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文化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5431000000012

第12章 秦兵马俑之谜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掘出上了由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四号坑组成的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这就是令世人惊叹叫绝的秦兵马俑,堪称“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最着名的一号俑坑,由6000件陶人、陶马组成一个长方形军阵。整个军阵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210个弓弩手组成的前锋部队,中间是6000人的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后而是35乘驷马战车,战车两侧各有一排保护驭手的侧翼部队。这些武士俑身高1.75~1.95米,均按秦军将士形象塑造,体格魁伟,服饰逼真,神态生动。他们手执戈、矛、戟、铩等各种兵器,严阵以待。陶马则高1.5米,长2米,离大健壮,肌肉丰满,表情机警,栩栩如生,匹匹都如同即将奔赴疆场的骏马。经判断,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指挥部”,四号坑为“中军”。

人们认为,只有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才具有组织和指挥这支钢铁队伍的气度翻能力。秦始皇死后,有这么一支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大军。因此,这些俑坑就应该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毫无疑义就是他的殉葬品。

可是,有人经考证否定了这个结论,提出了一堆疑问,使这个公认的看法变成了扑朔迷离的谜团。

其一,军阵之谜。

在一号坑和二号坑里,发掘出战车。它们和步兵、骑兵组成方阵,形成一种作战方式。但是在《文献通考》、《菽园杂记》、《淮南子》和《史记》等古籍记载中,那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军阵。那么,兵马俑也就不该属于秦始皇了。

其二,武士之谜。

四个俑坑中的大部分兵士均身穿战袍,腿扎行膝,足登浅履,精梳着各种头髻,没有一个人戴攻坚作战的头盔,没有着护身铠甲。秦始皇怎么能用这样无战斗力的军队征战南北吗?

其三,武器之谜。

秦统一六国后,为防止旧贵族反叛,下令收缴全国的兵器,铸成钟座和各重24万斤的12个大铜人,违者诛杀。然而,在兵马俑坑中竟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矛、戟、铍等长柄武器及弩弓。这都是违禁的。因此,当时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做的。

其四,服饰颜色之谜。

秦统一六国之后,规定“衣服、旌旗、节旗皆为尚黑”的制度,一律着黑色。可是俑坑中的武士俑们,身上穿的却是五颜六色的衣服,不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到底兵马俑的主人是谁呢?

学者陈景元在《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发表的《秦俑新探》一文中详细考证了俑坑中出土的铜铖的年代顺序和武士俑身上的铭文,认定这些兵马俑属于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后。这位太后本是楚国人,生前嫁到秦国,专权41年。这些兵马俑是她的仪仗队,是护送她的亡灵回老家的。

然而,上海《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2期发表刘修明的文章,对上述说法又提出两个问题,使这个说法难以成立。其一,俑坑出土的兵器比秦宣太后晚50年。谁也不会把当代的新式器加到半个世纪前的死者的坟墓中去。兵器之一名为“相邦吕不韦戈”,属于秦始皇时代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之物。兵器之二名为“寺工”长铍“寺工”一词最早出现在秦始皇二年,是专铸墓葬兵器的官署。况且这些兵器出土时,生层并没有被挖掘过的痕迹。其二是秦宣太后的葬地。《史记》中明确记载“宣太后死,葬芷阳骊山”。实际上,芷阳在骊山南麓,而兵马俑坑在骊山北麓,方向正好相反。一个是言之凿凿的史实,一个是明确无误的实地,结论根本不同。

兵马俑的主人究竟是谁?这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