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76

第76章 亡金贵族,为蒙元帝国注入儒家思想

第七十四章 亡金贵族,为蒙元帝国注入儒家思想

——范文澜品评耶律楚材(1190-1244)

昆明湖——北京的西湖,既不胖也不瘦。虽然苏轼不曾来过这里,但另一位大学者,耶律楚材,却看中了它。当年他随蒙古铁骑南征北伐途中,时常怀念故乡山水,写下“归隐西山五亩宫”等诗句,死后终得偿所愿,以此为永远的安息之地。今人从颐和园东门进入,沿仁寿殿南侧前行至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仍能找到庭院深深的耶律楚材祠——北屋内陈列数米高的红土堆,即其遗冢。但已是乾隆年间重修的。

当时,乾隆造清漪园(今颐和园前身),在瓮山之阳挖出耶律楚材棺木,皇帝下令“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并加盖祠堂三间,内供塑像及墓碑。乾隆对耶律楚材的评价颇高,他亲笔题诗曰:“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擒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 乾隆泼墨题诗,犹觉不过瘾,还让丞相汪由敦写一篇《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极尽褒扬。被成吉思汗倚为左膀右臂的耶律楚材,入土之后依然被历代统治阶级所看重。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其住在北京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他本是契丹人,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曾任金朝国史院编修及尚书右丞。成吉思汗攻破金中都后,首先想到了他,下诏书令其从军参政,并为之取了个“美髯公”的外号。象耶律楚材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是不多的,在西征中的表现也很不错,因此成吉思汗对他的印象很好。这位一代天骄辞世前曾指着耶律楚材告诉其子窝阔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窝阔台从其父之言,倍加重用耶律楚材;而耶律楚材也不负厚望,为蒙古帝国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时,蒙古立国未久,又连年征战,国库急需补充。而蒙古人只知掳掠,不懂休养生息,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耶律楚材设十路征收课税所,起用著名儒生20余人,使税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获白银50万两,金帛、粮食等奇货无数。太宗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了耶律楚材,并明令规定“事无巨细,皆先白之”。至此,耶律楚材由掌管文书、占卜者的必阉赤变成了蒙古大汗的亲臣、重臣,成为权重一时的国相。

范文澜先生曾说:蒙古朝,耶律楚材等则作为亡金地主阶级和汉文化的代表人,在促使蒙古适应中原的统治制度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这话很有道理。位至中书令的耶律楚材励精图治,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推行封建化政策,将儒家的治国思想运用于实践当中,使蒙古帝国接纳了中原封建文化的洗礼,绕过了游牧民族的历史暗礁,促进了蒙古帝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具体表现在:重用儒臣,施行军政分立,加强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并反对屠杀,禁止扑买课税,对统治区的人民实行汉族编产制度。这些改革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在对待屠城这一事件上,蒙古军队侵略亚欧各国和征服国内各民族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规定:凡是进攻敌人的城镇,只要对方进行抵抗,一旦攻克,不问老幼、贫富、逆顺,除工匠外,大部分杀戮,少数妇女和儿童成为奴隶。耶律楚材就建议:凡是很巧的工匠,拥有财富的大户,都集中在汴京城里,这些人一概不能杀。窝阔台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从此,蒙古军队屠城的事渐渐减少了。

耶律楚材所做出的这番丰功伟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背后的艰辛与艰难又是常人无法体会的。难怪元朝的宋子贞在评价耶律楚材时说:在那个“大乱之后,天纲绝,八理灭”的时代,“以一书生,孤立于庙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学”,确实是很困难的。但他终于发挥他的才干,取得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改革,使“天下之人固已均受其赐”,贡献之大非同一般。耶律楚材因此赢得了“治天下匠”的美名。

从一定意义上说,蒙古帝国之所以没有骤兴骤亡,与耶律楚材的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耶律楚材 “以唐虞吾君为远图,以成康吾君为己任”,“尽弥沦之术,入酬酢之汁”,终于使成吉思汗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巩固下来,为元朝开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1244年,一代贤相耶律楚材走完了他传奇而又光辉的一生,病逝于蒙古高原,遗嘱以马革裹尸运回燕京,埋葬在玉泉山下瓮山泊旁,全了他的思乡之情,念乡之意。此地原来很荒凉,芦苇遮天,自从耶律楚材归来之后,才变得热闹了。高官显贵、文豪墨客都前来凭吊英魂,以乾隆为代表的历代统治阶级之所以褒扬耶律楚材,主要是因为他站在封建儒家道德的立场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范文澜认为我们今天评价耶律楚材,则是由于他提倡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在促进蒙古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从而也是在中华民族的缔造和形成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我国多民族结合和前进的道路上,确实有过不小的贡献,我们应该给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位契丹的后人最终为蒙古所用,成为一代名相,奠定了元朝的统治,可谓大元多名士,怎奈多昏君,国祚尤短,世之悲也。

【名家巡礼】

宋子贞(1182—1266),字周臣。金潞州长子县(今属山西)人,以词赋擅长,与族兄宋知柔同补太学生,人以大、小宋称呼,在金朝很有名声。金末战乱,宋子贞离乡出走,辗转赵、魏间,宋将彭义斌驻守大名,召他做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死后,他投靠严实。实“闻其名,招置幕府,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至元初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不久拜中书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