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山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山西城镇服务业投资中,旅游业在建投资项目共12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2个,同比增长21.2%;旅游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4.6亿元,在2007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56.8%,比山西城镇服务业投资增速高20.6个百分点,占山西城镇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2.4%,比2007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和全国一样,%2008年山西旅游业经受了天灾人祸的挑战和考验,但仍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国内旅游人数9383.79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0.02%,国内旅游收入721.26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26.96%;入境过夜旅游人数939260人次,比2007年增长27.29%,实现旅游创汇30064.64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35.61%;全省旅游总收入达739.32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27.12%,在全国排第13位,较2007年前进1位,在中部六省居第4位。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旅游业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以来,连通周边客源市场的太旧、京大、晋焦、邯长、运三、运风、大运、太长等多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形成了以省城太原为中心的3小时旅游圈。太原、运城、长治、大同等民用机场运营良好,各地旅游开发所依托的水、电、气及生态环境等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为旅游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全省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达到6369个,其中旅游景区(景点)628处,正式对外开放的220余处,A级景区60处(5A级2家,4A级25家,3A级1家,2A级25家,A级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4个(工业旅游示范点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77个),有6家景区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的景区、景点20余处,年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景点有1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4个。全省有各类旅游接待场所3849个(含宾馆、饭店、招待所、疗养院、度假村等),旅行社共有668家(国内旅行社624家,国际旅行社44家),星级饭店317个(五星级6家,四星级40家,三星级105家,二星级165家,一星级1家),旅游餐饮单位368个,旅游运输单位47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128个,旅游娱乐单位682家。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加快了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建设,规划整合了佛教古建、晋商文化、黄河文明、寻根祭祖、太行山水、红色经典6条精品线路,并加大了宣传促销力度。经过持续不断的市场开拓,6条精品线路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旅游人气指数大幅上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山西在全国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海南。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被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三)旅游产业各要素合理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
近年来省旅游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及时提出了“三个转变”、“六项调整”的工作思路:即由发展入境旅游为重点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由只注重景区建设向注重旅游要素市场的配套转变,由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追求总体质量型增长转变;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定位,调整市场开拓战略,调整宣传促销方法,调整促销队伍的构成,调整主题形象口号和宣传策略。
随着山西省加大发展民俗文化、工农业旅游、文物古建、自然山水、红色旅游、科技教育等复合型旅游产品的力度,民俗民风旅游产品成为山西省冬春旅游主打产品,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了工农业旅游工作在全省的展开。全省又有8家单位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验收,旅游示范点晋城皇城村的经验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做了重点推广。全省工农业旅游工作正在由“点”向“线”、向“面”转化。农业观光和农家乐旅游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自驾车游客成为黄金周游客主体。在旅游方式上以自驾游为主的散客游占了较大比例,特别在黄金周期间成为游客的主体,部分景区自驾车游客占到60%以上。自驾车、散客游的增长不仅使游客的人均花费大大增加,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拉动和带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海外旅游市场的客源构成中,欧洲客源增长速度最快。随着全省各市旅游产品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旅游市场结构正在从以往的城市为主向全省各市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四)管理和促销成效显着,初步树立旅游形象。
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山西省旅游发展与行动计划纲要》等政策法规,加强了旅游行业管理。平遥国际摄影节、华夏文明看山西艺术周、山西国际面食节、大同云冈旅游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月等一系列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对主要目标市场的外向型促销,树立了山西旅游主题形象。
针对国内客源的促销活动也非常之多。各景区先后赴广州、深圳、东莞等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在上海举办了大型的旅游推介会,在杭州举办了“平遥城市日”活动,赴河南省举办专场山西旅游推介会,并邀请郑州市旅行商、记者百余人考察我省太行山水旅游线路。在中央电视台和上海东方卫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山西旅游形象广告宣传。还组团参加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长沙中部博览会、济南国际旅交会、乌鲁木齐经贸洽谈会、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河南省三门峡市旅游推介会等多项会展。
