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碰撞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帝,在北京紫禁城呱呱降生。
一个蒙昧无知的婴儿来到人世,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无论这婴儿长大后成为伟人英杰还是芸芸众生,他都不会记得初临人世时的情景,只有清醒的旁观者为他的出生感叹。康熙降生在龙凤文化血与火的碰撞之中。当他那崇拜凤鸟的剽悍民族从东北兴起,当拖着长辫的八色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一座座关隘城池,最后占据了北京金銮殿宝座的时候,龙凤文化便在古老的神州大地,在剃发、圈地、逃人令,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在南明******的腐败糜烂的瞬息更替中,在东南、西南抗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中,进行着血与火的碰撞。
如果说,这些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说没有直接关系,那么,问题在于,康熙至亲的父亲和祖母也在其时进行碰撞。康熙之父、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自觉不自觉地代表“龙”文化,而康熙的祖母、顺治之母孝庄文皇后则理所当然地代表“凤”文化。
龙凤文化在紫禁城内碰撞,同样是血与火的碰撞。康熙之父顺治,原本是作为一个折中,在凤文化的氛围中被推上“龙”的宝座的。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康熙的祖父清太宗皇太极于盛京(沈阳)清宁宫病逝。
一场蓄蕴已久的争位之战即刻出台,形势极其险恶。当时康熙之父顺治(名福临)只有五岁,皇位本与他无缘。争位的主角,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豪格战功显赫,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援,更重要的是,皇太极生前致力于满族社会封建化,已初步实现了君权至上的****制度,汉族“皇子继承”的正统观念,“龙”的观念,已开始影响满族贵族的抉择。但豪格的力量,并不具备压倒一切对手的优势。
多尔衮虽比豪格小三岁,却同样战功累累,且位高权重,文武双全,不但有两白旗的支持,还深得皇太极的信任与倚重。皇太极曾派人对他说:“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表示深信诸子弟中唯他“能成立”。更重要的是,龙文化的君主****制度刚刚在凤文化中建立,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仍然保留其中。皇太极一死,皇位虚悬,多尔衮地位自然上升。而共议国政的诸王贝勒中,多有多尔衮的支持者,但多尔衮的力量,也不具备压倒一切对手的优势。
经过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密谋、串联、试探、交易、盟誓,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于崇政殿皇太极梓宫(棺材)前议立皇位继承人。
两黄旗精锐剑拔弩张,将崇政殿团团围住。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图赖等手按剑柄,气势汹汹地闯入大殿,叠声高喊:“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
多尔衮则以凤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捍卫者的身份,厉声喝道:“放肆!诸王贝勒尚未开口,哪有尔等说话的分儿!还不给我速速退下!”
阿济格、多铎乘势上前,进劝多尔衮。多尔衮掂量自己的力量,环视眼前火并的局势,不能不犹豫。多铎急得火冒三丈,高声道:“你若不从,便立我!太祖遗诏可继位的有我之名!”
“太祖遗诏并非只有你名,肃亲王之名也见列其上。”多尔衮冷言道。“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年老体衰,实力今非昔比,久已不问朝政。他本无意进取,更不想介入蹈火。多铎既点己名,推托之余,两不得罪:“睿亲王若应允,诚为国家之福;否则,肃亲王为帝制长子,亦可乘继大统。”
豪格则以退席相威胁:“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说罢拂袖而去。两黄旗大臣纷纷离座,按剑向前,齐声道:“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宁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事危,连忙起身,道:“我虽先帝之兄,但因年高,不与朝政。朝中之事一概不知,如何议立?”说完竟退出了崇政殿。阿济格也跟着退了出去。殿中只剩下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大臣们。沉默。沉默宛如蝉翼般的薄壳,其下是奔突的火山熔岩,一旦怒喷狂泻,足以冲塌焚毁满族几代人前仆后继用血汗浇铸的千年基业。在只闻急促呼吸的紧张气氛中,多尔衮突然沉着开口。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闻者如雷贯耳:“尔等所言甚是。既肃亲王谦让退出,当立先帝之子福临。然福临年幼,须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我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待其成年,即当归政。”
所有的人均感意外,不觉怔住。又是一片沉默。沉默中人们飞快地思索,进行衡量。两黄旗大臣已难再开口。
