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551100000009

第9章 儒家经典

第八章儒家经典:《论语》

提起《论语》,大概是最为人熟知的儒家经典,可以说,《论语》甚至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个

人修养中的

基础部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写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圣人言行弟子编纂

《论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一生言行,包括孔子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或弟子间相互问

答之语的著作。这些话当时被随时记下来,孔子死后,弟子门人把它收集起来,编辑成书,

即是《论语》。在汉代,《论语》有三种本子。其中《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

古论语》为西汉景帝子鲁恭王刘余为建宫室,毁孔子旧宅

得。因其不用汉代隶书,而用战国时通行文字书写,故称《古论语》。东汉末,大经学家郑

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以后还有一些人为之

作注。三国魏何晏集众注之善者,作《论语集解》,与郑玄之《论语注》并立学官。至唐代

,郑注亡佚。而何注留传了下来。

对于《论语》的编纂者为谁,成书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郑玄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

撰”。柳宗元《论语辩》以为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者为之尔”。“孔子弟子尝

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就《论语》中提供的一些信息推断,此书不是

一人一时完成,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经过约80年时间的努力陆续编成的。最后成书

当在公元前400年左右。

《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

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这样说,《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籍。

《论语》的成书时,正值奴隶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走向全面崩

溃,新的封建制不可遏止地形成和壮大起来,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得空前尖锐和激烈。奴隶

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更加激化,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风

起云涌,已经壮大起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展开了向奴隶主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城市中的自由

民,即所谓“国人”,掀起了反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各条战线上的斗争,汇成了强大的洪流

,猛烈地冲击着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天下大乱,“礼坏乐崩”。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实行剧烈变革的大转变的时代。《论语》就是这个大转变时代的产物。

集大成作儒学圣典

《论语》每篇取第一章中的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如《学而》、《为政》、《

公冶长》等。《论语》包含的内容很广,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

德等各个方面。

《论语》一书的核心就是“仁”,“仁”的伦理学意义是“爱人”。

用“仁”这个基本范畴把“为政以德”,即取“为政”为篇名,

以下类此。除个别篇有个大致中心,如《学而》讲做人的根本,《八NC031》、《乡

党》讲礼

乐制度外,作为语录体著作的《论语》,多数篇章没有中心,各章之间也没有内在联系。

《论语》语言简约、凝炼,善于用简短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意蕴,令人玩味不尽。宋代理学家

程颐说:“顾自十七八谈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论语》中的

一些词句,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在人民中广泛流传。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欲速则不达”,“三思而后行”,“任重而道远”等等,这些简练的语句,表

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论语》中提出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道理规范是忠、孝、悌、信、恕。忠是臣对君以及一般

人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孝与悌是维护家族、宗族之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是维系宗法关系

的纽带。孝是对父母的敬养和服从,规范着族内、家内成员对族长、家长的行为,以维护族

长、家长的绝对权威。悌是尊重兄长,规范着族内、家内同辈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宗子

、长子在子辈中的绝对权威。孝与悌都包含着下对上的自觉服从。信,就是诚实不欺,信守

诺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关于“信”的。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

是处理君臣朋友等关系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

孔子很强调礼对各种道德行为的节制作用。礼作为礼节仪文,是实践仁德的外在形式,不同

的道理规范正是通过相应的礼的实施而体现出来。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是讲用礼来建立统治秩序,

使等级关系固定化,使阶级关系达到和谐。

“为政以德”意思是用道德准则作为处理政务的指导方针和主导,即德治。认为礼德之治能

触及人们心灵,比刑政之治更为有效。

实行德治,首先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先“修己”,后“安人”。统治者“修己

”,一方面是培养爱人的道德情感,这是执政者所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形成道德形象以

感化民众。用德处理政务,就好像北极星处在它座处的位置,而周围群星环绕一样,只要统

治者“居其所”,老百姓也会自然地拥戴他们。

孔子最为憧憬的,是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和“安百姓”,他认为这是连尧

舜都还没有完全做到的,然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是“仁,无以尚之”的价值尺度。追求仁德并不是个别人的倾向,而是人

们共同的意愿。

既然仁德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追求,那么,当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时,很自然地,应该以仁德为

尺度,决定取舍。

孔子高度赞扬维护道理原则、实践道德理想的献身精神,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

。

为了实现“仁”的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所谓中庸,指观察和处理

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包括执中与用中两个环节。过与不及是相对于中的两端,它说明一定事

物在时空中的运动,当它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并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

是“中”。因此,这个“中”可以理解为“度”,事物的真理性就在“度”之中,没有达到

或超过这个“度”都会陷于片面性或谬误。孔子还认为“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在不

同的时间、不同的事物中,适中关系并不一样。

孔子对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对立两端的辩证认识和处理,体现了“中庸”这一方法和原则的运

用。在治国的理论中,孔子提出宽与猛、惠与费、劳与怨、富国与富民等矛盾进行考察。他

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不是对矛盾的两端进行抑制,而是寻求调节点,采用适当的途径使双方

的利益联结起来,共同得到满足。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打破“官学”,“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

孔子

“学而优则仕”、因材施教、循循

善诱、虚心求教、学行并重、学思相济的教育

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在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上总结

出的可贵经验,在我国教育史上确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儒学家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

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

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

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整个封建时代,尤其是汉代以后,孔子开创的儒学始终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因此,作为儒

学主要经典著作的《论语》,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自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是封建士大夫和莘莘学子的必读书,无论是精华面还是糟粕面,都深深地渗透进政治、道德

、文教等各个领域里。它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民性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

被历代权势者扩大与利用其中的消极面,改造成为统治与奴役人民思想的手段,这种同样明

显的正负社会效应,就使对《论语》的评价众说纷纭,甚至尖锐对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

的:《论语》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而且其影响已越出国界,遍及东方乃至世界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著作简直是“汗牛充栋”,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

谱》中所著录的就达30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