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5620300000001

第1章 自序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喜欢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路边风景四时迥异。清风拂面,偶有遐思飞翔,有时会忽然想到,我这几十年的风雨人生,竟一直行走在历史的田野。那是一个“缘”字啊!

我对历史产生兴趣,始于小学二年级,并且得益于父亲的引导和熏陶。有一天,同班同学郭万堂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他爸爸当过红军,跟着毛主席爬过雪山走过草地。那神气牛得很,我好生羡慕。回到家中对父母讲起,父母相视一笑。父亲问:“郭万堂多大了?”我说:“8岁了。”父亲又问:“你知道红军长征是什么时候?”我摇摇头。但我看得出来,父母亲识破了郭万堂的话是小孩吹大牛。后来,父亲给我讲了发生在30年代的那段革命历史,还买了一本介绍长征的小人书让我看。我觉得很神圣,但还是不理解战争的严酷,为什么要吃树根和皮带呢?他们吃不上馒头可以吃窝窝头呀!

小学三年级,“****”开始了。小县城里分配来许多外地人大学生,瘦瘦的戴着白框眼镜的龚宁如老师和我家住在一个院子。他借给我好多本历史故事小册子,《罗成》《岳飞》《佘太君》等等,我特别喜欢看。当中学语文老师的父亲也喜欢读史,他有一套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经常翻看,有时给我讲讲,我有的根本听不懂,有的似懂非懂。但是,少年的心,对历史充满好奇,觉得那是一个神秘浩瀚的所在。高中毕业去插队,自己买了一本《中国历史年表》,生吞活剥地读,古代历史的脉络大致搞清。印象中,小学、中学都没开过历史课,只是凭兴趣东拾西拣地学了点皮毛。

1976年秋,我被县委派到《雁北报》学习,认识了在报社当编辑的赵文朴伯伯。他是父亲的朋友,待我如女儿一般。他借给我唐诗宋词名句摘抄本的同时,送给我一本《世界近现代史》。我边学习采编业务,边将这本书看了好几遍,满眼掠过世界风云,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推翻巴士底狱的日子,深深地印在脑中。次年冬恢复高考,我有幸赶上,填报的三个志愿里,第一个是中文,第二个是哲学,第三个便是历史。

就这么巧,学了四年汉语言文学,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分配给我的任务竟是在新创建的新闻专业讲授“中国新闻史”。这样,我的双脚真正踏上了历史的田野,开始兴致盎然地左顾右盼、寻幽访胜了。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班学习一年,与来自各省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20几位教师,组成新闻史教学领域的“第三世界”。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几位老师一方面授业解惑,指导我们备课,一方面鼓励大家进行研究。大家非常刻苦,非常活跃,很快就出了成果。收入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我在大学任教时期发表的论文,其中,《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1985年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全国黄远生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被《新闻学刊》和《社科情报与资料》选中发表。1986年我评上讲师,事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创刊不几年的《党史文汇》,印象极深,难以忘怀。于是,辗转了解,寤寐求之。1992年,终于如愿以偿调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汇编辑部,成为一名期刊编辑,圆了记者梦。

从大学讲坛来到期刊园林,于我,是一次艰难的需要勇气的激情选择。好在历史不断,又续前缘。党史期刊是一所学校,做编辑的过程首先是学习党史的过程。在党史文汇编辑部工作,至今已近20年。挑战、磨炼、进步、提高,人生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老专家、老前辈教会我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老领导教会我如何办好党史期刊,编选稿件时如何“炼意”“炼字”;文朋书友神交多年或不曾谋面,却经常分享读书思考的快乐;广大读者、作者一篇稿件、一封信、一个电话,给予我无私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编辑部团队多次新老交替,但民主、团结、敬业、进取的氛围令人愉悦……当然,“为人作嫁”的同时,自己也写了不少人物专访和研究文章。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细数过往,点点滴滴。都是我和历史缘分的记忆。2009年冬,点亮我心灵智慧之灯的父亲辞世。他生前曾多次鼓励我整理发表过的文字集结成书,并答应为我作序。这个任务在父亲生前没有完成,造成思之心痛的遗憾。今年春天,母亲再三催促我要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让我非常感动。如今,《行走在历史的田野》终于编辑成册,并荣幸得到国学大家、百岁老人姚奠中先生亲笔题写书名。浅陋之作,为自己小结,亦为报答母亲的殷殷之情,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杂思絮语,一一记录,且为序。

2011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