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65300000082

第82章 什么是阳病? (2)

第三节 什么是阳病? (2)

我们上面讲过,阳病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阳病得之外,“得之风雨寒暑”,因为从经络的层次上看,阳经一般走头部,在人体的最外表,比如太阳经就是阳经最外面的经络,所以外来的病邪首先侵入的就是太阳经,然后才渐次深传;二是从症状上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说,阳病大多数伴有热证。

但中医是辩证的,“阴病阳病”的分类只是基于人有两套生命这个大体系之下,因此我们绝不可能机械地将凡是外入的病邪都称为阳病。其实外来病邪侵入阳经后又可再分阴阳。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脉中有血有气,但经络中却只有气而没有血,而经络中的气是一分为二的,那就是阴气和阳气。举个例子,一个管道里有热水,水温不足100度,只有40度,刚摸着不烫手的温度。那么从理论上来说,热水和凉水就可以截然分开,比如热水36度,凉水4度,混合在一起是40度。在理论上,任何一条经络,不论是阴经还是阳经,它的经气构成都与水管中的热水相似。

因此当外邪侵入阳经的时候,并不是只侵害阳经中的阳气部分,它同样也侵害阳经中的阴气部分,不过在叫法上,我们将其统称为阳病而已。同样,当内邪侵入时,也可以即病阴经中的阳气部分,也可发病于阴经中的阴气部分。

我们举个例子,“六淫”中有湿一症,它是属于一种体外而来的病症,如热汗当风时,湿气就有可能从外而入,首先侵害太阳经,发为阳病(其实是阳经中的阴病);但湿气同样也可以由内而入,比如脾湿症就是如此,它发为阴病(其实是阴经中的阴病)。

因此,阴病阳病的关键,要看最后病邪落在阴经或者阳经的哪一部分,当落于阳气部分,无论在阴经还是阳经,都可称为阳病,而当落于阴气部分,无论在阴经还是阳经,都可称为阴病。故而,凡寒、湿、燥为阴邪,凡风、暑、火为阳邪。前者病在阴气部分,后者病在阳气部分。

阳病治阴

理解中医学需要十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因为中医的理论毕竟离我们太远,当时人的语言习惯、思维特点与我们今天的人都不相同。而且我们怀疑,记载中医的那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对这套理论有认识偏差,为了便于后世的理解,当时人们使用了许多类比的手法,中医的“六淫”就是这样的手法。

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所谓的“六淫”其实就是进入藏象系统不正常的宇宙精气,但借用了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六种事物,一方面用来描述它们的性状,这就是寒、湿、燥、风、暑、火;一方面方便于分类,寒、湿、燥为阴邪,凡风、暑、火为阳邪。

中医讲的是阴阳平衡,主要指经络中阴气和阳气的和谐,这也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当然这种平衡不能理解为半斤八两,五五分账。太阳经中,阳气多一点阴气少一点,少阳经中,阴气多一点阳气少一点,这才叫平衡。任何一方或多或少,也就是偏盛偏虚,都可以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确定了一条治疗原则“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为什么会这样呢?

藏象系统是一个高度的自稳定系统,它有强烈的自我调节倾向,而且这种调节是双向的,即阴调阳,阳调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就是利用藏象的这一特性,借力打力,“用阴和阳,用阳和阴”,达到治疗疾病的。

打个比方说,两个棋手下棋总会有输赢,但我们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要求每盘棋必须是和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会打破“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看到甲方形势严重,就会给甲方支招,看到乙方处于下风,就会给乙方支招。

在这一总原则下,《伤寒论》中又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比如在“阳盛阴虚”的情况下,不可用桂枝汤,即不可发汗。为什么呢?“桂枝汤”有激发阳气逼邪外出的作用,此时本来就“阳盛而阴虚”,甲方已经占了主动,再去用桂枝汤帮助它,如火烧干锅,你不去撤火或者向锅里添水,反而要再加一把火,那就成了两个打一个,不是治病而是杀人。

同样,在“阴盛阳虚”的情况下,不可用承气汤。“承气汤”大下而伤阳,而此时内有实邪,灼津伤阳,这是落井下石,又成了两个打一个。

什么是“伏气温病说”?

《黄帝内经》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看不太懂!它的每一条经文,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后辈子孙争论个几千年,直到今天,许多经文我们还是在争论当中,即无法证明,也不敢轻易否定。

《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即藏象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股邪气潜伏下来引发的。《伤寒论》更是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伏寒化温说”,并引发了一场千年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三个:伏邪温病是否存在?伏邪的性质是什么?伏邪的部位在哪里?关于这个观点,我们认为,否定它绝对是不明智的,因为我们的智力水平远远低于中医的发明者们。

理解这条经文,关键在一个时间的把握上。《内经》中给出的时间十分明确,那就是“冬”。只有冬天的外邪才可以潜伏下来,造成温病。但为什么是冬天呢?这还要从五运六气说起。

我们在以前曾介绍过五气图,在这张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宇宙中的“玄天之气”。此气从娄、胃而至翼、张,用现代天文学名词说,它在天蝎座和双子座之间。从时间上看,它横扫秋天至冬天的地球轨道,时间上处于下半年。

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它呢?

首先,玄天之气在横扫地球轨道时,与其它四气截然不同,它完全处于地球下半年的轨道上,而不涉及地球上半年的轨道。中医将宇宙精气的气头,一般叫司天之气,而将气尾称为在泉之气,如果上半年是阴司天,那么下半年必定阳在泉,如丑年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申年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这阴阳之间就有某种互补平衡。而玄天之气则不能阴阳互补,它完全处于地球下半年的轨道,故此气对藏象生命体可能有巨大的伤害,故《内经》才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其次,玄天之气为金气,在中国文化中,金有萧杀之意。从时间上看,此气大致在立秋到立冬之间,秋冬两季万物萧条,大地一派萧杀之象。故此气本为凶气,即易于侵入藏象,又很难被藏象化解,一旦潜伏下来,必为病根。

再者,肺属金,当对应玄天之气,故此气一旦发作,必先伤肺。而在临床上,温病首发也一般发于肺,《温病条辩》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

其实从广义而言,不光是“伏寒”可以潜伏下来,任何外来的病邪都可以在藏象系统中潜伏下来,故而此类病应该是“伏邪”更为确切,所以《内经》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但在所有的邪气中,“冬伤于寒”可能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这与此气的走向有关,因此才特别受到重视。由于藏象是一个不断自我运行的系统,当病邪潜伏下来以后,随着系统的运行,它们也可以移动,或居于阳经,或居于阴经。因此,“伏邪”引发的病症有放射性特征,属于全身性的。

综合上述三个理由,“伏气温病说”确实成立,应该好好研究玄天之气运行的规律,而不应该轻易怀疑。可见《内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暗藏无数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