他们打的是遵循正统、拥立皇子的旗号。豪格已自行退出,且为无封号的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福临的生母却是皇太极五宫后妃之一、皇太极晚年唯一得宠的已故关鸠宫宸妃的亲妹妹——永福宫庄妃。庄妃之上,虽有麟趾宫贵妃和她的儿子博穆博果尔,但麟趾宫贵妃原为蒙古林丹汗之妻,被俘获后为皇太极纳之,为招徕蒙古诸部封以高位,既非元配又无特殊恩宠,且博穆博果尔更幼,年方两岁,福临确为合适人选。而摄政王,也无可非议——这是多尔衮放弃争位的补偿。福临已可为两黄旗代表,济尔哈朗虽实为中立,但毕竟支援过豪格……两白旗多尔衮的支持者心领神会,他们的力量难以压倒对方,硬拼,比较幸运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更有可能同归于尽。既如此,不如退而求其次,拥立年幼皇子,以摄政独揽大权,做不是皇帝的皇帝……形势急转直下,福临即位,成为顺治帝。火山竟然平息了。
这是一个奇迹,龙凤文化在崇拜凤的宫廷内碰撞,在凤文化的氛围中相融。顺理成章,凤文化不但主宰了清初的政局,也主宰了清初的宫廷。顺治登位之后,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转化为摄政王****,皇帝形同虚设,王权高于皇权。
顺治的母亲孝庄后,为巩固顺治的地位,在凤文化许可的范围内,依满族习俗下嫁多尔衮,或做了多尔衮的情妇。
多尔衮则从摄政王进尊为叔父摄政王,进而进尊为皇叔父摄政王,一直进尊到皇父摄政王,并遵满蒙联姻的祖制,行皇父为皇子择婚之权,为顺治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
然而顺治已在龙之位,他不能容忍君权旁落,不能容忍傀儡皇帝和情妇母后的屈辱地位。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去边外围猎病死途中。顺治立即派人到多尔衮府中将所有体现权力的信符功册收入大内,并于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宣布提前亲政。一个月里,年仅十四岁的顺治“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以种种罪名剪除了阿济格、罗什等正白旗骨干。然后,于二月十五日,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多尔衮的家产人口,将其女东莪、养子多尔博给予信亲王多尼,并将其党羽何洛会、胡锡凌迟处死。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悉行追夺其所得封典。
据传教士卫匡国的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接下来,顺治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追求先进的汉文化。多尔衮曾有意无意地阻碍顺治对汉文化的学习。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二月,满汉大臣轮番上疏请选“博学明经”之士,为顺治授业启蒙。多尔衮以顺治年幼为名,一再推托:“尚须迟一二年”,“俟次第举行”。顺治二年三月,大臣冯铨、洪承畴又上疏请选派词臣“朝夕进讲”,并指出,皇上“满书俱已熟习,但帝王修身治人之道必备于六经。一日之内,万机待理,必习汉文,晓汉语”。多尔衮置之不理。
由于对汉文化缺乏了解,顺治在亲政之初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甚至看不懂大臣们的奏折,于是他“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有记不住的,五更起再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记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几年之后,顺治不但对汉文化造诣颇深,而且学以致用,致力于两种文化的交融。他从儒家“以文教治天下”的思想出发,明确了“帝王临御天下,必以国计民生为首位”的原则,开始扭转多尔衮“重剿轻抚”的做法。
为了证实自己“龙”的地位,在婚姻生活上,顺治以近乎狂暴的态度,践踏他的凤族强加给他的传统的政治婚姻,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所爱。那与其说是爱情至上,不如说是想向一切人证明皇帝的意志至上。
顺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他不顾满蒙联姻的祖制,不顾满汉群臣的一致反对,毅然废掉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而第二年五月,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又为他娶回了两位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姑娘,此二人一封后,一封妃。他对她们极其冷淡,致使二人枯守一世空房,无一子嗣。
与之同时,他却无视“后妃之选,例不得及汉人”的旧制,爱上了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贞。接着,又不顾一切地将皇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抢到手,逼得博穆博果尔饮恨自尽。
他不但仅四个月便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而且决意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一度曾经命令停进中宫笺表,并示威式地下令:“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只书满汉字。”
