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11

第11章 缓解期内服方 (6)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6)

健脾泄浊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30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山慈菇12g,茯苓15g,萆薢30g,秦皮15g,虎杖15g,威灵仙9g,独活12g。

【随症加减】痛剧者加桑枝、木瓜;血瘀明显加桃仁、赤芍;热盛者加黄芩、牡丹皮;关节僵硬麻痹加鸡血藤、乌梢蛇、穿山甲(代)。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泄浊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2%。

【经验心得】方中薏苡仁健脾利湿,性质平和,渗湿而不伤阴,补而不腻;苍术苦温香燥,健脾利湿功效较强;黄柏长于清利下焦湿热与苍术相伍除湿清热;土茯苓、山慈菇、萆薢、秦皮、虎杖通利泻浊。药理研究证明,山慈菇含秋水仙碱成分,能有效地缓解痛风的发作,土茯苓、山慈菇、萆薢、秦皮、虎杖等能增加尿酸的排出。牛膝强筋骨、补肝肾利水通淋,引药下行;威灵仙、独活辛散祛风,通络止痛。

【方剂出处】左文杰自拟健脾泄浊汤治疗急性痛风34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4):17

九毛汤

【药物组成】毛木通、毛贯众、毛黄连、毛蕊花、毛大丁叶根各15g,毛稔叶30g,毛冬瓜、毛冬青各60g,毛排钱草2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早、晚2次服。7d为1个疗程,连服1~2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治愈24例(80%),好转5例(16.7%),无效1例(3.4%),总有效率为96.7%。

【经验心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热痹”范围,其病因病机为素嗜肥甘厚味及酗酒,致使湿浊内生,脏腑积热蕴毒,湿热毒邪由内攻外,发于四肢骨节而成;或由于感受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发为本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通络。九毛汤中,毛木通(粗齿铁线莲Clematisargentilucida)清热利湿;毛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毛贯众功专清热解毒;毛稔叶凉血消肿止痛;毛冬青、毛蕊花、毛大丁叶根清热解毒活血;毛排钱草散瘀消肿、祛风除湿通络;毛冬瓜清热利湿解毒、舒筋活血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通络之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于酗酒及饮食不调等引起,故护理工作(尤其是饮食护理)对本病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得当的护理措施二者结合,才能取得治疗本病的最佳效果。

【方剂出处】张青梅九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5):237

开痹化湿汤

【药物组成】乌梢蛇、寒水石、知母、土鳖虫、红花各10g,桂枝18g,制川乌、赤芍、茯苓、威灵仙各15g,生薏苡仁30g。

【治疗方法】水煎30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温阳开痹,清热化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9例,占59.4%;显效10例,占31.2%;无效3例,占9.4%。治疗后血尿酸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25μmol/L。

治验:李某,男,46岁。平时喜食海鲜、肉类,好饮酒。1年前突发右足疼痛,行走不利,曾在个体诊所输液抗炎、口服吲哚美辛等治疗,半个月后好转,1年来已复发2次。检查:右足第1跖趾关节灼热、肿胀、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尿酸738μmol/L。X线摄片示右足第1跖趾关节未见明显异常。诊为痛风性关节炎,予以开痹化湿汤治疗1个疗程,2周后复查,患部红肿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尿酸降至398.41μ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属“痹证”范畴,患者多为形体肥胖,嗜食酒肉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好发于中年以上者。主要病机是患者素体湿热偏盛,加之感受风寒湿之邪,内外相夹,湿热更盛。湿性重浊黏滞,故本病好发于下肢,病初可不痛,然渐积日久,湿热愈甚,蕴阻于经络关节之间而致关节红、肿、热、痛。开痹化湿汤中乌头味辛而大热,除寒开痹,力峻效宏;桂枝性味辛温,通阳散寒,入营达卫,二者合用,既可散在表之寒,又可除在里之痼。寒水石、知母、赤芍清热凉血治热痹疼痛;土鳖虫,乌梢蛇为通窜活血之品,可逐瘀消肿;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化湿;红花活血止痛;威灵仙祛风湿并可调节免疫功能。全方合用,共奏温阳开痹、清热化湿、活血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楼向红开痹化湿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浙江中医杂志,2002,(7):299

抗骨质增生汤

【药物组成】土黄芪10g,炒延胡索10g,土茯苓10g,炒黄芩10g,川牛膝10g,炒黄柏10g,全当归10g,金银花10g,竹三七10g,秦艽10g,生薏苡仁30g,地骨皮10g,赤芍10g,建曲炭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汤分2次内服。

【功效主治】养阴清热,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1例。治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3%。

治验:詹某,男,45岁。突然出现右膝肿胀,极度疼痛,膝关节不能屈伸,局部皮温升高。右膝髌囊处红肿、压痛、浮髌试验(±)、皮温比健侧升高,膝关节屈曲30°,伸直欠10°。血尿酸466μmoL/L,肝、肾功能正常;追问病史,患者喜食高蛋白食物,嗜酒,发病前曾饮酒半斤,诊断为痛风性膝关节炎。服用抗骨质增生汤1d后疼痛减轻,红肿减退,第3天症状完全消失,12月5日复查血尿酸319μmol/L。

