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65300000030

第30章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世界 (2)

第五节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世界 (2)

“长”指生命的生长,它是生命发展的一种趋向。比如一个人出生以后,生长的情况可以各不相同,长得高一点,矮一点,脸上长几个麻点,甚至长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都是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必然的,因此“长”并非生命的本质。“藏”意思就是存在,指一个生命存在的状态,比如说,虽然死亡是必然的,但何时死亡却是偶然的,心脏病突然发作未必一定意味着死亡,也许手边正好有救心丸,及时救下一命。因此“长藏”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状态,而且是非本质状态。

《内经》中将“生杀”归为阳的特性,即是说藏象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本质,它控制生命两种质的变化。而“长藏”则是非本质的生命现象,它是解剖生理系统存在的状态。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例如《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独立于宇宙天地之中,阳是人的本质,故曰正;阴是人的生命现象,故曰主。后世医家对阳的本质作用也多有论述,如《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曰:“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人是小乾坤,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阳是人体生命的本质,这个观点并非中国所独有,印度《六问奥义书》也持此观点,它说:“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里说得更加清楚,太阳是生命的本质,而形体(太阴)则是生命的原质,这与《内经》“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简直一模一样。

第七、从精神类型划分。人不但有两个生理系统,而且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精神中枢,我们将其称为两个精神主体。神魂魄意志对应五藏,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人类的大脑。中医对上述两类精神因素没有明确的阴阳划分,但人们在习惯上,隐隐约约将神魂魄意志划为阳,称为阳神,《灵枢?行针》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划为阴,将为阴神。

第八、从体内气来划分。藏象生命本身的能量系统可分为两种,即阴阳两气。为什么同样的能量会有不同的名称呢?因为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凡由藏象经络直接从宇宙中吸取的能量称为阳气,凡是藏象系统通过人体解剖系统得到的能量则称为阴气,故阴气、阴血、津液都为阴的范围。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好理解,实际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阴气和阳气还存在一种交换的机制。

我们上面所列举的阴阳划分只是大略,而不是中医阴阳的全部,只要我们能掌握住划分的两个核心,其它情况可以类推。

阴阳合和

我们说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各自独立,只是想说明二者存在的本质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合作,相反合作是永恒的,否则生命就不会完美。两个系统的相互合作,有机统一,构成了阴阳的诸多关系。

在阴阳(两个生理系统)诸多关系中,平衡则是最高法则,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影响对方的存在状态,最后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平衡就是健康,失衡即为疾病。中医里平衡有两个境界,平人平气与天人合一。

平人平气是阴阳平衡普通境界的标志。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位太姥爷,是个江湖野郎中,但医术确实了得。小时候经常领他去别人家看病,每当患者给医资时,此老有句口头语“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此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也是社会上人们的普遍心态。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反对“多多益善”的,而提倡平衡。孔子的儒家讲中庸其实就是平衡的另类说法,最后发展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核心讲的还是平衡,它是达到平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中医认为,平人平气则无病,任何多与少都可以造成疾病,多为太过,少为不及。例如阳气太过则身热,阴气太过则身寒。在藏象五行关系中,如果木太强,它会反克金,如果水太弱,则会被火所辱。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医理论,《内经》中有许多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治于权衡”、“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

中医认为,如果我们能一直做到平人平气,我们将可活到人之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天人合一是阴阳平衡的至高境界,《内经》中“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应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将会发生生命的根本变化,此类人不但能活过天年以上,而且过了天年“神气”不散,即两个生理系统一直保持一致。中医里专门讲述了此类人不同凡响的生命奇迹。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关于真人,庄子曾在著作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例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是多么辉煌的人生啊!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

阴阳分离

尽管“天人合一”可以改变生命的法则,使人健康地活到天年以外。但无论多么长久,人总是要死的,宇宙中的星系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体中的双子星座就解体了,阴阳分离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死亡一直是人们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阴云,在生死两极中,其实人类对死亡的痛苦、恐惧,要远远大于对生的赞颂、感激。孔子曾无限感叹地总结说:“除死无大事!”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坟墓更能激发哲学家智慧的东西了,当面对着一片片坟茔的时候,那些具有超绝大智慧的人,只要低头沉思一会,就能感悟到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真谛。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坟墓,恐怕我们直到今天也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哲学。

为了扫去人们心头的这块阴云,不知有多少人苦苦求索。佛陀为了这个问题,曾度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六年:每天以植物的果实和青草为食,有时甚至以动物的粪便度日。由于长时间的饥饿,他变得憔悴不堪,瘦骨嶙峋,座下的印痕只有骆驼蹄子一般大小,身上的发毛纷纷脱落,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段枯木。

那么,什么是死亡呢?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关于如何界定死亡的标准:

第一种是以呼吸、心脏停止工作作为死亡的标准。

在本世纪之前,人们常用停止呼吸来判定死亡。常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有呼吸,都有脉搏,故有“人活一口气”之说。因而人们直观地将停止呼吸、没有心跳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但在执行这一标准的漫长历史当中,人们无数次地发现,在某一段时间里停止呼吸,没有了心跳,并不意味着死亡,有些人还可以再一次活过来,间隔的时间长短视情况而定,有的数小时,有的可长达数天。

