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发现唐诗之美
5313700000026

第26章 巅峰完美(1)

既要达到巅峰又要实现完美,何其难。

若不曾刻苦地写过,就不会知唐诗的难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这首诗倍受称道,唐人殷璠评第三联“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做:进士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可见当时这句诗被尊崇的程度。胡应麟也评价海日一联是妙绝千古的佳句。

王湾这一首诗在气韵方面,达到了一种中正和平、优容、大度、闲雅的极致,这不仅取决于他采用的句式结构所形成的节奏,更与这种节奏与诗意的完美契合有关。意不但与律合,气也与律合,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完美的气韵。这种气韵的典范,如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其在韵律上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读这样的诗令人如聆《高山流水》这样的古曲。同样是写绝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比他其他的七绝在气韵上更殊胜,而韩翃久负胜名的《寒食》,也颇具独特的韵律。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平大中正,在气韵上的殊胜,是当之无愧的唐人第一。这首诗在气象方面,也特别符合大唐的那种品味。

王湾这首诗的气象平正阔大,在唐诗气象中算是最中、最正的佳境。这首诗的二三两联,在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也非常有特色,王夫之评第二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节描写,构画出正大气象,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平正唯美的图卷。可以说,这种气象,只有在大唐才能找到,这种意境的诗,也只有大唐的诗人做得出来。

以境界的完美、整体的和谐而论,没有哪首唐五律能与这首诗相比。虽然它的末句没有出众的特色,但相对于其他优秀五律的末句,它也不遑多让,至少它在气韵和气象上,与前面的佳句一脉相承,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另外,“归雁洛阳边”也算得比较有想象力,末联虽弱,但经由上面“客路青山外”、“江春入旧年”的描写铺垫,这最末一句自然而然就更见临近年节迫切思家的味道了。所以,它单句虽较弱,但与上句联系在一起,借结构上的呼应之力,就变强了。

我们在五绝中可以看到,末联是一首诗的重心,最精彩的句子一般都在末联压轴。而在五律和七律中则恰相反,律诗中的末联往往是最弱的,最强的句子一般在二三联。这就使得一首律诗中,如果末联得力会给全诗增色不少。

沈德潜选本第二联上句作“潮平两岸失”,以为“阔”字少味。确实,“失”字出奇,“阔”字较平,“失”字比“阔”字更形象些,更神妙些,然“阔”字却比“失”字平正,而且更助诗韵,两字各有千秋,如果是我作诗,可能最后选“阔”字的概率更多些。不过,一首诗炼字,往往有多种选择,所以此句“失”字与“阔”字,都堪吟咏,有两个选择,两种意境,对一首诗来说并不是坏事。

沈德潜又说此诗第三联“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这说明他没有能够透彻理解诗意。王湾的两句,虽与杜甫两句看似相近,实则相差甚远。杜甫是直描景物,而王湾是照见物象。一个写实,一个抽象,杜甫的句子,只是景致,最多可列为境界语;而王湾则是意境语与气象语、意象语俱得,这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同样的道理,“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两句,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同样是写景,但王维的句子就关乎意象和气象,更加有一种风骨情怀;而杜甫的句子,则纯是景致,这其间的差别其实很大,非真正的诗人难以分辨,诗评家们往往看不到。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田园诗里的巅峰作品,至少在唐诗中,我们找不到比这首诗更富那种乡土气息、更富农家那种浓厚人情味的作品了。

第一联写得热情扑面,因为故人置办好酒菜请客了,而且这待客的热情很不一般,对农家来说,鸡肉是较为昂贵的一道菜了,这位农人把最珍贵的食物拿出来招待客人。

第二联写得亲切自然,让我们仿佛一下子回到农村老家了。如果我们要找代表乡村特征的一句诗,这句诗就算是再好不过了,它一下子就将乡村的风韵给写了出来。如果我们说北方的田园,那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果我们说江南的田园,那可能就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孟浩然这一联看起来字字平常,但却是最经典之作,因为它的概括力极强。