海外旅游市场进行深度挖掘和巩固。山西省组团赴日本进行旅游宣传促销等活动,先后与韩国、台湾、香港旅行商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参加了韩国国际旅游展览会、德国柏林旅游展览,策划举办了山西(香港)旅游推介会,与香港旅游业协会和企业签署了《晋港进一步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提升了山西省旅游的知名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行为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影响。《乔家大院》、《亮剑》等一批以我省内容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先后在央视一套热播,对山西省旅游形象的提升和旅游市场的开拓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另外,省旅游局编辑出版了《山西旅游景区点大全》,与省测绘局合作出版了《山西旅游地图集》,还编辑出版了《山西旅游邮票剪纸集锦》。在《亚洲旅游》连续出版的三期山西专刊,在全国旅游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这些重点书目的出版,为宣传山西旅游业开拓了新的领域。
三、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投资严重不足,旅游产品不完善,旅游促销滞后。
全省直接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及建设一个中型煤矿的投入。与山西省富集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没有按照优势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导致旅游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产品不完善,没有打造出要素齐备的国际国内精品线路。各级政府旅游宣传经费少,省级旅游促销经费每年约400万元,而杭州市每年经费在5000万元左右,苏州市是1800万元,山东省近4000万元,是我省的4.5倍-12.5倍。旅游市场促销乏力,旅游宣传促销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在国内客源市场竞争中影响力不足,市场影响面窄。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游客大幅度增加的需求矛盾加大。
“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数激增,特别是自驾游成倍增长,凸显了山西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的严重不足。旅游交通不畅,尤其是主干线到旅游景区的连接线仍然梗阻,旅游航班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的需要。旅游道路标识缺失,给日益成为黄金周主体的自驾车游客特别是外地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些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停车场严重不足。
(三)旅游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落后。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互相制约,资源整合不足;二是旅游行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旅游安全工作形势比较严峻;三是市场机制发育不全,旅游企业小散弱;四是“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不配套,景区经营还停留在资源导向、“门票经济”的水平上;五是面对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资金、管理、人才、智力支持不足,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难度大。
(四)传统发展惯性大,支柱产业地位未能真正确立。
政府对传统资源产业的依赖,导致旅游业发展难以得到全面具体落实。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口头上讲得多,具体政策措施少。目前,山西省扶持旅游业的政策需进一步落实,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投入仍显不足。对资源过度依赖和无序开发,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依然严峻。
四、发展方向根据“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工作指导方针,省政府制订了《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全国新兴旅游热点省,建设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北方生态休闲避暑胜地。
以资源分布为基础,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按照支撑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要求,根据旅游规律,“十一五”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重点为“1236”,即:一条“大脉”、两个中心城市、三条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
(一)一条“大脉”
依托大运路、太长路和石太铁路构成的“大”字型旅游对外干线通道,结合3纵11横的干线公路网络和县、乡、村公路,建设旅游交通网络。
(二)两个中心城市提升太原和大同功能,强化其作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全省“十一五”各项建设相衔接,依靠城镇建设,形成旅游集散地。依靠特色县建设,培育旅游重点县。从而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城市、重点旅游县城、旅游城镇四级建设格局。
(三)三条旅游经济带大运旅游经济带:依托大运高速公路,整合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太行旅游经济带:建设太行山旅游公路,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特色产品;黄河旅游经济带:建设沿黄公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在观光旅游基础上,开发宗教、修学、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四)六条精品旅游线路佛教古建旅游精品线路:以五台山、云冈石窟为龙头,以大同市为中心城市,忻州、朔州市为次中心城市,抓住五台山到北京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建设等机遇,在做大佛教古建文化的基础上,培育边塞文化、文化艺术、避暑度假、科考修学、生态旅游等亮点,建设复合型旅游精品干线。
晋商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以平遥古城、晋祠、绵山为龙头,以太原市为中心,榆次、阳泉、吕梁为次中心,突出晋商民俗文化主题,带动发展太岳山、吕梁山风光、工业旅游、城市旅游等。
寻根觅祖旅游精品线路:以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关帝庙、尧庙、永乐宫、普救寺、死海、后土祠、历山等为重点,围绕“黄河魂、中华根”主题,建成以寻根祭祖为主体,兼顾开发爱情胜地、康体疗养、笑话、民俗、黄河风情的复合型旅游线路。
太行山水旅游精品线路:沿太长高速、太焦铁路两侧,太岳山、中条山以东,太行山以西,涵盖长治、晋城两市,阳泉、晋中部分地区。全面整合太行山旅游资源,以“太行山水、中华脊梁”为主题,以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考察修学、工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康体运动、自驾车旅游等为辅助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黄河文明旅游精品线路:沿黄公路,从北至南穿越忻州、吕梁、临汾和运城西侧。以“黄河风光、黄土风情”为主题,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康体运动为一体的复合型精品线路。
红色经典旅游精品线路:太行红色旅游线路框架:太原-定襄-灵丘-涞源-西柏坡-昔阳-武乡-黎城;吕梁红色旅游线路框架:太原-兴县-离石-交口-介休。
[思考题]
1.山西省现行的行政区划对旅游开发有何利弊?
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简述近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状况。总结山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经验。
4.请为山西省的旅游促销宣传支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