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问关公
5619100000024

第24章 许昌的特产为什么叫“剑蜡”?

河南省许昌市有一个特产,叫作“剑蜡”,新颖别致,声名远扬,销路很广。民间传说,这种“剑蜡”,来自关羽护送刘备两位夫人的故事。

曹操通过张辽在土山说合,得到了关羽,满心欢喜,下令班师回许都。关羽请两位嫂嫂上了车,自己引军护车而行。

曹操本想促使关羽和两位夫人发生一些暖味之事,乱他君臣之礼,离间他和刘备的亲密关系,因此途中夜宿时,故意只拨一间房子给关羽,让他和两个嫂嫂同住。关羽请两位嫂嫂进屋休息,自己却站在门外守护,一直到天亮,毫无疲倦的样子。曹操手下人把这情形报告了,他不由得心中暗暗称赞。

回到许都,曹操拨了一座宅院给关羽。关羽把院子一分为二,两个嫂嫂和老仆住后院,自己和士兵在外院。白天,他到内宅门口去请安问候,晚上常常点燃灯火,通宵不眠,带兵在四周巡逻守护。半年时间,天天如此,从不懈怠(成语“秉烛达旦”,由此而来)。曹操知道了,愈加敬重关羽。

古时蜡烛紧缺,关羽常把蜡烛一劈两半,分送给二位嫂嫂,让她们通宵照明。这段剑劈蜡烛、秉烛达旦的佳话传扬开来,有些做蜡烛的精明商人便动了心思,专门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作“关公剑劈蜡”,简称“剑蜡”,一直流传到现在。

清朝有一首甄汝舟写的七绝诗《两院英风》,专门赞项关羽不失名节的行为:

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

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颖川。

现在,许昌市城内南大街东侧,留有关羽“一宅两院”的遗址,还有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

当阳关陵还有座“达旦亭”,宋端宗皇帝特意御制了一副楹联:

对嫂非避嫌此夜心中思汉,

赦瞒岂报德当时眼下无曹。

这前一句的意思是说,关羽对二位嫂嫂秉烛达旦的态度,并非只是为了避免嫌疑,而是反映了他忠于刘备、一心要光复汉室的强烈信念。

知道刘备下落后,关羽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单行,过关斩将。无论到了哪里,总是请二位嫂嫂上坐,自己恭恭敬敬地侧立一旁。有位老庄主说:“你与刘备本不是同胞兄弟,何必对他的夫人如此讲究礼节?”关羽却说:“二位嫂嫂随军征战,出生入死,也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兄长不在身边,所以更不能让她们受到委屈。”他忠心耿耿,费尽周折,终于把二位夫人平安送到刘备那里。

据说关羽原来眼睛很明亮,就是因为长期秉烛达旦,一双丹凤眼才落下了怕光怕风的毛病,一遇强光强风就睁不大。因此,他在太阳底下,总是眯缝着眼,只有在杀人的时候,才会猛力睁开。民间由此流传一句俗话:“关老爷的眼,眯缝眼。”还传下一句歇后语:“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