服6g,开水送服,2/d;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 取黄芩燥湿清热,为君药;辅以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以助君药;佐以牡丹皮、川牛膝、紫草凉活血;又热痹多因人体阴阳失调、寒郁化热而呈热在骨髓、寒在肌肤之象,故又佐以吴茱萸以制约黄芩等药寒凉太过。

痛风蠲痹汤

【组成】 苍术、黄柏、乌梢蛇、鹿角霜各15g,薏苡仁、萆薢、防己各20g,土茯苓、鸡血藤、忍冬藤各25g,白芥子、牛膝、生甘草各10g。若关节红肿发热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关节疼痛剧烈加全蝎、地龙;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久病入络加红花、土鳖虫。

【功效】 清热祛湿,散瘀止痛。

【主治】 湿热痹。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温服。同时以药渣煎水熏洗患处。10d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