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干部能力新观
5390700000012

第12章 开拓创新能力(3)

韦尔奇要求麦克纳尼以及通用的其他每一位事业部主管们都时常重新审查自己的工作计划,正视每天早晨面临的新问题。那也许是一个关于竞争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关于市场的问题,每天早±情况都不一样,昨天重要的今天却可能已不再重要。“结果,你被迫去面对,去适应新的情况。”麦克纳尼说,“根据在过去24小时中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很可能会对昨天刚刚达成协议的一笔交易,或者刚刚开始执行的一个方案,做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像杰克这样的家伙的确很少见。在许多公司里,领导者们大都不愿意改变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不愿意‘朝令夕改’。”

韦尔奇则不然。据麦克纳尼观察,韦尔奇视变革为动力,尽管那可能会使公司在一段时期内陷入某种程度的混乱。

杰克总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某个行动方案是否已不重要、已经过时或者效用在降低。”罗伯特·赖特——通用所辖的NBC电视网的董事长——这样说,“他使一个公司永葆活力的能力简直是一流的。在某个策略被充分挖掘利用之后,他总是有能力立即提出另一套新的策略构想。”

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发动的第一次变革是革命性的。

在1980年,韦尔奇接手通用的前一年,公司运营很正常——至少大多数人这样认为,它有25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利润达15亿美元,并且被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收录于全美各大经济院校使用的许多畅销的管理学教材中。

可是,这位通用董事长依然忧心忡忡。也许他不相信教科书。

他担心如果不对公司的结构、产品、规模等方面进行一些较大的变革,通用会走向衰退。

他了解经营环境已日趋竞争激烈,深信这些变化会给通用招致大麻烦,而公司应付不断发展的经营环境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

他的任务并不简单,因为,正如他乐于指出的,变革是没有选民支持的,他将很难召集起大批员工来支持他的计划。几乎没有在岗人员认为变革是令人愉快的。

变革像通用电气这样一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在许多人看来是荒唐的。

但杰克·韦尔奇不这么想。

几乎与每个人相反,他高瞻远瞩,能够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通用这种大型公司所面临的危险。

其他人则不会去理会那些危险,他们视之为荧光屏上微不足道的雷达光点儿而已。为什么不呢?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他们自身的前途就不会受到影响,自认为至少近期内可以高枕无忧了。

虽然如此,高科技产业和全球化竞争趋势迅猛发展,对通用的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构成了挑战,质量不断改善的高水平产品层出不穷。

而且所有这些变化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着。

杰克·韦尔奇不仅承认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以一贯的积极态度去接受它、利用它。外界变化给他提供了一个机遇去创造一个崭新的通用电气公司,去造就一个能够在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中勇敢搏击风浪的公司。

当他对公司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有一件事情变得相当清楚:通用需要的那种变革不是一种表面化的临时的修修补补。绝对不是,为了真正增强通用电气的竞争力,他必须进行更加激烈、触及到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是美国主要的大型企业所从未尝试过的。没有别的什么人或事件胁迫他这样做——那甚至也不是通用基层人员的呼声,这些人恰恰认为公司状况很好。他确信自己是对的——这就足够了。

在解释他1981年接乎通用时的具体情况时,韦尔奇着重强调两个主要现实: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高通货膨胀和每个通用部门面临的来自亚洲的威胁。

2、消极畏难,无力创新。领导创新不是创新主体凭着个人热情与勇气就能成功开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上的深化、拓展和升华,它需要以丰厚而合理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和后盾的。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对某一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进一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认识基础。有些领导干部创新意志脆弱一遇到挫折、困难和压力,就陷入了“惟条件论”的泥潭,就很快失去信心,放弃创新目标。还有一些领导缺乏创新的胆量和气魄,在创新机遇面前缩手缩脚,无所作为。

3、囿于利益,不愿创新。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利益阶层或集团组成的,这些不同利益阶层或集团有时会意见不一,甚至对立。一项创新的政策,因侵犯某一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而难以推行,这种情况往往成为创新的障碍。历史上的商鞅变法、雍正王朝实行的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进步的改革政策都是创新的结果,但这些创新政策的推行,大都遇到了阻力。在现实生活中,当进行某项改革政策触及一些小的利益阶层(或团体)的利益时,总会或多或少地遭到他们的抵触和反对,进而影响创新的顺利实现。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囿于个人利益而不愿创新,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吃苦受累,怕挨讽刺挖苦,怕出差错承担责任,怕挨批评处分,怕丢乌纱帽,怕捅马蜂窝,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得罪别人。

4、消极怠工,空喊创新。一些领导干部主观上缺乏应变思维,缺乏创新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领导干部在创新问题上“说功”有余,“练功”不足,创新挂在“空挡”上。只吆喝,不动真;雷声大,雨点小;决心大,办法少,用想当然代替实际行动,用普通号召代替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把照搬上级指示不走样与对待上级态度画等号,认为原汁原味地执行上级指示是忠诚的表现。

