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唐诗之美
5313700000009

第9章 不得不说的李世民和那几个中心(1)

政府对文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们应该有一种博大的文学气象。

辽东山夜临秋·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

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这首诗里的意境,你是否似曾相识?对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果古人也像现代那些写手抄手一样喜欢打版权官司,我想李世民肯定会告王维抄袭了他的诗。

李世民这首诗要比王维写得更细致更细腻,而布景也更丰富更多变。我相信,如果他们打一场版权官司,按现代某些律师和法官的水平,肯定会判李世民赢的。

我以前不曾读过李世民的诗,对他根本不了解,虽然唐玄宗李隆基的诗还读过一些,可就是没有读过李世民的诗。

这次写作这个排行榜,总觉得可能会遗漏一些好的作品,于是从全唐诗的第一卷读起,这一读便令我吃了一惊,李世民竟然写出了那么多诗歌,而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对唐诗格律和对仗所作的探索,以及他的诗歌对唐人诗中气象流的影响,这些都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对于唐诗,历代文人们刻意忽略唐皇朝的提倡之力,而不遗余力地喧嚷个人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李世民虽然轻视诗歌,认为这是毫末之道,不足以提倡。但是他的创作以及唐王室的推动,对唐诗这一艺术形式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世民是诗唐时代的揭幕者、奠基者。他不仅拉开了诗唐的序幕,更奠定了基石。因为有了他的努力,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些诗人中的天才们,才可以雕梁画栋,极致地展现唐诗的规模和壮美。

从一个诗人写作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前人作品做借鉴,要忽然达到诗道的超越和诗艺的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上可能只有屈原是个例外。在格律和诗的形式上,给唐人开路架桥的,恰恰是唐朝的皇室,而唐朝皇室喜爱诗歌,热衷创作的风气,恰恰是李世民开启的。

诗唐之所以出现,绝不是文学自发的形成,而是朝廷倡导的结果。李世民引导诗坛的太宗时代,总体成就超过李世民的诗人并没有几个。其后的武则天时代,武则天文笔也非常好,而她所信任重用的上官婉儿,更是文坛的领袖。虽然她们的艺术成就比不上当时的沈宋,但她们却是沈宋的领袖,管理并倡导着初唐诗歌的写作。可以说整个初唐的诗歌风气都在她们的影响下。

当她们逝去之后,孟浩然崛起,揭开了盛唐的序幕。上官昭容死时,孟浩然已二十二三岁了,而李白、王维也已十二三岁,离王维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的诗歌,也没有几年了。

接下来的唐玄宗,也是一个大诗人,写的诗也很多,成就也颇高,而且他精通音律,这也促使唐诗中律绝的形式正式形成,在他的时代,他聚拢了一批诗人,“以诗取第”的社会现实,导致优秀人才无人不学作诗。唐王朝的诗歌创作不只融入了皇室生活,还融入了政治生活。帝王将相死了要作挽歌,有仪式举行要写作宫乐庙乐等,政治活动也好,社会活动也罢,都要作诗,甚至唐玄宗送别贺知章时,都要令群臣作诗。另外,嫁个公主,臣子要作诗,甚至一位王子举行家宴,都要作诗,哪怕宰相得了一件玉器或其他什么,都有人为之作诗。你送了我一壶好酒,我要作诗;你想我了,你为我作诗;你想当官了,你就写首诗送到当官的朋友那里,求他推荐。总之,在大唐,要想成为人才,你先要学作诗,想出人头地你要会作诗,想玩个情调,你得会写诗……

在大唐,皇帝会作诗,奴仆也会作诗,文臣会作诗,武将也会作诗,公主会作诗,丫鬟也会作诗……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将唐诗真正推上了高峰。

所以说,盛唐的大诗人,无一不在唐宗室的影响之下。

古人多推崇魏征诗里“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但虞世南的“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并不差多少,且其“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一联,其意境之壮美,和“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一联,其意境之雄壮,即便是较之李白、高适的巅峰作品,也一点不差,分明已是盛唐的气象,开启了盛唐的诗风。初唐比之盛唐更雄浑更大气,与李世民这样的雄主和虞世南这样的大臣的政治素养和眼界襟怀是分不开的。而唐太宗最信任的重臣马周,其五律《凌朝浮江旅思》,则称得上唐人第一首好五律,无论是诗的格律,还是诗的意境,都可谓是唐朝第一首真正的五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审言的《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都远在其后,马周这首五律的历史意义,不应在杜审言诗之下。

单以唐太宗个人而论,在诗歌方面,他虽然是个“玩票”的,但他的诗,距一流的诗人,也就一线之隔。只差一线,太宗的诗,便能登堂入室,这已极不容易。

李世民的努力,和他对唐诗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应该被刻意地低估。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之所以出现辉煌的诗唐,李世民是开启者、首倡者。

李世民的诗道和诗艺自然都不是极高,但是李世民在对仗、押韵等唐诗格律方面所作的努力,却令人钦佩。唐诗格律的形成,李世民绝对起了示范的作用。他是第一个努力去追求格律的诗人,这一点将他与虞世南等人鲜明地区别开来。李世民对格律的追求,影响了有唐一代,格律甚至成为科考的制式,他使得所有唐人都追求格律。正因为独特的格律最终形成,唐诗这种艺术形式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基础,从而最终有了建立在格律上的艺术灵魂,才有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我们来看李世民的这些诗句: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春日望海》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秋日即目》

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

——《山阁晚秋》

可以说李世民对格律的态度比之唐朝任何一个诗人都更认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郑重甚至痴迷地对待格律的人。

秋日斅庾信体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在这首诗里,从首联就开始对仗,一直到第四联。

采芙蓉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这首诗与上一首一样,不过却是从首联一直对到第五联,虽然第五联的对仗已经做不到精严。

其他如: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当然,对格律的追求也影响了诗意。李世民的绝大多数诗作,都是精雕细刻式的工笔,止于摹画,大多达不到写意的境界,但他也有达到写意之境的佳作,如: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望送魏徵葬》

这两联已经构画出了一个惨淡、伤感的境界。单以造境的手段而论,这样的意境堪比李杜王孟诗集中那些中上流的佳作了,只是文字的流畅和生动不及后来者。

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喜雪》

这一联的意境和笔法,远追汉晋,构造诗境的功夫已经到了盛唐的层次,与李白、王维等相较,亦不逊色,在那个时代,这是很难得的,再好的诗人也写不出几联这样的好诗。李世民在艺术层面上对唐诗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他近乎痴迷地卖力地追求对仗这种艺术上的对称性工整,虽然前朝时二谢的山水也追求这种形式,但李世民的形式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较之二谢更规范更工整,也更对称。最重要的是,他致力于五言八句这种唐五律的标准形式的写作,这样的诗在他集子中有50首,甚至接近了王维五律的数量。李世民多写五律,七律较少。整个唐代的五律很发达,七律则有些差强人意,这与李世民的习惯爱好不无关系。李世民的做法起到示范作用,并且他这种嗜好决定了“诗歌取仕”的规则。

所有优秀的人才都要按他的爱好来,于是,唐代律诗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格律最终形成了。而格律的形成决定了唐诗的高度和成就,唐诗不同于其他文学,它实质是形式决定内容的,这一点只有廖廖几人真正懂得。只有唐诗那种严格的对仗和平仄,才有可能使文字组合到达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