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寓言: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捕杀一只小羊来吃。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了。猎犬听了它的话语,看了它的眼泪,非常感动,便放了这匹狼。想不到这匹狼在猎犬回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幸好牧羊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猎犬一命。这个寓言告诉人们,对于那些奸佞小人万不可有“妇人之仁”。若是对坏人动了菩萨心肠,心慈手软,可能深受其害。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有三个:
1.顺其言,反其意
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例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有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驴子”在美国南方语言中,是“傻瓜、笨蛋”的代名词。那个人将“犹太人与驴”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2.结构相仿,意义相对
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如丹麦着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生活简朴,常常戴顶破旧帽子在街道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几个关键词的位置倒了一下,显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3.佯装进入,大智若愚
这种方法就是假装没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它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例如: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钱,回复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对方的刁难、侮辱人的行为,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他就照那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也真搞得那人难下台。
总之,面对小人的圈套和诡计,你必须保持冷静。在对方处境不妙时,不妨痛下杀手,“痛打落水狗”。当对方想用毒计整治你、侮辱你时,最好用对方讲的道理、方法、要求,依样画葫芦,返还给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年年岁岁劝善,岁岁年年有恶。以善报恶,不以正义抗邪恶,虽然出发点很好,然而不免呆憨、幼稚,不足以除恶扬善。恶者横行,正因为善者软弱。不要只痴想以善感动恶。恶之所以恶,正是在于它难以被感动,否则,也就不叫作恶了。善者要强而有力,要以“恶”对恶,要讲究对付恶的技巧。如此,恶才会感到善的力量。四处碰壁,四面楚歌,恶才会有所收敛。
控制自己的心灵
1.最难控制的是自己
凡是那些体悟佛理的世俗中人都知道,佛学的道理并不高深,也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去做,但是没有几个人得道成佛。原因在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完全控制住,人们免不了放纵自己,一任自己****的发展。
为佛之道在一“空”字。男子汉大丈夫,说放下就放下,一切都无所谓了,这就是四大皆空的“空”。
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却自叹办不到。比如说要空掉美色,本不是件很难的小事,可是****一来,我们却马上缴械。挣钱养家的事,说不做就可以不做,但是没有几个人能马上做到这一点。
所以,尽管我们老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真正能立地成佛的却没有几个人。
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对于对方律师的质问通常会以“我不记得了”或“我不知道”来回答。所以聪明的律师就会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来套取犯人的供词。有时他会故意羞辱犯人,激怒犯人。一旦犯人上了钩,被律师的话刺激得怒不可遏,就往往会失去自制,说出他在冷静的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供词。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有的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除了机遇不同外,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但是有些人虽然勤奋,却注意力不集中,今天想学一门外语,明天注意力又转移到政治理论上了。漫不经心是人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无以成就。而克服漫不经心,就必得有一定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让自己一次只完成一件事。
2.有自制力才能控制别人
有一次,小江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态势。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小江的不满,在一次整栋大楼只剩小江一个人时,他就立即把整栋大楼的电闸关掉。这种情形发生了几次,小江决定进行反击。
周末下午,机会来了。小江刚在桌前坐下,电灯灭了。小江跳了起来,奔到楼下锅炉房。管理员正若无其事地边吹口哨边铲煤添煤。小江破口大骂,一口气骂了六七分钟,最后实在找不到什么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力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晚上有点儿激动吧?”
你完全可以想象小江是一种什么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位文盲,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小江这样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况且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小江挑选的。
小江非常沮丧,恨这位管理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没用。回到办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那人道歉。
小江又回到锅炉房,轮到那位管理员吃惊了:“你有什么事?”
小江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
这话显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员不好意思起来:“不用向我道歉,刚才并没人听见你讲的话,况且我这么做,只是泄泄私愤,对你这个人我并无恶感。”
你听,他居然说出对小江并无恶感这样的话来。小江非常感动,两人就那么站着,又一口气聊了一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两人居然成了好朋友。小江也从此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旦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一名有教养的人——都能轻易将他打败。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先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3.自制才有可能成功
自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可以说是努力的同义语。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人有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条件所许可的范围。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所想得,但得之有度,远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也。故必控制自己,否则,举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费枉然。又有些奢华之事,如着华衣,娱耳目,实乃人生之琐事,但又非凡人所能自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力竭精衰的小事了,人必然会颓废不振,空耗一生。
有人说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你今天计划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后,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会义无反顾地披衣下床?