5、盲目蛮干,亵渎创新。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客观实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头脑发热,独断专行,把一味蛮干视为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而创新,为急功近利而创新,好大喜功,热衷于“政绩工程”,乱上项目,结果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造福一方,反而劳民伤财。还有一些人只看到创新的新颖性,忽视创新的实效性;只看到创新的风险性,忽视创新的科学性,盲目蛮干,被戏称为“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会导致领导创新活动偏离正轨,步入歧途:一味求新猎奇,不管效益何如;只求敢闯敢冒,不求“善闯善冒”;只讲破旧立新,不讲承前启后;只顾大干快上,不思循序渐进。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封建帝王毕生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科学史上有人想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不增加新动力就永远不停地转下去。这些都是因无知而盲目求新的典型。

广东南澳县在开发建设中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就充分说明了盲目创新的极极大危害性。南澳县是个海岛,90%以上是山地,森林茂密,海碧天蓝,有多处开阔海湾和优质沙滩,是各种珍稀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素有“粤海明珠”、“小夏威夷”之称。同时,该岛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狭窄处,风力资源极其丰富,因而也有“风岛”之称。1992年,广东省批准南澳县为经济开发试验区。为了加快发展,县领导决定抓住机遇搞建设、上项目,并提出“再造一个香港”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资金。那么,钱从哪里来?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以土地换项目。于是,大规模挖山填海工程纷纷开工。可是,没过几年,这些工程又纷纷下马,只留下一堆“半截子工程”,原本秀丽的海岛变得满目疮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那座跨海大桥工程。当时南澳县用133333公顷土地换取了跨海大桥的投资,而投资商原本想靠炒房地产来支持造桥费用。由于房地产炒“黄”了,大桥也就“泡汤”了。几年过去了,只有一个个残破的水泥桥墩矗立在大海中。

应该说,南澳县加快发展的愿望是好的,但为什么得到的是相反的效果?根源就是没有弄清楚当地真正的优势所在,“创新思路”脱离了实情。如今,南澳县领导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依靠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风力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风力发电,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2000年南澳岛被广东省旅游局评为“全省休闲度假好去处”和全省8条旅游热线之一。2003年进岛人数5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6、裹步不前,不思创新。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取得一点成绩之后,便自我感觉良好,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处处以功臣自居,不想再继续创新,创造新的辉煌。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思维模式、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影响创新的大敌。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依赖上级,向上面“等靠要”;习惯于工作题目上面出,目标要求上面定,具体措施上面拿;习惯于从书本或条条中寻找思与行的依据,习惯于“传真机”、“复印机”,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习惯于从以往惯例与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遇到什么问题便思维退溃,绞尽脑汁地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出一个解决类似问题的答案,以旧办法、旧经验面对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新事物等。因此不冲出习惯的误区,创新与进步就无从谈起。

7、打击贤能,不容创新。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心胸狭窄,不但自己不能创新,也不容许别人创新。他们仰仗权威,把开拓创新者视为另类,处心积虑,打击贤能,横眉冷对,对创新成果百般挑剔。

二、创新环境中的障碍和瓶颈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中,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创新,大力提倡创新,为创新提了供良好的环境。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制约领导创新的外部因素。

1、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某些弊端,民主气氛不浓厚,导致人们不敢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创造性受到压抑。而创新需要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下进行,民主空气越浓厚,越容易产生创新思维,越容易取得创新成果。凡是民主空气越淡薄,搞一言堂,不允许群众有思想有议论有个性的地方和单位,那里就越死气沉沉,就毫无创新可言。因此拥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条件。还有些制度是好的,但在现实运作中被扭曲了,导致它们不能在领导创新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一些地方、单位的政治风气不正常。有人想创新,想“兴利去害”有所作为,却被别人视为惹是生非的另类,“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从而压制了创新。

2、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的负效应。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对人的规范作用可以使社会一体化和秩序化,有其正面作用。但从它对创新的影响来看,其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我国社会历来趋同不存异,求同不存异。东西南北中都把随同当作正常,思想语言行为性格都不允许标新立异,都不能与众不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枪打出头鸟”、“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知足常乐、尊老敬上、中庸之道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创新是不利的。

§§§第四节 领导干部开拓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创新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彼得·德鲁克)

胡****总书记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思路、开拓创新的办法、开拓创新的工作是不可能的。推进各方面的创新,中央要带头,各级党委要带头,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和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考核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取得开拓创新成效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基本要素。”

一、锻造开拓创新的品格

凡有创新能力的人,大凡都具备特殊的品格。这些品格是:一是挑战性。开拓创新就意味着挑战。创新劳动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创新的开始,还是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结果,都充满挑战性。同时,无论在思想、意识、观念上,还是知识、能力、手段以及实践上,也都具有挑战性。只要具备这种挑战性品格的人,才能进行创新的劳动,也才能取得创新的成果。二是风险性。创新意味着挑战,挑战意味着风险。创新和风险是“孪生兄弟”。一切创新都是在战胜风险中实现的,所以要做到开拓创新,不仅要具有敢于挑战的品格,而且要具有能担风险、不怕失败的素质和魄力,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实践证明,世上没有无风险的创新,创新属于不怕风险的人。三是革命性。创新不仅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而且具有革命性。无论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还是机制创新都是一种革命。******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曾说过:“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勇于探索和实践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冲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禁区”,敢于走进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敢于攻克令人望而却步的“难区”。广东顺德1992年实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圳当年拍卖土地使用权等等都是敢闯“禁区”的革命典型。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创新是工作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创新的革命性的作用。

二、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