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人必备会计与财税知识
5518300000009

第9章 记账是怎么回事?(1)

第1(节)账本的最初原形——丁字账

一、弄清楚会计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例如,根据“现金”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现金”账户,有关现金的每一笔收入、支出都应该按顺序登记,每日结算出现金的余额。通过“现金”账户,可以提供一定时期现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二、掌握会计账户的结构与格式

虽然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但从价值量的角度看,不外乎有增加、减少两种情况。增加减去减少,即为余额。账户为了记录各类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及结余情况,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便于登记增加、减少、结余情况的结构。因此,每一账户首先应该设置三个部分,一部分用来登记资产、权益的增加数,另一部分登记资产、权益的减少数,还有一个部分登记资产、权益的结余数。这三个部分构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目前,我国各单位普遍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请注意,这里的“借”和“贷”仅仅是一对记账符号而已。它只代表记账的方向,而无增加或减少的含义,账户还有余额栏。账户的基本结构如表4-1所示。

表3-1会计科目

年月日凭证号数摘要借方贷方借或贷余额

经济业务发生应在账户中加以登记。登记在借方的数额称为“借方发生额”,登记在贷方的数额称为“贷方发生额”。两方相减后的数额称为“本期的期末余额”。如果借方数额大于贷方数额,其余额为“借方余额”;如果贷方数额大于借方数额,其余额为“贷方余额”。账户中的期末余额,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

当然对于一个完整的账户而言,除了必须有反映增加数和减少数以及结余数三栏外,还应包括其他栏目,用以反映其他相关的内容。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登账的日期;

登账的依据(即凭证编号);

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即摘要);

增加、减少的金额和余额。

以上账户的结构也可以简化成“T”形账户表示,如表4-2所示。

表3-2

借方账户名称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本期发生额合计

借方账户名称贷方

本期发生额

期初余额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上表中,左方和右方登记的增减余额称为本期发生额,到期末应当结算出期末余额。本期为期末余额转入下一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四个金额之间的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反映一定时期内该账户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而期末余额则反映其变动的结果。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向。

会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六大要素,相应的,账户也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成本类账户以及利润类账户6大类。由于利润类账户包括“利润”、“利润分配”等账户,它们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具有相同的性质,因而可以并入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这样一来,账户按会计要素实际上就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成本类5大类账户。

了解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期末余额在借方,本期的借方期末余额即为下期的借方期初余额。其具体结构如表4-3所示:

表3-3

借方资产账户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增加额合计

期末余额本期减少额合计

了解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负债类账户的增加数必须与资产类账户增加数的方向相反。负债类账户的增加必须记录在“贷方”,而其减少数记录在“借方”。这样做的结果,一般说来,贷方会大于借方。它们间的差额称为余额。其方向也应与其增加数在一方,即“贷方”。本期期末余额,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其具体结构如表4-4所示:

表3-4

借方负债账户贷方

本期减少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合计

本期增加额合计

期末余额

负债类账户结构中各项目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负债增加总数-本期负债减少总数

了解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由于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属于企业资产的来源,因此它们的账户结构是相同的,具体结构如表4-5所示:

表3-5

借方所有者权益账户贷方

本期减少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合计

本期增加额合计

期末余额

所有者权益账户结构中各项目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所有者权益增加总数-本期所有者权益减少总数

了解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因为收入是所有者权益派生出来的,并且收入是使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因素,所以,收入类账户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为了计算经营成果,习惯上将收入类账户结清,期末无余额,即使期末有余额,一般也都在增加方,即贷方。其结构如表4-6所示:

表3-6

借方收入类账户贷方

本期收入结转数

(减少)本期收入发生数

(增加)

本期收入结转总数

本期收入发生总数

了解费用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由于费用成本类账户是由所有者权益派生出来的,并且是使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因素,因此,费用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应该是相反的。即费用成本的发生数应登记在“借方”,费用成本结转数应登记在“贷方”。为了计算经营成果,习惯上都将这类账户转平,期末无余额,即使期末有余额一般也都在增加方,即在“借方”,具体结构如表4-7所示。

表3-7

借方费用成本类账户贷方

本期费用成本发生数

(减少)本期费用成本结转数

(增加)

本期费用成本发生总数

本期费用成本结转总数

第2(节)最通行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为理论基础,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以“借贷方式发生额总额相等”为试算平衡方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对象,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重要的会计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客观必然的数量关系,即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是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在一个会计要素的项目发生了增减变化时,在同一个会计要素之间,或者是另一个或两个会计要素的项目之间必然随之发生增减变动,以维持平衡公式不被破坏。只有维持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相关的账户中进行等额登记,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完整性。所以说,会计恒等式是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借贷记账法有如下几点主要内容:

