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词海拾贝(精彩的语言艺术)
5354700000008

第8章 地名拾贝:词语中的沧海桑田(2)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西班牙探险队,从塞维利亚起航,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端时,进入一处海峡。海峡两岸岩石陡立,航道水流湍急,暗礁众多,经过三十八天的艰苦奋斗,船队顶着惊涛骇浪,终于闯过了这段艰险航程,驶离海峡。这个海峡就是现在的麦哲伦海峡。离开海峡后,进入茫茫海洋,此时正值南半球的春末夏初季节,天气晴朗,海水舒缓平静,船队浩浩荡荡越过赤道,经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在这漫长的航行中,再也没有遇到大风大浪,队员们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太平之洋啊!"从此麦哲伦就将这个大洋命名为太平洋。

古都--"北京"

北京是六朝古都之一,在古代叫法各不相同。它的叫法和它的历史息息相关。

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并由此开始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十三朝古都"西安"

西安,陕西省的省会,是中国六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又是历史古都,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从周至唐,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历时近一千一百年。西安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是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义,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九省通衢"武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会,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它是武昌、汉阳、汉口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遂逐渐形成了江北有汉口、汉阳,江南为武昌的三镇鼎立的格局。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随后分分合合,直到1949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隋唐年间,汉阳得名并逐渐发展。汉阳,尤其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地,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佛教名寺"归元寺"更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而汉口在历史上,与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不过后来者居上,独立出来的汉口之后迅速发展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历史更为悠久的武昌和汉阳。

武昌得名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武汉又被称为江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拉萨"的由来

拉萨,藏文意为"圣地"或"佛地"。它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它的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往事。

史籍上"拉萨"二字第一次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于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

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为了庆祝此事,决心要好好建设王都。但当时的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沙滩之地。文成公主精通天象地气,善观五行风水,她观察拉萨的地形,发现其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叉),认为选拉萨作为国都实在是于国不利。于是公主建议在拉萨外围建立四个寺庙,以镇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萨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心脏,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应想办法镇住。

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赞干布听从了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萨原称"山羊地",便是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后,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逻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称为"拉萨"了。

"香港"的来历

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历史,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因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另有一种说法是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莲岛"--"澳门"

据词典解释,"澳"是指海边弯弯曲曲可以停船的地方。珠江口一带这类海湾甚多,澳门是众澳中地理环境比较好的一个澳。

澳门之"门"又作何解释呢?原来澳门南面有四个岛,四岛分离对峙,海水纵横分割而成十字,古人将此水域称为"十字门"。于是将"门"与"澳"糅合起来而成"澳门"。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澳门北有莲峰山,南有妈阁山,两山对峙如"门",上下海域为"澳",合二为一称"澳门"。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得到公认。澳门还有一个名字叫"莲岛",此名既优雅大方,又通俗形象,作为别称可谓恰到好处。

"雅典"--和平之城

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是奥林巴斯众神中的一位主要的神,她是"万众之神"宙斯和"聪慧女神"莫蒂斯所生,是威力和智慧的化身,被尊为智慧之神,又是"明眼之神"、农业和园艺的保护神。

相传这座城市建成以后,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棵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