1996年,一位57岁的瑜珈功爱好者、印度军官巴巴被埋入3米深的坑内,身体的四周都是填土。他在这样一个没有空气的地方足足待了三天,可是当他从坑中被挖出来时,身体健康,并向前来参观的上万名瑜珈迷挥手致意。

《搜神记》记载:晋朝咸宁年中,在琅琊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名叫颜畿,字世都。有一次他得病,恰好城中有个医生名叫张差,于是他就找张差看病。不知道什么缘故,竟然死在张差的家中。颜畿的家人前来迎丧,可是引魂的幡子却缠到树上,怎么也解不开。就在这天晚上,颜畿给家里人托梦说:我的寿命还没到,本来不应该死,可是这个庸医给我吃了太多的药,伤了我的五脏六腑。现在好了,我缓过来了,千万别把我给埋了。家人得到消息,急忙开棺验看,果然形骸如故,微有人色,而手爪所刮磨,棺板皆伤。渐有气,急以绵饮沥口,能咽,饮食稍多,能开目,不能言语。十余年,家人疲于供护,不复得操事。

为了避免假死发生,人类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说,中国丧葬礼仪上的有些规定就与此有关,比如说停尸,一般人死后要停三天或者七天,有的要停七七四十九天。停尸的目的除了有利于组织丧事外,它最早的原因则是为了避免假死,通过停尸给生命一定的时间,从而避免假死被活埋的可能。

第二种是以大脑停止工作作为死亡的标准。

呼吸与心跳的停止不能作为死亡标准,人们自然想到了大脑。现代科学证明,大脑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讨论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实际上在讨论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人类的语言、思维、情感、善恶等,都与大脑的活动有关。

大脑的如此作用,使它可以作为生命的代表,因此人们用大脑的死亡来界定生命的去留,从形式上,当一个人的脑电波消失时,就可以判定其死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同样发现,这一死亡标准不够严密。大量的医案证实,当一个人大脑死亡时,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其他部分生命的消失,此类病案在医学上称为“植物人”。

客观地说,上述两项人类死亡标准的设定都是不科学、不严密的。如果我们继续执行下去,那是相当不道德的。然而,人类社会的死亡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发生,我们又不能没有死亡标准,否则会给法律、社会道德等的实施造成许多麻烦。

《黄帝内经》各篇在讨论阴阳关系时,许多都涉及什么是死亡的问题,例如《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意思是生死的根本在于阴阳,《阴阳别论》进一步说:“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意思是了解了阴阳就了解了生命的本质,也就知道了生死的秘密。

按照中医两个生理系统的理论,人类生命的终结很可能存在第三个标准,即两个生理系统都死亡、崩溃、解体之后,才是真正的死亡来临,任何一个生理系统的消失,都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当藏象系统消失时,解剖生理系统很可能继续存在,“(人)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此时的人体依然是活着的,不能认为生命已经终结。尽管此类人不是多数,但在界定死亡时,我们必须加以考虑。

当解剖生理系统死亡时,我们同样不能认为生命就从此终结,上述关于经络可以离体而存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此时,作为人类生命的一部分——藏象系统依然存在着,它还活着,如果将解剖系统的死亡作为一种标准,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一般来说,解剖生理系统的消失要早于藏象系统的消失,而这类人在社会上属于绝大多数,他们阳气未尽,天年未到,却因种种原因而解剖生理系统死亡了,只留下藏象系统孤立的存在。

因此,只有当两个生理系统都消失以后,才是生命的真正完结。任何一方的解体,都不能作为科学的死亡标准。科学的死亡应该这样来计算:出生年加上120岁等于死亡。如果一个人40岁解剖系统因意外而死亡,那么要等再过80年才能宣布他真正死亡。

根据中医理论推知,阴阳分离应该有三种情况:

阴阳同时分离这是一种理论设计上的最佳状态,即人的先天之精可以保证均匀耗散到人的天年,大约120岁左右。当天年来临时,先天之精正好耗散殆尽,而肉体器官也到了崩溃之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分离,完成一个生命的全过程。但理论设计方案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做到,因此就存在以下两种现实的情况。

阳去而阴存有的人一辈子注意养生,在某程度上接近天人合一,将自己的身体局部调理得很好,但他并不能阻止先天之精的正常耗散,到了天年之时,其形体尚存,但神气却去了,这就是阳去而阴存。但这类人极为少见,99.9%的人属于下面那种。

阴去而阳存,人类肉体解剖系统是自私的,它在生存之年,由于喜怒无常、饮食不节、纵欲过度、思虑太重,严重损害了形体器官。在人们的天年远未到来之时,形体已经走到了尽头,死掉了。但此时,它的先天之精还有大量剩余,构成藏象生命体的部分还在,这就是阴去而阳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