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12

第12章 缓解期内服方 (7)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7)

平痛汤

【药物组成】麻黄6g,细辛10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生黄芪30g,当归12g,熟地黄12g,白芍12g,甘草10g,防己15g,白术12g。

【随症加减】若上肢疼痛者,加桂枝10g;下肢疼痛者,加怀牛膝12g;关节肿甚者,加白芥子10g;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武火煎开,文火再煎30min,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ml,每日2次口服。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5例。治愈20例(44.44%),有效22例(48.89%),无效3例(6.67%),有效率为93.33%。

【经验心得】本病属“历节风”、“痹证”范畴。其病机为寒湿凝滞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正如《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针对痛风寒湿证型,拟定平痛汤治疗,方中:麻黄、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防己消肿止痛;生黄芪益气固卫;当归、熟地黄养血;白芍、甘草缓急舒筋;白术健脾除湿,扶正而祛邪。诸药合用,切合病机。

【方剂出处】要武,等平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5例河南中医,2003,23(2):34

平胃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药物组成】苍术10g,厚朴10g,陈皮6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怀山药10g,牡丹皮6g,泽泻6g,茯苓10g,熟附子(先煎)6g,桂枝6g,车前子10g,牛膝10g,甘草3g。

【治疗方法】冷水浸泡15~20min,文火煎沸10min左右,取汁450ml,分2次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视病情可服用3~5个疗程,病情稳定后可间断服用。

【功效主治】补肾健脾,祛湿泄浊。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治验:覃某,男,62岁。双足跖趾、跗、踝等关节左右交替反复发作红、肿、热、痛6年,复发加重5d。患者痛风初发时,为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关节受累,每年发作3~5次,曾先后用过秋水仙碱、别嘌醇等西药,开始有很好疗效,3~7d即可控制症状,以后疗效渐差。近年来发作愈见频繁,服西药需1周以上方能控制急性症状。治疗过程中曾服过以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病情可暂时缓解,但易反复。5d前因喝啤酒而诱发右足第1跖趾关节、跗、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困难,自服西药病情未见明显缓解。

查:右足第1跖趾关节、足背、踝关节明显肿胀,皮色暗红、皮温不高,有明显触痛,左足第1跖趾关节外侧有蚕豆大的硬结节1块,伴有身疲、乏力,舌质淡白,苔白厚腻,脉濡缓。血尿酸499μmol/L。西医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痹证(脾肾亏虚、湿浊阻滞)。治则:补肾健脾,祛湿泄浊。方药以平胃散合济生肾气丸为基础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周后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症状及关节肿胀完全消退,仅留痛风结节。照上药继服2周,1个月后复查血尿酸,降至288μmol/L,嘱继服上药2周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经验心得】本病大部分在40岁以后发病,正是脾肾两脏易虚之时,肾阳衰气化不利,不能通调水道,分清泌浊,代谢失职,致浊毒堆积;脾之运化须得肾阳温煦推动,肾阳衰则脾不健运,运化失职,湿浊不能排泄;再者痛风多见于肥胖及多食肥甘厚腻之人,《丹溪心法》说:“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多食膏粱厚味、醇酒浊乳,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湿浊积蓄,日久阻滞脏腑、经络、痹阻关节而发病。湿浊之邪黏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经久不愈,符合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因此痛风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阻滞,治疗补肾健脾、祛湿泄浊。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祛湿剂的代表方,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导滞,主治脾胃湿滞证,善治与湿、食有关的疾病。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除湿,用于湿邪偏重的痹证;厚朴、陈皮行气燥湿健脾。济生肾气丸出自宋·严用和《济生方》,功效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中熟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及脾阳,而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补肾精;牡丹皮、泽泻、茯苓、车前子渗利水湿、泄湿浊;其中茯苓、怀山药还能健脾;桂枝通十二经脉;与牛膝既为引经之品,又可温化湿邪,升降气机,通利关节。湿浊为标,脾肾亏虚为本,两方合用,共奏标本同治之功。药理研究表明:苍术、泽泻、茯苓、车前子等化湿利湿药多为碱性,可碱化尿液,有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方剂出处】刘英华,等平胃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四川中医,2007,25(9):50

清利湿热汤

【药物组成】萆薢20g,赤芍10g,泽泻20g,薏苡仁30g,威灵仙30g,车前子20g,苍术10g,山慈菇15g,土茯苓30g。

【随症加减】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血瘀者加桃仁15g,红花15g;痛甚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各服1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经治疗后显效22例,占45.84%;有效24例,占50%;无效2例,占4.17%,总有效率为95.83%。

【经验心得】本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闭阻经络,气血不能通畅所致,故治疗上我们重在清利湿热,方中苍术、薏苡仁健脾化湿,土茯苓、萆薢、山慈菇清热利湿,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赤芍凉血活血止痛,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使湿热去,气血通,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本方相对于西药如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来说,胃肠道反应小,且作用持久,远期疗效较好,是值得我们在临床推广和使用的。

【方剂出处】李俊松,等清利湿热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新中医,2003,(2)25

