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8岁登基,69岁去世,在位共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政绩突出,是清朝优秀的帝王,由他而始的“康乾盛世”,全面带动了清王朝的伟大振兴,也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全球的知名度。孝庄太后对康熙皇帝的教导与培养,比对顺治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忆起祖母的教导,康熙皇帝满怀深情地说:“回想起我自幼父皇早逝,缺少至亲疼爱,在祖母膝下受教30余年,每每受到她的谆谆指导,才有幸取得今天一点成绩。假如没有祖母对我的精心培养,我就没有今天的一切。祖母对我的各种恩情,我真是一生一世都难以回报!”言语中的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康熙皇帝所言,在他亲政的前20年中,时时都可以感到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也就是说,离开孝庄太后的辅佐,就不会有康熙皇帝的成就,更不会有大清朝的繁荣富强。
康熙即位不久,四大臣协同辅政的局面由于鳌拜专权独断渐渐解体,在政治上,形成了鳌拜大权独揽的局面。
鳌拜利用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一事,拉拢镶黄旗大臣索尼向苏克萨哈找碴,想要将其排挤出最高统治集团。索尼担心,不愿卷入这场是非,便奏请太后,请求皇帝亲政。孝庄太后觉得康熙还小,不妨缓一两年再说。在两旗换地过程中,鳌拜滥施淫威,旗民强烈反抗。对此,康熙皇帝亲自出面调和,让他暂停圈地。可鳌拜毫不理会,反而找借口处死了主持正义的三名满汉官员苏纳海、朱昌柞和王登联。鳌拜霸道的行为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醒,她知道,鳌拜权力的无限膨胀,已经对小皇帝产生了威胁。在权臣的淫威面前,她丝毫没有让步,立即决定早日让康熙亲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14岁的玄烨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少帝亲政,是孝庄太后保卫皇孙权利的开端。
康熙亲政后,鳌拜的劣迹没有收敛。鳌拜这样欺凌幼主,引起了孝庄太后的极大反对。她暗中留心寻找鳌拜的罪证。
康熙八年(1669)正月后,宫中出现了一群整日里游玩打闹的少年子弟。他们都是各旗王公之子,是皇帝挑选来陪同训练“布库”(摔跤)的。鳌拜进出宫廷,时常能够看到他们和小皇帝摔在一起,从来没放在心上。就在五月的一天,鳌拜遵旨入宫,刚入宫门,就听见康熙皇帝用稚嫩却十分威严的声音命令道:“给我拿下!”埋伏在四周的少年跤手们蜂拥而上,和鳌拜扭打在一起。开始鳌拜还以为是孩子们和他开玩笑,直到他被五花大绑推到康熙面前,才意识到是中计被捉。康熙智擒鳌拜后,马上将他打入狱中终身囚禁,并处死了他的死党20多人。同时给苏克萨哈和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鼓励百官上书言事。孝庄太后帮助康熙除掉鳌拜后,引导着这个16岁的少年天子走上了全面治乱振兴之路。
这时的孝庄太后已头发花白,再让她像年轻时那样凡事亲为,已是勉为其难。再加上康熙少年老成,已具有政治家的大气和圣君的威严。于是,孝庄太后大胆放权于贤孙。
康熙自然没有辜负祖母的期望。他运筹帷幄,先平定三藩,后收复台湾,再大战雅克萨,而后亲征漠西噶尔丹,加强了清朝对东南、东北及西北边疆的统治。对内,康熙整顿吏治,反贪倡廉,招募贤士,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开河漕运,便民利国,理顺了清廷统治秩序。对于孙儿的各种行动,孝庄太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康熙朝政治清明、国家昌盛是对太后最大的精神慰藉。
坚韧的个性,忍辱负重的品质,把孝庄皇后和大清帝国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个人利益去分析,她在那个时期把自己的事业开创到了鼎盛;从国家利益去看,她历尽万难支撑着大清江山50余年,并帮助康熙把清朝推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不管于公于私,这位非凡的女性都足以流芳百世。
清朝建国最初,政治环境真是相当的险恶,而孝庄皇后置身其中却游刃有余,应该全部归功于她坚韧不屈的个性。正是这样一种个性,使她具有一种天生不认输的精神,从而做事专一,不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样的人格魅力也使她能将自己身边的人才牢牢吸引住,一起努力达成自己的毕生愿望。
由此可见,养成既坚且韧的性格特点是多么重要!
