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65300000019

第19章 中医不起源于地球文明 (1)

第六节 中医不起源于地球文明 (1)

从历史中,我们找不到中医发明的可信证据,它就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中医不可能源自我们已知文明的发明创造。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中医呢?

关于《黄帝内经》中的问答形式

《易经》有笔记的痕迹,那么《黄帝内经》是否也有笔记的痕迹呢?我们认为不但有,而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经》的成书形式上。

大家知道,《黄帝内经》两部分都是以回答的形式写成的,一问一答,格式基本相同。问答关系有两种,一是黄帝问,臣下答;一是臣下问,黄帝答。具体说:《素问》中问答对象有四人,黄帝、岐伯、鬼臾区、雷公;《灵枢》中的问答对象有六人,黄帝、伯高、岐伯、少愈、少师、雷公。我们举两个例证:

《素问》开篇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

《灵枢》开篇曰:“黄帝问于岐伯: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取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什么《黄帝内经》要采用问答的形式呢?专家们解释说:黄帝乃传说中的古帝王,曾有许多重大发明,使后人受益匪浅,故中华民族一直以黄帝为祖先,历代后人均以黄帝子孙为荣。古人由此将一切文物制度都归于黄帝名下,《淮南子?修务训》曾总结过这种归祖情结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实际上是所问非所答。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黄帝问,而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答的成文格式。而且以上这种解释毕竟是一种假设而已,《淮南子》成书已经很晚,其说只能作为旁证,不能一锤定音,更不能作为第一手证据。其实在这一假设下,还隐藏着另外的可能性,即万一《黄帝内经》真是来自一场问答呢?

其实问答这种成书形式,在古代十分普遍,《素女经》是一部反映房中术但兼有医学内容的书,它也是采取问答形式。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十问》,同样是采取问答形式。如果我们扩大一些视野,会发现更多类似问答的作品,例如:

《论语》的内容中有许多问答,弟子发问请教,孔子以老师的身份作答,“子曰……”一般都是问答的形式,以至于现代一提起“子曰”,都会自然想到孔子。如果说孔子作为教育家,回答学生的提问天经地义,那么先秦时代其它诸子为什么也多用问答的形式呢?

《荀子》一书也基本采取问答的形式,如《王制》开篇曰:“请问为政。曰……”文中也多以设问的形式进行,如《君道篇》:“请问为人君。曰……”

《墨子》一书同样以对话为主,如它每一篇的起头几乎都是“子墨子曰……”文中也夹杂大量对问形式。

《吕氏春秋》中的问答形式也很普遍,每一卷都是以“曰……”来推动完成,例如《第一卷?孟春纪》的形式如下:“孟春,一曰……本生,二曰……重已,三曰……贵公,四曰……”

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出,问答的形式是古代的一种文风,它可能与归祖的情结没有任何关系。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文章格式呢?

一种文体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说,有了隋朝开科取士,才有了科举考试制度,进而有了八股文。而某种文章格式一旦形成,它的稳定期往往又很长,比如,“赋”这种文体形成于汉代,但它却严重影响到了六朝文风,一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可以看到华丽的赋文,绵绵近千年。而且历史越是往上,文风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一种文体延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问答的文体,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它绝不是战国秦汉,甚至也非西周春秋。

这种大规模相一致文体的形成,肯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的年代一定很久远。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假如我们放弃自己的所谓聪明才智,不以疑古为己任,直接承认《黄帝内经》问答的形式,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必然会引出这样一个推测:中医起源于一场真实的问答,起源于一场面对面的传授,《黄帝内经》就是传授时,学生记录下来的笔记。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假设是否太大胆了一些?仅凭《黄帝内经》的成书格式,恐怕证据不够吧。这个推测确实很大胆,它否定了以往关于中医起源的所有研究成果,而且是以最意想不到的图书现象为其依据,风险当然存在。然而,在目前中医起源研究停滞不前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其它角度来研究,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另一方面,《内经》成书格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它有许多种可能,而我们的推测正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法则。

其实,在中国现存的古籍中,并非只有《黄帝内经》一种有笔记的痕迹,在其他的古籍中我们也发现了笔记的痕迹,在上一节里,我们曾经谈到《易经》中的笔记痕迹,这说明“《黄帝内经》起源于笔记形式”的推论是完全有根据的,它不是孤证。而如果承认了《内经》的笔记特点,那就必须承认问答形式的真实性。

“《黄帝内经》起源于一场问答,起源于面对面的传授”。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神”授中医

那么,是什么人在遥远的古代传授了像《易经》、《黄帝内经》这样高深的知识呢?根据《黄帝内经》以上提供的证据,我们认为,《内经》的对话形式其中就包含了中医的起源:中医起源于神灵,这是上古“神”(此神也许并非我们理解的那样,这是些有高深知识的某种生物)对人类进行教育、传授的结果。我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中医不同寻常的来历,所以使用了对话这种方式加以记录,其实《内经》就是传授时的笔记综合。

既然中医起源于一场神对人的有意传授,那么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在论述《易经》起源时,曾用大量事实说明《易经》与大洪水有关,表明它是在大洪水之后人类得到的史前文明成果。其实这个推论我们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起源当中得到间接的证实,因为中医也起源于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事件。

中医的第一批执业者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巫师,有人曾经说,连黄帝也是一个巫师而且是一个最大的巫师。那么巫师产生在什么时候呢?

据神话记载,在很早的时候,天和地是连着的,后来有了开天辟地之事。中国神话关于开天一共有三个版本:一是盘古开天;二是“共工触山”;三是颛顼“绝地天通”。这三个版本的神话虽然都在讲述天地分离的故事,但重点不同,第一个版本重点讲世界的来源,有点像《圣经?创世纪》;第二、第三个版本则当为一类,讲的是一个意外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天地分离。

“共工触山”大意是:共工和祝融都是天上的神,一个是水神,一个是火神。有一年不知为了什么,这两位大神刀兵相见,结果是共工战败了,气得他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撞去,“轰”的一声响,不周山塌了,天地分离了,故发生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现象。

“绝天地通”大意是:原来天地是相通的,地上的人可以随便上天溜一圈,天上的神也经常私自跑到地上逛一逛,所以那段时间是人类的黄金时期。可是有一年,天上出了个坏神叫蚩尤,他偷偷跑到人世间鼓动苗族造反,组成了一支包括巨人在内的强大军队,浩浩荡荡杀向中原,想夺黄帝的宝座。黄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次叛乱平息。但这件事给黄帝的打击很大,平息叛乱以后,黄帝再无意政事,就把政权交给了颛顼。颛顼在总结经验时认为,蚩尤跑下界策动造反,都是因为天地相连的缘故。他一狠心,命令“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究竟怎样“绝天地通”,古书没有记载,因为此事太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无论怎么说,从此天地再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