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561400000042

第42章 1 妈妈,你别离开我

第七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1 妈妈,你别离开我

妈妈在厨房烧菜,圆圆像条小尾巴似的在妈妈身边蹭来蹭去,妈妈让她一个人去玩,可圆圆说什么也不肯。平时,圆圆就特别依恋妈妈,无论是吃饭、玩耍还是睡觉都要妈妈陪着。一见妈妈不在,她就会到处找,甚至妈妈洗澡时,她也要守在门外。每天去幼儿园,圆圆就对妈妈依依不舍,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妈妈。

原来圆圆的爸爸平时早出晚归,工作很忙,在家里基本上是个“甩手掌柜”,圆圆的吃喝拉撒都是由母亲操持的,这无意中养成了圆圆特别依恋妈妈的习惯。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的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连接。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复杂化,经过一定的阶段而发展。根据鲍尔比理论,依恋行为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 对人物不加区别地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如母亲,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这种行为易激发母亲的母性行为。因此,母亲和婴儿在一起的时间增多。

第二阶段(3~6个月) 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行使母亲职责的人表现出自发性喜悦之情,并表现出伴有喜悦情绪的社会反应。

第三阶段(6个月~3岁) 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处于“陌生人焦虑”时期,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戒和惧怕的情绪。如果能很好地对待婴儿的信号行为,能够减轻他们的惧怕和不安情绪。与此同时,婴儿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四阶段(从3岁开始) 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的关系。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什么地方,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行使母亲职责的人已形成一种永远的联系。能对依恋对象的行动进行预测,能洞察依恋对象的情感和动机。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已拥有对依恋对象持续反应的系统。

依恋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还有文化差异,但依恋发展的基本模式一致。

延伸阅读:依恋是为了获得安全感

玉玉小时候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经常要留心妈妈在不在身边。后来,送她上幼儿园也挺费劲的,玉玉好像特别依恋家。妈妈很想知道,怎样做才能帮助玉玉消除精神紧张,为此她咨询了有关专家。

专家告诉妈妈,像玉玉那样依恋家、依恋妈妈,在年幼的孩子身上经常能够看到。尤其是那些敏感、胆怯、生性内向,平日里和父母分离较少的孩子,他们有可能对和父母的分离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称为“分离性焦虑”。幼年时经常体验到分离性焦虑又不能得到缓解的孩子,其日后在情感发展方面可能会潜藏着一些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呢?通常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多和孩子在一起玩耍,一旦分离(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分离)要分步骤做好“铺垫”工作,也就是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缓慢进行,不要让孩子感觉突然间“失去”了什么重要的关系,孩子会因为失去心理依托而产生焦虑。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去做什么,何时回来,承诺了就一定要践约。如此经历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妈妈不会“远离”他而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