【经验心得】抗骨质增生汤是经验方,功用活气通络,养阴清热。痛风多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炎性反应。方中应用了大量的养阴、清热药物,如黄芩、黄柏、金银花、秦艽、赤芍等。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物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作用,其中黄芩有抗变态反应、解热作用,赤芍有解痉镇痛作用。其次,配伍了较多的行气止血止痛药物,如延胡索、牛膝、三七、当归,同样药理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拮抗组胺,使大脑镇静等作用。另外,还配伍了具有利尿,对治疗循环衰竭及急性肾炎有疗效的药物,如黄芪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

【方剂出处】魏红沁抗骨质增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1例中国中医骨伤,1996,4(5):41

克痛宁汤

【药物组成】制川乌10g,威灵仙25g,防己20g,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当归20g,丹参15g,制乳香12g,红花10g,土茯苓30g,连翘15g,黄柏12g,生甘草10g,川牛膝15g。

【治疗方法】上方加水700ml,武火煎至沸后改用文火煎20min,取汁300ml;再加水500ml煎煮,取汁200ml,两汁混合,早、晚分2次温服。每日1剂,每5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患关节制动,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散寒,温经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1例。显效47例,好转4例,治疗时间最长15d,最短3d。全部病例追踪观察1~3年,结果44例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方中制川乌、威灵仙辛散温通,性善走窜,既可祛风除湿,又能温经散寒通络镇痛;防己除湿利水退肿、祛风止痛;生黄芪、生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消肿;当归、丹参凉血活血、化瘀止痛;制乳香、红花活血祛瘀、通关窍;土茯苓、连翘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利关节;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利水消肿;生甘草泻火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综观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散寒、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方剂出处】余新明克痛宁汤治疗急性痛风51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2):60

利湿活血通经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萆薢各30g,川牛膝、苍术、黄柏、威灵仙、地龙、赤芍、生甘草各10g。

【随症加减】湿热痹阻型加忍冬藤30g,虎杖15g,防己10g;痰瘀互结型加泽兰、丹参、半夏各10g,薏苡仁30g;脾虚湿阻型加生黄芪、薏苡仁各30g,白术10g;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各1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后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服,10d为1个疗程。配合外用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各20g,徐长卿、桑枝、桂枝、艾叶各30g,生甘草50g。加水2000~3000ml煎汤,先熏、后洗患处,不分证型,每日2~3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通经。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2例。显效41例,有效21例。有效率为100%。显效的41例中用药3d控制症状者13例,7d控制症状者19例,10d控制症状者9例。

【经验心得】本病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复因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通畅而出现热郁瘀阻证候。反复发作可致痰瘀互结,阻滞经络,长期不愈,则耗气伤脾,气血俱亏。故利湿活血通经汤重用土茯苓、萆薢作为主药,以清热利湿,促进尿酸从小便排泄。加三妙汤清热燥湿,通利关节,消肿止痛。威灵仙、赤芍、地龙通经活络,活血散瘀,止痛除痹。临症时,根据分型不同辨证加减用药:湿热痹阻型可重用土茯苓至60g,加虎杖、防己、忍冬藤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通经作用。痰瘀互结型加泽兰、丹参活血散瘀,薏苡仁、半夏渗湿化痰。脾虚湿阻型则予以补脾益气,重用黄芪使脾气健运,则气通血活。凡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加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另外,统一配合中药局部熏洗,通经活血,散瘀止痛,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有一定效果。

【方剂出处】张维颖利湿活血通经汤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332

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泽泻15g,当归10g,木通6g,生甘草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渣加水1500ml左右煎汤浸泡患处,或用毛巾浸药液熨患处。

【功效主治】清泻肝火,解热镇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8例。服药最长3周,最短6d。临床治愈68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为87.18%,有效率为94.87%。

【经验心得】本病的发生,多由身体气血虚损,关节腠理失养,受风寒湿之气,郁积成痹,久而化热攻痛;亦有因风湿直客经脉,致瘀血阻滞,不通而作痛者;风性善行而数变,若风盛者,则见疼痛行走于四肢关节间。龙胆泻肝汤为泻肝经实火湿热之剂,与本病颇为切合。方中龙胆草泻厥阴实热,除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泻三焦之热,助龙胆草以增强清肝经实热之功;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子泻小肠、膀胱之湿,助龙胆草清肝经湿热,使其自小便而出;当归入肝经,活血治痈肿、血滞疼痛,散经脉之瘀滞,疏通经脉;生地黄入肝经养阴以和肝,是泻中有补,疏中有养,防其苦燥伤阴,使邪去而不伤正;甘草和中解毒;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柴胡能疏肝经之气,平少阳之热,且具解热镇痛之功。药理研究证明,龙胆泻肝汤具有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故用于治疗痛风而能取得满意疗效。

【方剂出处】徐光龙胆泻肝汤治疗痛风78例临床观察中医正骨,2002,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