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65300000041

第41章 神秘的经络 (1)

第一节 神秘的经络 (1)

经络像什么?有人说它像一棵大树;有人说它像大地上的水渠;还有人说它像城市中的道路。其实它什么也不像,它就像经络,经络是藏象生命体的触手,或者说是肢体。

经络就像母亲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都与河流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两条大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印度古代文明则起源于恒河,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自古以来就滋润着我们,养育着我们,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母亲河。

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中的经络,也像是生命的大河,河中流淌着的水就是经气和血。远远望去,经络系统就像是个如环无端的水系,有宽阔的大河,也有狭窄的支流,更有许多数不清的小溪,流向各处。这些水系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它们井然有序,环绕着五个岛屿不停地流动。对于人类而言,经络就是生命之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就是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五个岛屿就是五藏,那些河道就是经络,而河道中流淌的河水就是经气和血。经络可分为三部分,即经脉部分、络脉部分、连属部分。

1、经脉部分又可分正经类、奇经类、十二经别类三种。正经有十二条,可分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身后)、任脉(身前)、冲脉、带脉(腰间)、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

所谓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的较大分支。例如,足阳明胃经有一支从足背分出,至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2、络脉部分,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指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经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浮络是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顾名思义,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3、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就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部分。十二皮部则是指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所属划分的十二个部分。

经络学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它与人体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灵枢》中有专门讨论经络的篇章,《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的就有六十多篇,其中还有不少专论。中国历来喜欢圆形的东西,太极就是圆的,阴阳八卦图也排列成圆形,甚至数字也讲九九归圆。因此,经络也是圆的,虽然它分为许多枝枝杈杈,但总体是相互沟通的,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任督二脉与经络

人体经络究竟有多少?小经小络数不清也就算了,反正也无所谓。但大经数目却不能不清楚,否则我们很可能忽视某些重要内容。然而,就是在大经上,各书记载也不相同。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出土了三号汉墓,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的儿子。此人的身份倒无所谓,但是此人的陪葬器却极为丰富,其中发现了两部有关经络的医书,《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只有十一条经络,而比它稍晚一些的《灵枢》中却有了十二条经络,多出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

十一脉与十二脉对比表

其实关于《内经》中有多少条经络一直在争论中,北宋大医学家王唯一在整理中医典籍的基础上发明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上明确标有14条经络;清代大医学家陈念祖也写过一部《灵素集注节要》,书中也明确提出14条经络说。古代印度说,人体有14条经络。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体有12条大的经络,但是不是最终的结论,还不敢说。

有人说:如果将任督二脉加入十二经中,不就恰好是14条经络了吗?但从后面我们将知道,任督二脉属于另外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归属于十二经络中。再者,如果将任督二脉算在大经络中,那么冲脉、带脉算不算呢?

人体十二经的经行路线

在藏象生命体整个经络系统中,十二经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很大,纵贯人体上下全身,既走表皮,也深入腹腔,将人体各个组织都串联起来。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由足走腹,通过十二经的起、止、出入、上、下、侠贯、属络、交、连、支、布、散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结合在一起。

人体十二经的经行路线如下: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上腹部胃脘处,向下联络大肠,由大肠向上又循至胃的上贲门处,穿过横隔膜,入于肺脏,再由喉横出至腋下前面,沿上臂前缘下行,走手少阴、手厥阴的前方,下达肘中,顺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至寸口,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交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顺手背入腕,沿前臂上行至肘,上肩,与诸阳经会于柱骨大椎穴,入胸络肺,经隔膜下行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入下齿槽,回绕上唇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孔两旁。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挟鼻上行至根部入于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沿鼻外侧下行至齿龈,绕口唇,再沿下颌骨出大迎穴,上行耳前,穿过颌下关节,沿发际至额颅。它的支脉从大迎穴下行,过喉结入锁骨,深入胸腔,穿过横隔膜,归属胃,并与脾相络。它的另一支脉直下足部二趾与中趾缝,此支又分两支,一支自膝膑下三寸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一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交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下过横隔络小肠。它的直行脉,从心系上行肺,横出腋下,与手太阴、手厥阴重合后,出肘窝内侧,沿前臂入掌出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它的支脉,出心系,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入腕,再沿手臂上行出肩关节,向前入缺盆,行膻中,联络于心,沿食道下行至胃。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行至目外眦,转耳内。又一支脉从面颊分出,到达鼻根部的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额部闪于头顶。其直行主线,向后行至枕骨入颅内络于脑,复出下行至肩胛骨,循脊柱入腰中,络于肾属于膀胱。它的又一支脉,从后项分出,沿肩胛骨内缘直下,沿大腿后侧下行,沿足背外侧至小趾外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走向足心,沿内踝之后转至足跟,由此上行小腿内侧,上行腹内侧后缘,通过脊柱而入属于肾脏。下行联络膀胱。它的直行脉,从肾上行,穿过肝,通过横隔,进入肺中,沿着喉咙上扶养脊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出络于心,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心中,出属心包经,向下穿过横隔,历胸部、上腹、下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经。它的支脉起于胸胁处,横行至腋下三寸,又向上至腋下,再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二经之间,继续下行过掌中,出中指末端。它的又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