第三联就更富乡村气息了,老朋友在一起喝酒相聚,谈些打场采桑种麻的事情,正写出了农家的生活。

第四联写得更有人情味了,到重阳的时候,你家菊花开了,我再来喝酒赏菊。这或许是诗人回答故人临别时挽留或再邀的话,以之结尾,亲切无比,更见乡村之情的纯朴厚重。

热情、亲切、真挚、纯朴、悠美、闲适、自然。这首诗的意境,它所洋溢出来的气息,是如此之美,它的每一联都恰到好处,全都普普通通,平淡如白话,但读着就是那么享受。这就是孟浩然在田园诗上的功力。

如果我们说孟浩然这首诗当得五律的完美巅峰,那我们再来看《唐诗三百首》中另选的一首僧皎然的田园五律《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这首诗写的也是田园景致,但相比孟浩然的句子,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诗句不够亲切,境界方面也缺少那种传神会心的意味。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诗平正风雅,属于大雅之作,可谓是诗风的正宗。这首诗写离思而不伤,更不凄苦,不怨尤,这就是张九龄这种诗人的境界。如果在唐诗人中要找一个典雅风格的代表,那就首推张九龄。这种典雅与诗人的造诣无关,而是关乎做人的境界以及心态。张九龄做人比较豁达,而做为一个政治家,胸怀远比一般诗人宽广,学问也比大多的诗人深厚,所以他的诗风平正典雅,在唐代诗人中非常独特和突出。

张九龄的诗多用寄托,这首诗也是一样。咏月而寄托相思之情,这种手法李白用来会非常浪漫,张九龄用来就显得古朴。但张九龄在平和雅正和古朴之中,却又极尽巧妙,细腻周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看他写诗,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天下的人,天下的人都一起享受或感受这段时光,这就是大雅,这是他做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而像王勃的“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就属于自伤之语,是不能入大雅之列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道得平淡,却写得真实。最好的是第三联,你看,张九龄是个多有趣味的人啊,看到月光这么美,他忍不住把蜡烛灭掉,来仔细欣赏这月光,时间长了,感觉月光之下凝聚了露气,有些冷了,于是披上衣服。写得多么细致,而且极其真实,这样的句子就是神品,情景俱佳,而且情、景、人的行为举动,融合无碍。

最后一联,我们还是要说平正风雅。你看这个人心思多周到,多么有情有意,这么好的月光,他不欲独享,直想送人,送不了,他就许下美好心愿,睡觉时做个好梦,在梦中相会,你看他想的是多么的细腻而周到。

读张九龄的诗,最能陶冶品性,李白说“大雅久不作”,张九龄的古风就可归入大雅之作中。他的诗有深味,但需要细细地品,如同好茶,越品其味越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已达到了盛唐的境界和气象,甚至,如果我们单以境界来论,这首诗即便在盛唐,也是境界非常高的作品,单在五律里比,这首诗甚至可说是境界最高一列的。

整首诗的诗意是高昂乐观的,起句很有气象,而且与离别有关。接下来的句子一气转承,第三联更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这首诗只是第二联弱些,但也受一些官宦文人的激赏,就如下面杜审言的这首诗的首联一样。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的这首诗,不但具有盛唐的气象和盛唐不太明显的那种温和平正,而且还带着一丝丝古朴的意味。对于写早春的诗来说,它可以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比来看。一些前人喜欢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它的末联确实非常好,它的首联则与大众关系不大,而且诗人虽想在首联出奇制胜,却未达化境。写得最好的,倍受称道的,还是中间两联。第二联是千古名句,它大体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相近,但在造境的气象上要差了些。它的第三联也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但所输的还是气象。不过,这一联也有胜过对手的地方,那就是对微妙事物的把握,纵在整个中国的诗歌海洋中,类似这一联的也极其少见,张九龄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也有写到这种“气”的地方,但未如杜审言的更深入和准确。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