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冬在南城又行了一阵,就到了兴隆粮行的一家店铺门前。这家粮行看起来甚是财大气粗,门前不仅摆了花灯和灯车,竟然还有两个伙计分别拿着一捆爆竹和烟花在点。柳冬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个年代就已经有烟花爆竹问世了。不过,看来此时的烟花爆竹还不多见,刻意炫耀财富的兴隆粮行也只是每样买了一捆。而且,为了表示郑重,第一根爆竹还是此地店铺管事的亲手点燃的。
这个年代的烟花爆竹还很是原始,就是往竹筒内填入火yao,点燃之后,会有噼啪的爆裂之声,远近皆可以闻听。至于烟花,其实就是一些不规则的火花,并无后世柳冬所常见的烟花那样,在空中绽放出各种绚烂而又有具体形状的图案。不过,这个年代的爆竹烟花就胜在一个新字,毕竟烟花爆竹问世还没有多少年,围观众人大多还是第一次观赏。其实,他们只要听见一点响声,看到一些亮光就已经很满意了。兴隆粮行燃放烟花的时候,很多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抬头观看,火花消逝很久了,一干脖子大多还在仰望天空,似乎意犹未尽。
这其实有点像后世电视刚刚在农村出现的时候,柳冬记得当时也是如此热闹。村里有人家买了台几英吋大的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满村的男女老幼一齐搬着板凳坐在这家的晒谷坪里,眼巴巴地等着主人把电视搬出来。主人把电视搬出来之后,很是威风得意地跟众人打一通招呼,这才小心翼翼地拧开电视。接着,众人围着仅有一个频道有信号的电视,看得如痴如醉,哪怕里面播放的是十二生肖齐犯傻式的广告。
秋娘看着这些美丽的灯火和烟花,开心不已,不停地拍手就好。柳冬却注意到街道旁边摆了个卖元宵的小摊子,炭火烧得旺旺的,上面一口装满沸水的大铁锅正在不断地往外冒白汽。
柳冬心想,正好两人都还没有吃饭了,于是就跟秋娘说:“秋娘,我们吃碗元宵吧。”
秋娘答应了。两人叫了两碗汤圆,坐在板凳上吃了起来。
秋娘看着夜空中不断闪现的灿烂的烟火,吃着碗里热腾腾、甜腻腻的元宵团,兴致极高。她兴冲冲地问柳冬:“冬儿哥哥,为什么要过元宵节,吃元宵啊?”
这个问题柳冬恰巧知道,他从路边摆摊的小贩那买了一把棉花糖递给秋娘,就开始给她讲故事:“从前哪,有一个叫元宵的乡村小姑娘,被选进皇宫里给皇上做饭,再也回不了家。过年的时候,元宵很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可是却见不着他们。她一时想不开,就要投井自杀,正巧被一位大官看到了。大官问明了她的情况后,答应帮她想法子。”
秋娘听了元宵的凄惨遭遇,心下似有所感,也不吃喝了,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柳冬,静静地期待下文。
“大官在街上摆了个算命摊子,有人来找他算命时,他总是说他正月十六京城会有大火之祸,百姓也会遭殃,只有皇上才能消除祸患。于是,许多人都去找皇上帮忙。皇上也不知道怎么办,就去问那位大官。大官跟皇上说,大火是天上的玉帝让火神爷放的。火神爷爱吃汤圆,如果皇上让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做汤圆,供奉火神爷,火神爷可能会网开一面。皇上还可以让京城处处挂灯火,放烟花爆竹,玉帝见了,还以为是火神爷已经在京城放过火了。这样,京城就可以保得平安了。皇上还可以让乡村的百姓都到城里来看花灯,他们就可以跟着躲过火灾。皇上答应了,吩咐全城的百姓都照着做,并让元宵也跟着准备汤圆和灯火。大官偷偷地让元宵在灯笼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秋娘目不转睛地盯着柳冬,急着想了解后来元宵是不是能和她的父母妹妹见面了。秋娘刮了刮她的小鼻子,接着说:“正月十五的晚上,全城都挂满了漂亮的灯笼,家家户户都做了汤圆摆在门外。元宵的父母和妹妹也跟着邻居们一起进城看花灯。他们走到皇宫门口,看见宫灯上写着元宵两个字。他们很惊奇,就齐声喊,元宵,元宵。元宵在里面听见了,跑了出来。这样,他们一家人就团聚了。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大家都吃汤圆,挂花灯,放烟花爆竹。因为此事是由元宵引起的,后来大家就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而把汤圆称作元宵了。”
秋娘听说元宵终于和爸爸妈妈妹妹见了面,松了口气,旋又神色黯然。柳冬知道,秋娘也在想她的爸爸妈妈了。元宵虽然困在深宫中,但爸爸妈妈和妹妹毕竟还活在世上。而眼前的小姑娘,在这个世界上却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柳冬讲那个故事的时候,心思也被故事中的人伦离别所触动,讲到动情处,心下也自伤感不已。心想,自己何尝也不是和亲人永别,再见无期。现下见了秋娘难过的模样,柳冬又想,看来天下伤离别的人,却不只是有元宵一个人啊。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如怜取眼前人。。。。。。
秋娘放下元宵,有些软弱地向柳冬身边依偎过来。柳冬轻轻地揽过她的身子,在她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话。秋娘却不吭声,只是默默地听着。
柳冬见气氛有些沉闷,就笑着跟秋娘说:“秋娘,我教你写字好不好?这样以后你要是找我的话,把你的名字写在灯笼上就可以了。”
秋娘拍手叫好,正要说话,却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哭声。
作者注:关于爆竹和烟花的起源,现代一般认为是唐代李畋发明爆竹,其后代进一步改制成烟花。不过,关于李畋所处的具体年代,却还是有些争议。有的认为是西元八二零年出生,有的认为是西元六二一年。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