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79

第79章 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

第七十七章 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

——赵翼眼中的朱元璋(1328-1398)

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的独龙阜珠峰下,沉睡着一位帝国的开国之君,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于是他勤俭治国,休养生息,夺相权,杀功臣,为子孙的权力上了一道又一道锁,自己便安然住进自己金陵帝王之宫。留下身后事万千,与后人任意评说。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刘邦毕竟是泗水亭长,还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从农民阵营中走出来的他,从此富贵无边,无人能及,这就使得他与原来的劳苦大众们“道不同”而难为谋。但是,和刘邦一样,这位开国之君也选择了休养生息政策,毕竟天下初平,经过战争的劫难,百姓离乱困苦,要想从头收拾山河,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因此朱元璋说道:“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经历乱世的朱元璋其实比谁心里都清楚开国之初百姓的状态,他的比喻也恰切,用初飞的小鸟和小树比喻百姓,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

在如何休养生息上,这位开国皇帝有治国的几个重要理念,首先要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活富足;二是凡事要节俭,正是“节用,爱民”之道;三是不给百姓增加劳役负担;四是提倡教育,办学校,加强道德法制教育;最后一条就是整顿吏治,禁止贪暴的官吏横行。

概括起来,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这是“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毕竟他生活在元末,对元朝官吏的横征暴敛、贪赃害民,富民勾结官吏、仗势欺人的行为有深刻的感受,他最了解贪官,也最痛恨贪官。所以他希望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不损害百姓的利益,浪费他们的钱财。因此,他将执政的重点放在了惩治贪暴,整顿吏治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代开国之君的明智之举。

他采用了各种办法整顿官僚队伍,但贪污腐败似乎与官僚队伍难解难分,犹如毒瘤般总是铲除不仅,这既困扰着百姓,也困扰着朱元璋。但他手中有一件法宝,那就是绝对权力,朱元璋把这种权力发挥到了极至,对手下的贪官污吏决不留情,宁可错杀也决不放过——使用重典。朱元璋一朝的刑罚让人闻之生畏,以致几百年后的文豪鲁迅对此也大为感慨,说刑罚如此之残酷,令人感到不像是在人间。

然而,朱元璋以严刑苛法治理天下、驾驭群臣,不但没像秦朝那样二世而亡,还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国祚的基础,是因为他“不得罪百姓”,懂得如何爱护老百姓。而下狠心来整治贪官污吏这一点就是最好的证明,毕竟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剥削自己的贪官。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因此使当时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明史?循吏传》里记载,在有明一代的清官中,仅洪武一朝的清官数量就占整个明王朝清官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不仅缓和了官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而且成为明初完成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的有力保障。

皇权在手,朱元璋坐在自己的皇帝宝座,看着自己用双手打下来的大好河山,自是无限感慨,也无限珍惜,因此,他持身勤俭,治国勤奋,在他用心经营下,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后代皇权事情时候他就不放心了?我的儿孙是否能守着我打下来的江山呢?

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当朝宰相——胡惟庸。朱元璋心就狠了起来,他抓住机会以谋反的罪名诛了胡惟庸三族,并借此东风,撤消中书省,不再设丞相。胡惟庸一案的血流成河,并没有让朱元璋放心,因为宰相虽然没有了,还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大臣呢!难以保证他们不会起异心,于是他又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蓝玉案起。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纵观中国历史,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处理得最为妥当,这是因为他气量恢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自有其合理之处,而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杀开国功臣。其实两者也有区别,朱元璋身边的人都是他的同乡,和他出生入死,与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国之后如果让他们恪守君臣之礼,或永不起异心,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证的。因此,为了给以后的子孙扫清道路,他选择了斩草除根。

但是朱元璋的屠戮如此耸人听闻,也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无论如何,经过胡蓝案,宰相一职取消了,开国功臣也被屠戮殆尽。从此皇帝身兼君主与宰相,行使着皇权和相权,如若遇到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就是国家之幸,如果遇到昏庸之辈,那也只能祈求他对国家的损害小一些了。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可惜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其“圣贤、豪杰”性格者少,而承其“盗贼”之秉性者多,从而造就了大明一朝十几位个性鲜明的皇帝,左右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

【名家巡礼】

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