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词海拾贝(精彩的语言艺术)
5354700000006

第6章 典故拾贝:从词语中了解历史(2)

翁仲是人名,本姓阮,秦朝人。相传此人身长一丈三尺,气势勇猛,异于常人,带兵镇守临洮(甘肃境内),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赏识他。翁仲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的卓著功勋,特命工匠铸其铜像,放置在咸阳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后来,人们便借助他的灵威来辟邪,多用玉石来雕刻一个身穿长袍、有冠、双手相握胸前的立人像,戴在胸前,用以祈福辟邪。汉代时,翁仲、司南、刚卯与严卯皆为流行的用于辟邪的佩饰,前三种佩饰并称为"辟邪三宝"。

"解手"的来历

日常口语中,我们习惯上把上厕所称为"解手",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词语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它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解手"最早是指朋友相逢高兴地"携手",相当于现代的握手,离别时称"解手"。宋代秦观有诗云:"不堪春解手,更为客舟停。"这是说春天时朋友相逢了,高兴得不能忍受离别,竟为朋友停舟不归。可是到了明代,这个充满友情的词,词义开始发生了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为帝,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哪知这下惹恼了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年,为大明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满以为皇位非他莫属,没想到太祖居然将皇位传给了乳臭未干的朱允炆,朱棣心中很是不服。于是,他暗地里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伺机谋反。建文帝看到诸王的势力强大,中央难以控制,就采取了"削藩"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朱棣找到借口,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在燕京公开发难,号称"靖难"之师。一路从河北、河南、山东打到了南京。大战数年,军民伤亡无数,造成江北地区人烟稀少、千里无城乡的悲惨局面。

燕王即位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移民垦田政策,决定把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但故土难离,人们用各种方法反抗,怎么办呢?官兵就编造谎言,把百姓骗到洪洞县大槐树底下,然后强迫他们登记,实行强制移民。军队为防止移民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再用绳子串起来,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就会牵动别人,谁也逃不脱,就这样押解着向移民区进发。路上有人要大小便,就向官兵哀求:"大人,请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这样次数多了,只要说声"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并且流传至今。

房玄龄夫人"吃醋"

在爱情生活中,若有第三者介入,往往会发生争风吃醋的现象,人们常以"醋味十足""醋坛子打翻了"来形容。醋是酸的,这就把人心里那种酸溜溜的感觉传神地描述了出来,难怪会有"吃醋"的说法了。

关于"吃醋"一词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建唐初期,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大臣,曾经为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功勋卓著,唐太宗亲封他为梁国公,并且想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谁想到房玄龄听说要赏赐美女给他,吓得脸色骤变,连声拒绝。原来房玄龄夫人悍泼无比,房玄龄顺从为常,不要说纳妾,就连婢女也不敢多瞧一眼,哪里还敢接受皇上赏赐的美女!唐太宗问清原因后,让皇后去房府劝说,可是无论皇后怎样说,房夫人都不同意。于是,唐太宗便派人带了一壶"酒"(醋)向房夫人传话:"如果再不同意,请喝毒酒自杀。"房夫人听了毫无惧色,端过"毒酒"一饮而尽。但是,她并没有死,因为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浓醋。

从此,"吃醋"一词便流传下来,成为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东西"的多义性

"东西"一词,含义极为丰富,用法也很灵活,比如它本身可以指方位,与"南北"相对;要买某物品,可以说要买"东西",骂人的话也作"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人不是东西,我不是,你们不是,他们不是,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东西"是一切物体的统称,它的来源跟五行有关。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火是最常见的,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和金则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因此,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东""西",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物体。

稿费又叫"润笔"

"稿费"是近百年来才有的新词,以前对"稿费"有个雅称叫"润笔"。更有趣的是,古时文人讲穷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即"那个东西"。

关于"润笔"一词的由来,在《隋书·郑译传》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隋朝时有一个叫郑译的人,他本来是开国功臣,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器重,但是后来由于疏于职守,不孝敬母亲,被隋文帝贬了官。过了一些日子,文帝念他往日的功劳,又重新起用他,封他做了刺史。

郑译奉诏,风尘仆仆地来到醴泉宫(在今陕西礼泉县),文帝赐宴招待他。席间,文帝对群臣说:"想当年,郑译与我同生死,经历过许多危难,这些事,我是不会忘记的。"说罢,当场宣旨,擢升郑译为上柱国,授沛国公爵,并让内史令李德林马上起草封官和赐爵位的诏书。

李德林正要提笔,一边的丞相高颎开玩笑地对郑译说:"哎呀,你看看,这笔都干了,怎么写诏书呀,郑公,你给润润笔吧!"意思是要郑译送点礼物作酬劳。

郑译听懂了这话外音,风趣地回答:"我一直在山野之间生活,接到命令就赶紧打马过来,来得匆忙,囊中羞涩呀,叫我拿什么来润笔呢?"大家听了仰面哈哈大笑,连隋文帝也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后来,"润笔"就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了书画酬金的代名词。所以,现在通常所说的稿费,也被称作"润笔费"。

