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561400000041

第41章 5 孩子禁得住糖果的诱惑吗

第六章5 孩子禁得住糖果的诱惑吗

森林里正在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看谁坚持到底”。比赛规定每个运动员必须带上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跑完1000米,中途不能偷吃。小羊、小猫、小白兔报名参加了这项比赛。起跑线上,小羊的脖子上戴着青青的草环,小猫把一串小鱼挂在脖子上,小白兔则拿着一根新鲜的胡萝卜。随着发令枪一声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远离了起跑线,在跑道上奔驰,谁也不落后。刚到半途,小猫忍不住吃了一条挂在嘴边的小鱼,“味道太美了!”但它不敢再吃第二条鱼,一路跑到了终点。小白兔看到小猫吃了鱼,心里有些痒痒的,忍不住对手里的胡萝卜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咬一口,但是转眼想到比赛规定不到终点时不能吃,就把胡萝卜放进了口袋里,继续往前跑。小羊呢?它稍稍落后于小猫和小白兔,它们的一举一动小羊都看在眼里,而且脖子上那一圈鲜嫩的青草是多么诱人啊!但是小羊忍住没有碰一下青草,坚持跑到了终点。最后,小象裁判把冠军给了小羊。

这是北京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观看的一部动画片,它引起了小朋友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象裁判不公平,小白兔应该得冠军,因为它比小羊先到终点,而且很聪明,藏起了胡萝卜没有吃;有的小朋友坚持说小象裁判是对的,因为小羊没有碰青草坚持跑到了终点;有些小朋友甚至认为小猫是第一个到终点的,它只是吃了一条鱼,冠军应该是属于它的。究竟谁应该得到冠军呢?

假使你只有4岁,妈妈告诉你:她要出去买菜,如果你能乖乖地一个人在家玩,等她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如果你不能乖乖地在家待着,那你就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而且马上就能拿到。你会怎么做呢?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做过类似的实验。

面对糖果,部分孩子决心熬过那漫长的20分钟,一直等到实验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小孩几乎在实验员出去的那一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糖了。

这个实验表明,儿童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要等孩子上学懂事之后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只不过此时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米切尔的这项研究是从这些孩子4岁时开始跟踪研究的,一直坚持到他们高中毕业。大约12~14年后,在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抵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面对困难,他们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办事可靠,能赢得普遍的信任。

经不住诱惑的孩子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经调查,最早拿糖果的孩子语文与数学平均得分分别为425分与528分,而最能等待的孩子语文和数学平均得分分别为610分与652分,平均总分相差竟达120分,后者在学习品质上也比前者优秀。

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育儿启示: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呢?关键就在于帮助孩子形成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方法可谓多样,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11~3岁

和孩子一起玩“金鸡独立”的亲子游戏,看谁用一只脚站的时间最长。或者让孩子用绳子把开口较大的小环穿起来,看看一分钟最多能穿多少个。在孩子想吃某种喜爱的糖果之前,先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类似的游戏,如果成绩“达标”,就奖励孩子想吃的糖果。另外,“延迟”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告诉孩子:“刚才你已经吃过一颗糖了,这颗糖要等晚上吃完晚饭才能吃。”让孩子学会适当控制自己“渴望”与“失望”的情绪,并让孩子逐渐认识到“任何东西不是想要就能立刻得到的”。

23~6岁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孩子如果参加了舞蹈班,就应该告诉他们:“每次都要认认真真地跟老师学,儿童节演出的时候你才能上台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对于参加了棋类活动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不要着急,一着一着地下,坚持到最后你就是最棒的。”如果孩子想去游乐园,可以说:“这个星期爸爸妈妈很忙,我们下周末去游乐园好吗?”

总而言之,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实际上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只言片语所能奏效。延迟与否,延迟多长时间,都不是关键所在,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认识并最终成为习惯:任何愿望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