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563000000027

第27章 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

第二十五章 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

——黄朴民眼中的李广(?-前119年)

读过书的几乎都知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人们永远怀念和称赞这位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戍边大业,身经百战却最终饮恨自刎的飞将军。边关冷月,大漠荒冢,一段凝结着戍边将士的爱恨荣辱,悲欢离合的历史和李广的悲剧交融在一起,永远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在中国历史上,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让后世人发出无数的慨叹。他自“结发”起参加无数次与匈奴的交战,使得匈奴听说只要李广驻守或参战,匈奴人顿觉寒意,这等威风无人可比。可他迟迟没有封侯。和李广出身相同的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李广之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随霍去病打仗,军工卓越,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叹抱怨。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令后人热泪盈眶。然而,学者黄朴民认为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以致出现王维 “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而发出的诗句。黄朴民说抛开文人感情导致的常论,静思原因,李广的悲剧命运是关乎时代的大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难封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汉武帝登基后,变以往的“无为而治”为“积极有为”,一下子改变了汉高祖以来对匈奴的策略,主动出击。而李广让匈奴人丧心的消极抵御时代形成的战术就不实用了。尽管李广在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时期,退匈奴次数无数,以奋战而闻名天下。他也曾与百人深陷匈奴大军之中,从容应对,以智计令匈奴不敢袭击他军队,这分胆识,一直为后人所称颂。而在武帝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时候,不免显得“江郎才尽”,无法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武帝自然也想培养自己的势利,恰巧新将卫青、霍去病都是“皇亲国戚”,便纷纷得宠,这便注定李广要退出战场舞台。 “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广上了年纪,已经不讨武帝的欢喜,而他似乎又很倒霉,以往他虽然常常能迫追匈奴,却从没有取上将首级的战功,时不时地还输那么几丈。这点让汉武帝对他更不放心,便给他安排到大将军卫青手下做偏将。这一点让李广久久不能释怀,在后来的战斗中就出现不听指挥的现象,单独行动,天不作美,军队没有向导,竟然迷路了,偌大个军队在沙漠里绕来绕去,结果落在卫青之后,未能与匈奴作战,不幸令单于脱逃。等到他带军回营,卫青立刻派人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到了卫青幕府前,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

一代名将就此归为尘土,呜呼哀哉。可叹他一生为汉庭效力,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确实让人悲叹,王维为其抱不平:“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也是可以的,但是说的有些不是事实了。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这就不免说明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了。

学者黄朴民先生认为,李广只能称作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在战斗过程中,虽然勇猛,但却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原因。

李广爱兵如子、身先士卒早已闻名。例如士兵们都吃了,他才吃等等,他的确是个好人,他“宽缓不苛”使得军人们甘愿为他牺牲。但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行军打仗时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如果不是他在远地布置哨兵,早就遭到危险。黄朴民先生对这种统军的方式评价说:“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无天时、无人和,李广的不幸,李广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怪只怪那岁月不饶人、其性又如火,二者加身,他想不服也不成。不过英雄都有缺陷的,千代之后,无数的人依然敬仰这个铁骨铮铮、百折不挠的汉子。

【名家巡礼】

黄朴民: 1958年生于浙江绍兴市。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军事史。出版近二十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人民日报》“强国论坛”等地多次作专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