清热蠲痹汤

【药物组成】金银花30g,黄芩10g,黄柏15g,木瓜、防己、萆薢、土茯苓、薏苡仁各20g,车前草、没药、天南星各15g,鸡血藤25g,乌梢蛇15g,鹿角霜20g。

【随症加减】若关节红肿发热加石膏、知母、猪苓;关节疼痛剧烈加全蝎、地龙;气血虚加黄芪、当归;关节疼痛缓解加党参、杜仲、续断。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温服。

【功效主治】清热祛湿,散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正常43例;好转:关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14例;未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为95%。治疗后平均血尿酸402μmol/L,其中低于350μmol/L 33例,350~428μmol/L 10例,429~500μmol/L 14例,>500μmol/L 3例。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发病多因饮酒过度或过食肥甘厚腻致脾胃湿热内蕴,下趋于关节,瘀滞日久化热,而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足趾系足太阴脾经最低之循行部位,湿热循经下注,因此,该处是关节发病最常见部位。本病病机多由湿热而致,治宜清热祛湿,散瘀止痛。方用清热蠲痹汤。方中金银花、黄芩、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薏苡仁健脾渗湿;防己、木瓜、天南星、土茯苓、萆薢、车前草清热祛湿;没药、鸡血藤、鹿角霜、乌梢蛇活血通络止痛。加石膏、知母、猪苓清热利湿;全蝎、地龙活血通络止痛。据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洪郁文认为,久病多耗气伤血,故对慢性期或病情反复发作者重用黄芪、当归补气血,扶正祛邪以治本。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平衡,加党参、杜仲、续断等补气血调肝肾之药。诸药配伍,谨守病机,辨证施治,药证相符,以获痊愈。

【方剂出处】洪桂敏,等洪郁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0,27(3):124

清热通痹汤

【药物组成】山慈菇12g,土茯苓10g,秦艽10g,全蝎6g,桑枝12g,丹参20g,制半夏10g,黄柏12g,苍术6g,牛膝9g,生薏苡仁15g,忍冬藤12g,生甘草10g。

【治疗方法】以上药物水煎400ml,每日1剂,分2次服。另取生大黄50g,乳香15g,没药15g,虎杖20g,红花6g,水煎600ml,先局部熏洗,然后浸泡20min,每日2次。整个疗程20d。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治愈27例(57.45%),显效10例(21.28%),好转10例(21.28%)。

【经验心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临床“痹证”范畴。究其发病原因,多由于素体肥胖,又过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加之脾失健运,而致痰湿内蕴,蕴久则热,湿热之邪阻于经络,流注关节,使血脉瘀阻,以致关节红、肿、热、痛,故湿热痰瘀为其主要病机。针对病机用忍冬藤、生薏苡仁、土茯苓、山慈菇、秦艽、黄柏、苍术以清热利湿,全蝎、桑枝、丹参、制半夏通络活血,辅以外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现代中药实验研究证实,生薏苡仁、土茯苓、山慈菇、秦艽有降血尿酸,促进尿酸排泄作用。

【方剂出处】李国勤,等清热通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7例中国临床医生,2002,30(4):48

清热宣痹汤

【药物组成】知母12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6g,苍术15g,络石藤12g,土茯苓25g,木瓜15g,防己12g。

【随症加减】关节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地龙、全蝎;热盛者加石膏、忍冬藤;湿盛者加萆薢、薏苡仁;痹在上肢者加羌活、桑枝;痹在下肢者加牛膝,兼有瘀血者加赤芍、牡丹皮、红花。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宣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显效:服药后症状及体征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尿酸复查正常,共11例,随访1年未复发。有效:服药后关节红肿热痛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尿酸降至正常,共17例。无效:服药后症状及体征均未改善,共4例。总有效率为87%。

治验:林某,男,42岁。因饮啤酒及食螃蟹,致右踝关节及趾关节红、肿、热、痛,不可行走,痛不可触,伴发热畏冷,口干且苦,小便黄赤,烦躁,舌苔黄腻厚,脉滑数。血尿酸591μmol/L。证属湿热内蕴,瘀阻经络。治宜清热利湿,散瘀通络。清热宣痹汤加减:知母12g,苍术15g,石膏18g,防己12g,络石藤12g,虎杖16g,土茯苓25g,延胡索18g,牛膝15g,忍冬藤20g,生甘草5g。5剂。每日1剂,分2次服,第3煎外洗。复诊: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并可行走,舌苔黄腻渐退。继服原方5剂后,关节红肿基本消失,活动自如。复查血尿酸428μmol/L。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并嘱戒酒,忌食海鲜及食高嘌呤食物。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金匮》称其为“历节病”。多由风寒湿邪,郁滞经络,日久化热,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外邪,则发病较急。《类证治裁·痛风》中所谓:“寒湿风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海岛地理气候多风寒湿偏重,风湿热痹更属临床多见,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主,方中知母、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苍术、土茯苓清利湿热,虎杖、络石藤、木瓜、防己通络宣痹,清利泻浊,使邪有去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通络宣痹之功效。笔者临床发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缓解期,若恣食肥甘咸酸,尤其海鲜和啤酒,容易引发旧恙。因此,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同时,要注意平常的饮食习惯,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情复发。

【方剂出处】赵永萍清热宣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天津中医,2001,1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