第一,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在账户的结构中我们已经讲到,为了反映经济业务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我们用“左”、“右”来记录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在借贷记账法下,由于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人们在会计核算中长期以来习惯称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借”和“贷”是代表记账方向的一对记账符号,在不同性质的账户中表示不同的含义。

第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把每一项经济业务记入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记账规则的。现以实例来说明和概括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例1】企业向银行借入长期借款200000元。

这一经济业务使资产类账户银行存款增加了200000元,同时使负债类账户长期借款也增加了20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和“长期借款”账户的贷方。

【例2】甲企业以现金方式向企业投入资本250000元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类账户银行存款增加了250000元,同时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增加了25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和“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

【例3】企业用银行存款去偿还短期借款1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类账户银行存款减少了10000元,同时使负债类账户短期借款减少了1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和“短期借款”账户的借方。

【例4】企业因破产清算向投资者退还投资现金3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资产类账户现金减少了30000元,同时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减少3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现金”账户的贷方和“实收资本”账户的借方。

【例5】企业以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100000元。

这一经济业务,使资产类账户固定资产增加了100000元,同时使资产类账户中的银行存款减少了10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例6】企业将200000元短期借款转入长期借款。

这项经济业务,使负债类账户短期借款减少了200000元。同时使负债类账户长期借款增加了20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借方和“长期借款”账户的贷方。

【例7】某企业年终计算出应付给投资者的利润12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负债类账户应付利润增加了120000元,同时,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本年利润减少了12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应付利润”账户的贷方和“利润分配”账户的借方(在会计上,由于管理的需要,本年利润的减少在利润分配账户的借方表示)。

【例8】某企业将本企业所欠贷款200000元转作投入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使负债账户应付账款减少了200000元,同时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增加了20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和“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

【例9】企业经批准将其资本公积20000元转增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引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增加了20000元,同时使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资本公积减少了20000元。因此应分别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和“资本公积”账户的借方。

由上述举例可以知道,经济业务的变化多种多样。概括以上几种情况,不论在哪种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必须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而且所记借方的金额与贷方的金额必然相等。为此,可以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借贷记账法的这一记账规则,适用于每一项经济业务。

第3(节)日常经济事项的会计翻译——会计语言

像其他任何一种专业工作一样,会计工作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和职业化,因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它独特的职业术语,这是会计的语言,也是每一位学习财会知识的人所必须掌握的。

一、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会计确认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判断某项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按确认的任务的不同,会计确认可以分为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1.初次确认

初次确认是对原始的经济信息进行确认,判断其是否属于会计核算范围之列,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发生大量的经济信息,但这些经济信息并非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范围。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属于会计核算范围,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只有经过会计的初次确认,才能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记入有关账簿。因而,会计的初次确认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筛选过程,即选择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经济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

2.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属于对会计信息的再加工和提纯。经过初次确认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借助于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和程序,可以转化为会计信息资料。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效用,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列入会计报表进行披露。再次确认就是要确定在会计报告中,披露什么、披露多少、如何披露的问题,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会计再次确认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进行再次确认,如在物价变动时,对企业存货的变动影响进行再次确认等。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已经加工过的会计信息的再提纯。

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空间界限可分割性、时间界限可分割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经济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确认的审慎性等8个方面。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结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确定应记录项目的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它是会计确认的核心,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未经确认,就不能进行计量;没有计量,确认也就失去了意义。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来看,会计计量工作无处不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计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计量实物量和计量价值量。

1.会计计量单位

计量尺度的发展经历了实物量度、劳动量量度和价值量度的过程。在早先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过程和结果的简单性,实物量度就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量度和劳动量量度逐渐不能适应全面反映经济活动过程的需要,于是,货币作为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就逐渐取代了实物量度和劳动量量度,而成为计量的主要尺度。但必须指出的是,货币作为计量的主要尺度,并不排除以实物量和劳动量作为计量的辅助量度。

2.会计计量基础

确定了会计的计量单位,还必须确定按什么标准来确定应记入账款项的金额。会计的计量基础,是指会计工作中所采用的计量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来记账。在实务工作中,会计的计量基础通常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可变现价值。

(1)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以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有助于各项资产和负债确认与计量结果的检查及控制。同时,按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使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提高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2)现行成本,是指在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及市场状况下的成本,如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时,可采用重置价值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