既然碰撞,就会有痛苦;即使终归交融,也必伴有牺牲。顺治不可避免地成为凤文化的众矢之的,他没有力量抗拒仍然强大的本民族习惯势力,他失败了。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政局动荡,百废待举。满族王公大臣却处处掣肘他,明枪暗箭一起袭来,使他腹背受敌,心力交瘁。
他虽废一后、疏一后,却断送了他心爱的娇妻爱子。董鄂氏产后仅月余,即在初冬乍寒之际被召至南苑,日夜侍奉于皇太后病榻,因此“容瘁身癯,形销骨立”,落下了致命的病根。三个月后,董鄂氏的儿子——皇四子不明不白地夭折了。董鄂氏在巨大的冤屈和悲愤中勉强挣扎了三年,溘然而逝。蒙古贵妇重新在后宫站稳了脚跟。
仅仅又过了四个月,顺治在极度困惑中,违心地留下写有数十款罪己汉化的遗诏,将八岁冲龄践祚的康熙和刚刚夺取的全国政权,交给了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辅政四大臣,撒手离开了人世。
那么,康熙是龙,还是凤?康熙的生母佟妃佟佳氏,是龙的后裔。
佟佳氏的祖父即是清朝开国功臣辽东汉人佟养真。佟养真祖居开原,后迁抚顺。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进攻抚顺,他“擎家并族属来归”,受命驻守镇江(今辽宁丹东东北)。在一次明军袭击中,与长子丰年及属下六十人同时遇难。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原名佟盛年,是佟养真次子,隶属汉军正蓝旗。他在太宗、世祖两朝屡立战功,历任正蓝、镶白等旗固山额真及礼部侍郎等职,晋爵三等子。康熙即位以后,追封佟图赖为一等公,诏令母后一族由佟氏改为佟佳氏,由汉军旗抬入满军镶黄旗。
佟佳氏虽是旗人(后来是正式的满族旗人),非比“例不得及后妃之选”的一般汉人,但她仍是汉人,仍是龙的后裔。
康熙生而即有龙之征兆。据说,顺治十一年春,佟妃到孝庄皇太后那里请安。将出之时,皇太后似乎看到她的“衣裾有光若龙绕”,奇而问之,方知有妊。皇太后对近侍说:“我怀皇帝时,实有此祥,今妃也有,生子必膺大福。”
康熙自信自己是龙。像所有的帝王一样,史载康熙“天表奇体,神采焕发,双目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弘,语出至诚,切中事理”。虽然康熙成年后方深知自己“生无异灵”,不过是因皇子而即皇位。
康熙自五岁开始,受的即是帝王教育。每日拂晓,他穿四团龙补小袍小靴,由太监抱过乾清门的高大门槛,一本正经地和诸王一起入宫站班,而后入乾清宫西庑懋勤殿读书。面对“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他“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这是心中的使命感使然,还是从生之境遇、书之义理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呢?
顺治十六年,他六岁。一次,皇父顺治问起诸皇子的志向,唯有他坦然断然地回答:“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然而,在顺治帝的眼里,康熙被划归到凤的营垒。康熙之母佟佳氏,大约在顺治九年或十年初被选入宫,其时正是顺治帝废后念头逐渐酝酿成熟,后宫斗争趋于白热化的紧要关头。佟佳氏在这个时候来了,是孝庄皇太后为缓和后宫紧张局势、做出妥协姿态而给顺治送来的小小礼物。(是“做出”的姿态,还是为缓和满汉矛盾、安抚汉军而为顺治遴选的汉妃——又是可恶的政治婚姻?)不管怎样,顺治都本能地产生逆反、厌恶至少是戒备的心理。
因而,佟佳氏虽生皇子,却一直备受冷遇。特别是由于顺治帝五位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均无所出,孝庄皇太后不得已而求其次,极力维护康熙,散布他生有“祥兆”、“必膺大福”,可能更引起了顺治的反感。
佟妃之父乞休、逝世,顺治冷淡得不近常理,仅给予一般大臣的待遇。同时,顺治借口皇三子玄烨(亦即后来的康熙)未曾出痘,竟令保姆带他搬出紫禁城别居(那里后来改为福佑寺)。
而顺治十四年十月八日,顺治帝爱妻董鄂妃的皇四子刚出生第二天,他便欣喜若狂又斩钉截铁地向群臣、向以孝庄皇太后为首的整个凤之营垒宣布,皇四子乃“朕第一子”,也就是说皇四子是未来的皇太子。
凤之营垒不能容忍。后来皇四子夭折,成了牺牲品。腥风血雨之中,皇三子玄烨同样是牺牲品,小小年纪,完全不谙世事,即被摒出宫门。
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来还是凄恻唏嘘不已。他说:“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曾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不管怎样,皇四子死了,皇三子出了痘。当五岁的他在祖母的扶掖下,头戴红绒绣顶小冠,雍容雅步、庄严进退于群臣之间;当五岁的他仰起带着浅浅痘痕的小脸,以稚嫩的童声朗朗述说恢弘的志向时,顺治眼中的坚冰融化了——他毕竟是个孩子,毕竟血浓于水啊。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皇三子玄烨恪遵皇父遗诏,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主持下,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在康熙心目中,父亲顺治帝与祖母孝庄文皇后(按:教庄文皇后是康熙在祖母死后给其上的谥号的简称)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康熙同父亲一样坐上了龙庭,成为了龙,也同父亲一样遇到了龙凤文化碰撞、交融的问题。
康熙是在祖母一手扶持和培养下坐上龙庭的。如他自己所说,“设无祖母无以成立”,“无以至今日”。
康熙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对父亲、祖母予以同样的理解和同情,并由此衍生出由衷景仰、敬爱之深情,这已远非一般亲情、孝心可比。
这种深情,在碰撞、交融的龙凤文化上打了一个难解的结,使人们以为他心中藏着顺治帝与孝庄文皇后两个秘密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