拥有坚韧性格的人,一般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他们做事专一,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算遇到挫折和打击,也总会凭着自己的长处迅速战胜并崛起。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获得这种性格,再加上一定的策略,成大事就会志在必得。
培养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
生活中几乎重演着一个悲剧:很多勤劳刻苦、奋斗不息的人往往不能够成功反而穷困潦倒;而一些懒惰无能、平庸无德的人反而能轻易地获得成功,攫取财富、权力和声名。于是,有人哀叹命运的不公,有人哀叹自己天生“命”不好,在摇首叹息之际,他们向命运妥协了,向命运低头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我们应当知道,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并非天生注定的,亦非不可改变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幸运,也不可能永远被厄运纠缠。要相信,命运由我们自己创造,命运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偶然因素,这些偶然因素往往会改变人的一生,但这些因素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无论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还是向命运抗争,都有一个接受眼前命运的问题。同命运抗争,在于知其可为而为之,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可为而为之,是聪明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愚蠢的。
如果你奋斗了,努力了,拼搏了,但你依然屡遭挫折,连栽跟头,未获成功,也不要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理智地接受和承认现实,并进一步找出、分析遭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进而改变现状,改变命运。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里根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全家四口人只有靠父亲一人当售货员的工资维持生活,因而当里根逐渐长大后,不可避免地面临家庭经济的困境。在里根上小学时,父亲又被解雇,全家人真的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里根的独立意识。他和哥哥帮着母亲在大学足球场卖爆米花,他们一边卖爆米花,一边看球。他们是足球场的常客,与球员们混得很熟。球员们很同情这兄弟俩。兄弟俩知道家里艰难,从不向父母要这要那,身上穿的、用的,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里根的学费更成了问题。为了继续上学,积攒学费,13岁的里根每周六下午和周日都去附近的建筑工地当临时工,在那儿搬砖、推土、运水泥。星期日干10小时才挣35美分。他饿了啃面包,渴了喝自来水,别的同学在看电影、旅游,而他却在工地上流汗。在中学和大学时期,他完全是靠半工半读走过来的。他曾做过公园里的业余救生员,在一个暑假中挣够一年的学费还有剩余,此外他还在学校食堂里刷碗、洗盘子、扫地。
生活的艰辛磨炼了里根的意志,培养了他的信心,也使他产生了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1932年,里根大学毕业后,决定试试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里根搭便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每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个播音室里,一位很和气的女士告诉他,大电台是不会冒险雇用一名毫无经验的新手的。“再去试试,找家小电台,那里可能会有机会。”她说。
里根又搭便车回到了伊利诺州的迪克逊。虽然迪克逊没有电台,但里根的父亲说,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开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由于里根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他提出了申请。那工作听起来正适合自己,但未能如愿。
“最好的总会到来。”母亲提醒里根说。父亲借车给他,于是他驾车行驶70英里来到了特莱城。里根试了试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节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错的苏格兰人,名叫彼特·麦克阿瑟,他告诉里根说他们已经雇用了一名播音员。当里根离开他的办公室时,受挫的郁闷心情一下子发作了,他大声地问道:“要是不能在电台工作,又怎么能当上一名体育播音员呢?”
里根正在那里等电梯,突然听到了麦克阿瑟的叫声:“你刚才说体育什么来着?你懂橄榄球吗?”接着他让里根站在一架麦克风前,凭想象演播一场比赛。由于里根的出色表现,他被录用了。
在回家的路上,里根想到了母亲的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
这次求职成了里根人生旅途的新起点。它使里根懂得,一个人只要有信心,能把握自己该干什么,那么就应该走出去,用力敲开那一扇扇机会之门。在以后的岁月里,里根奋发努力,凭他个人的能力,从演员一直做上了美国总统的位置。
大凡英雄情怀、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架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也未尝不可利用作为进身的阶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墙上去。当初,张良、韩信就是刘邦的梯子,韩林就是朱元璋的马桶。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没有必要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做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气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但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定理想目标时,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难就愈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忍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瑰丽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忍的品质。
一场大雪过后,树林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的很多枝条被厚厚的积雪压得折断了,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变曲,结果冰雪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实在是备受摧残。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就掉落下来。松树树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干依旧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小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地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起人来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处世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成为风车面前的“唐·吉诃德”。
富兰克林终身难忘前辈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被誉为“美国之父”。
我们有时难免碰到一些无理的人或事。你对某人的不良或错误行为进行直接责备时,他却反过来与你顶撞。如在一外国球场里,一个大学生的视线完全被前面一位年轻妇女的帽子挡住了。于是大学生说:“请您摘下帽子。”可妇女连头也不回。“请您摘下帽子。”大学生气冲冲地重复了一遍,“为了这个位子,我破费了15个卢布,却什么也看不见!”“为了这顶帽子,我破费了115个卢布。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它。”年轻的妇女说完,仍然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她不讲公共道德,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大学生。
碰到这种无理行为,你怎么办?许多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反驳时还是条条是道,“理由”充足得很。你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这时,应该怎样反击这种无理的行为,使对方觉得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呢?
对于蛮不讲理者,一定要据理力争。楚王存心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不进,他面对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人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童年时代生活非常艰苦。成名以后,罗蒙诺索夫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衣着,埋头于研究学问。一个专爱讲究衣着但又不学无术、自作聪明的家伙,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窟窿挖苦般地嘲笑他:“从这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罗蒙诺索夫所使用的应对策略,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让我从狗洞进城,那进的自然就是狗国了;既然把我当作最无能的来使,那么你也就是最无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我当然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或许有人要说,对人要讲真诚,为什么还提倡以牙还牙,不是让人以恶抗恶吗?其实,真诚是需要条件的。真诚者与真诚者肝胆相照,就像是两块打火石相撞,迸射出的是心灵的火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对你刁滑,你也必须“刁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