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
5241800000006

第6章 子思

一、子思生平事迹简介

关于子思大家可能并不熟悉,其实子思也是儒家重要人物之一,并且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出生于公元前483年,去世于公元前402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又一位重要人物。子思上承曾子,下启孟子,因此,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主要思想和主张

(一)子思主张中和之道。子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思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泄了出来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庸的思想是子思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二)子思和孔子一样,子思非常重视礼的作用。子思也认为治理国家离不开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需要礼节。

(三)子思提出“诚”的思想。子思提出的“诚”和与此紧密相连的五行说,是思孟学派思想的重要内容。“诚”是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德准则。子思说,“诚者天之道。”

三、子思的思想智慧

(一)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留到至今最伟大的思想之一,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思想的伟大贡献。居中做事,“不偏不倚”不仅仅是处事的艺术,也是一种高超的境界。无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庸之道给我太多的智慧和启发!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哪个国家走极端就会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最终吞下恶果。比如说,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国家,不顾全人类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发动了非法战争,最终被打败,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正是反映了这个道理。德国著名思想家叔本华也说过,“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这句名言和子思的中庸之道都是基于人的本性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哲学。

(二)子思的“和”的思想非常具有借鉴和吸取的思想精华。子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我们常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等。子思的“和”的思想虽然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和”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非常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三)子思作为孔子的后代,对于孔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子思不是完全照抄照搬孔子的思想,而是有所创新,使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这一点非常值得后人学习,我们应该学习伟大人物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思想,不是僵化地学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四)子思主张中庸之道,主张“和”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并且为世界做出伟大贡献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庸之道就是一种崇高境界!是人类思想的智慧,是世界思想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珍宝!

(四)子思成长的经历和思想形成的过程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子思并非先天聪颖,也并非依赖自己的祖辈的优越来壮大自己的门面,子思靠的是自己不断的刻苦勤奋,最终成为孔子非常有作为的后代和儒家另一位伟大的继承者!

四、子思名言精选

(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二)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四)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五)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六)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七)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八)君子居易以佚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