如果你要远行,但身体乏力,你是否要停止旅行的计划?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极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你是继续做呢,还是停下来等等看?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在纸面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放在现实中,自己去拷问自己,恐怕也就不会回答得太利索了。眼见的事实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都被打趴下了。他们不是不会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是缺乏自制力难以控制自己。
因此,又有人说了,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做道理上不能做的事,他自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做道理上应做的事,他强制自己去做。做与不做,克制与强制,超乎常人性情之外,这就是取得成功的因素。
4.怎样培养自制力
如何培养自制力?要按我们经常说的那样,无非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话好像是让人用道德的力量来束缚、控制自身的行为。在现代行为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仅仅是对了一点儿。
如果人们仅靠意志与毅力来培养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没能成功呢?难道能说他们缺乏意志与毅力?
行为学家在分析了人们成功的因素之后,告诉了我们培养自制力的几种科学的方法。
首先,是掌握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儿可以说是与国人传统的认识相吻合,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问题。然后再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该会如何,不做又该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其次,是控制目标。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绪。
第三是控制自己的关系群。关系群就是与你保持一定联系与友情的有关系的人群。人不可能与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他必然有所选择。
选择一定的关系群做什么?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享休戚,与他们一同成长。
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接触的人对你的影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会吸纳什么样的知识和概念,在头脑中构建起什么样的理念,这些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机遇,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你所接触的人群就是给你提供频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间了解了,在做事上也靠近了,于是便有了合作的意向,托付的意向,他人的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诸实施,就等于机遇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第四是掌握沟通的方式。一个健全的人,在与人交往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在很多时候,不少人在与人打交道时,就因为对某些细节不太注意,而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会。仔细倾听即是其一。行为学家告诫我们,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沟通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聆听、观察以及吸收。当我们沟通时,我们要用信息来使聆听者获得一些价值,并彼此了解。
很多人擅长侃侃而谈,并以此为荣。的确,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辞烘托了交际氛围,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兴、友善地交流沟通。但对这些人来说,如此的举止或许能使你赢来朋友,却得不到对你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交际方式只能使你付出,却无法收获什么。
为什么近代以来出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业界泰斗几乎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性格内向的人更适宜成就大业?或许这里有很多可供解释的理由,比方说性格内向的人,行为方式是收敛式的,能沉下心来思考等。但有一点不争的看法就是,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都是在做听众,而非演讲者。倾听——他们未必愿意这样做,或许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使他们有机会知悉别人的观点,体会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并把这一切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系统中来,从而提高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扎在一堆,那也是有点糟糕的事,若大家都愿做忠实的听众,把装纳知识与智慧的口袋敞得开开的,都等着别人往外出,这交际活动八成要泡汤,最后大家不得不失望地收起什么也没捞着的口袋。
既然说要收获必然要付出,那么性格内向的人不妨就客串一下演讲者,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倾倒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其实,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会发现,你不单单是在付出,你同样也在收获,你可以听听人们对你观点的反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你观点的“质量”如何,它们是否需要“吐故纳新”等。看来,在交际场合,讲与听这两个角色不是绝对的,两者可以适时转换,只要你时时在敞开着口袋,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会有所收获,都会从这些收获中获得成功的基因。
最后,要学会控制忧虑。情绪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智慧迭出,情绪就好。看天,天是蓝的;看花,花是美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还没做完甚至于还没开始着手做,障碍一个接着一个,头脑转不过弯儿,情绪上就受波动,看啥啥不顺眼,尽管它们和你高兴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
如果情绪仅仅是思想与行为的终极或“排泄物”——如果事情做砸了,痛苦一场——那也罢了,糟糕的是情绪往往会改变你原来的观念,并自然而然地对你以后要做的事产生影响。情绪不是思想和行为的终极“排泄物”,它是它们中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前面我们谈过控制自己情绪的话题,其实,坏情绪不仅仅是暴怒、颓丧,它还包括忧虑。对所做的事过于患得患失,情感过于低沉,瞻前顾后,都会在你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人生的真正报酬,取决于贡献的质与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就会有所收获。
充分理解“和”的意义
1.发火与不发火
生活中非理性的因素很多,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非理性的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不该有的后果。
面临这样的场景,你会发火吗?当公共汽车到站时,一个人才从车中间拿起行李,挺费劲地挪到车门口下车,因他行动太慢,大家免不了陪他一会儿工夫。这事情放在急性子的售票员身上,他免不了要敦促并数落几向,或许还会夹杂一些多少有辱斯文的话语。其实,这样的场合多了,可你不能老是这样气急败坏地敦促人呀?你不妨想想,这人或许天生的行动迟缓,不知挨过老婆多少骂!老婆骂他都不管用,其他人还操什么心?
这样安慰自己,逻辑上说不过去,但于情有益,因为你压住了火气,很幽默、理智地把这事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