"倒霉"典出何方

汉语里,带"霉"的字多含晦气的意思,如"霉头""霉气""走霉运",口语里常说"倒了八辈子的霉"。"倒霉"一词也不例外,它指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好的事。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呢?清代顾公《消夏闲记摘抄》中有一段讲到"倒霉"之由,其中是这么记载的:明朝时候,科举考试很难通过。从乡试开始,考生们就在自己家门前竖一根旗杆,考中了便挂上一面旗,旗上写着"捷"字,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假如京试也考中了,更要换成黄色的旗和杆,大大庆贺一番。如果考不上,就要把原来竖起的旗杆放倒,自认"倒楣"。

后来,"倒楣"一词运用得更为广泛,凡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被称作"倒楣"。又经过长期的流传,"楣"字被更能代表沮丧心情的"霉"字替掉,"倒霉"一词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

阿波罗与"桂冠"来源

在雅典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翠绿的橄榄枝桂冠成为环绕在最优秀运动员头上的最高荣誉的象征,而在以前,颁给竞技优胜者最早的却是月桂枝冠。"桂冠"即为用月桂树叶编的帽子。在举行的各种比赛中,对于一举夺魁的第一名,我们常常称之为赢得"桂冠"。"桂冠"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阿波罗是一个俊美的后生,力大无比,是专门掌管太阳的"太阳神"。有一次阿波罗看到小爱神丘比特正拿着弓箭玩,他不客气地警告丘比特:"喂,弓箭是很危险的东西,小孩子不要随便拿来玩。"并说了很多轻蔑的话。丘比特听了阿波罗的话十分生气,就说:"你信不信我会用我的箭射中你。"阿波罗当然不相信,于是丘比特对着天空射出了两支箭。

原来小爱神丘比特有两支十分特别的箭,凡是被他的那支用黄金做成的利箭射中的人,心中会立刻燃起爱情的火焰;要是被那支铅做的钝箭射中的人,就会十分厌恶爱情。

丘比特第一支箭射中了阿波罗,第二支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一个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她是神界中第一美女。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样无法控制。他如影随形地跟着达妮芙,向她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然而,性情孤僻、喜欢清静的达芙妮却立志过独身生活,几次回绝了阿波罗的求爱。阿波罗并不灰心。一次,他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的箭的作用,她不停地逃开他。阿波罗不肯罢休,立即紧紧追赶。眼看快要追上的时候,达芙妮不得不向父亲河神求救,于是河神将美丽的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枝叶婆娑的月桂树,开着淡黄的小花。痴情的太阳神搂住这棵美丽的月桂树,似乎听到她的心脏还在跳动,久久不忍离去。他立志永远爱她,并要使她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

后来,希腊人为纪念太阳神的真挚感情,就把用月桂树枝叶编成的冕冠赠给有名的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这以后,欧洲一些大学也纷纷效法,把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献给各种比赛和竞技的优胜者。

"马虎"先生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马虎"是说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马"与"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二者并不相干,但它们却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这是为什么呢?

"马虎"一词,据说来自宋代。相传,当时京城有个粗心大意的画家,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动物,但又不细心观察,有时仅凭想象信手乱画。有一次,他正在画一只斑斓猛虎,可刚画出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接着虎头画了一匹骏马的身子。那人看了莫名其妙,问他:"马乎?虎乎?"画家答:"马马虎虎!"那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失望地走了。这位画家却自鸣得意,把这张画挂在墙上自我欣赏。他的大儿子看见了,感到很惊讶,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虎。他的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

一天,他的大儿子出外打猎,看见一匹马在树林里的草地上溜达,他以为是虎,张弓就射,将马射死了,结果不得不赔偿马主的损失。又一天,二儿子去野外玩耍,碰到一只老虎,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他以为是马,不但不躲避,反而上前要去骑,结果被老虎咬死。

事后,画家伤心不已,这才追悔莫及,痛心地将这幅画从墙上撤下来烧掉,并写诗自嘲:

马虎图,马虎图,似马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此后,人们便把办事不认真、粗心大意的人称为"马虎先生"了。

"黑马"来自何方

在体育比赛中,我们常听到"黑马"这个词,也常常看到"黑马"。

"黑马"原本是指在赛马场上本来不被看好的马匹,却能在比赛中成为出人意料的获胜者。因此,凡是那些有潜力,能出人意料地夺取最后胜利,或者取得平时从未达到过的成绩的,都被称为"黑马"。

"黑马"一词最早源于英国。

19世纪30年代,英国前首相杰明狄斯雷斯在其小说《年轻的公爵》中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风和日丽的一天,赛马场上人山人海,万千目光都聚集在起跑线上的十几匹健马身上。比赛正式开始,欢呼雷动,人声鼎沸。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全场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风驰电掣般地把两匹良种马抛在身后,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第一个抵达终点,夺得了冠军。黑马后来居上,技压群驹,人们无不瞠目结舌。

从此,"黑马"一词不胫而走,并由赛马场上的俚语发展成体坛上的惯用语,不时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当一个初出茅庐或不被看好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获得了好的成绩,赛后的新闻媒体便会以"出现黑马"加以报道赞誉。慢慢地,"黑马"一词又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的报道中。哪个领域竞争激烈,哪里就常用到它,政界、股市也开始纷纷袭用"黑马"这个词。1861年,原本名气不大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时,一些人就把他戏称为"黑马式"的总统。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对"黑马"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