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
5241800000003

第3章 孟子

一、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孟子,名珂,字子舆,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战国中期皱国人。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经历和孔子类似,同样是很坎坷的,孟子在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幼小的孟子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可以说,孟母是伟大的母亲,是非常合格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教育煞费苦心。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怕孟子受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孟母曾经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母这次才感到满意。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但是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让他幡然醒悟,孟母毅然决然地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让孟子懂得勤奋读书,锲而不舍,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发奋图强,刻苦用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他的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潜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孟子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训练精兵,目的是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准备一展宏图,希望能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后来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二、孟子主要思想

(一)“仁政”的思想。这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采取轻徭薄税,不能泛滥征税,不能让老百姓民不聊生。让老百姓有土地,有基本的生活资料,孟子以为“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二)“人之初,性本善”思想。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

(三)孟子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孟子重视人才的思想。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五)孟子的仁义思思。“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和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三、孟子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我个人以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孟子思想,孟子的思想我们不能抛弃,即使在将来我们也不能舍弃孟子思想中的精华,孟子在古代被尊称“亚圣”,我个人以为有以下情操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一)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他赞扬禹稷的救世精神,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认为,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

(三)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四)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恤民思想,对以后影响深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这个道理!

四、孟子名言精选

(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四)仁者无敌。

(五)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十一)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二)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十三)其进锐者,其退速。

(十四)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五)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十六)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十七)人皆可以为尧舜。

(十八)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十九)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